高適,作為李白、杜甫“朋友圈”中的一員,剛毅而木訥,厚積而薄發,出身沒落世家,練得一手好槍法,通過投筆從戎、平叛治邊,成為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換言之,比起相對文藝的“詩人之路”,高適的“仕宦之路”相對于其他唐代詩人要更加“顯達”。
高適的父親高崇文在高適15歲時便在韶州(今廣東韶關)長史任上去世,根本談不上積累多少家產,那么能夠分到高適手上的家產其實并不算多。
但是,高適的家底是“相對的”。雖然不足以讓他享受商人之子李白那樣的逍遙瀟灑,卻也可以支撐他游歷長安、置地梁宋,在今日之河南商丘一帶躬耕讀書、自給自足,維持著一種介于富農與小地主水平的鄉野生活,從20歲到28歲,度過了整整8年時間。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間,三十而立前后的高適北游燕趙,投靠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走上了入仕之路。通過擁有開府權限的封疆大吏的幕府走上仕途第一步,是盛唐乃至中晚唐時期,出身沒落世家或寒門庶族的文人士大夫的普遍選擇。然而,高適這一次入幕府并不順利,徘徊三年,也未見有怎樣的升遷。
不過,一代名將張守珪或者他周圍的“五品以上清官及刺史”很可能趁著朝廷下詔征求“堪任將帥牧宰者”時,舉薦了高適,由此促成了高適的第二次長安之行。奈何高適似乎并未通過朝廷的考核,沒能獲得一官半職。之后的十多年間,高適的活動軌跡基本上就是在齊魯淮泗一帶,經濟基礎很可能就是他28歲時在梁宋之地置辦的田產。李白與高適的交游,便主要發生在高適郁郁不得志的前半生。
高適真正意義上的入仕發生在他46歲的749年。時任睢陽太守的張九皋,即開元名相張九齡的親兄弟,作為高適耕讀之處的父母官,注意到了高適的才華,這才將高適舉薦給了朝廷。值得注意的是,張九皋是韶州曲江縣人,正是高適之父高崇文曾經擔任長史并死在任上的那個韶州,不知這層關系,是否促成了張九皋與高適關系的拉近。
高適獲官封丘縣尉,一當就是三年。在此期間,高適負責送服兵役的壯丁前往范陽節度使治下的清夷軍戍邊,這也是高適第二次北上燕趙。在任期結束后,高適三度客游長安,或許就是在此期間,憑借漸漸積累的詩名,與哥舒翰所部攀上了關系,由此入幕哥舒翰幕府,擔任河西節度使掌書記。而三年后,便是755年。
爆發于755年的安史之亂,不僅徹底打碎了大唐盛世的美夢,也徹底改變了高適的人生軌跡。甚至可以說與大唐衰落的國運相反,高適在入幕哥舒翰之后,他的仕途乃至整個人生也終于走上了逆襲之路。
安祿山的叛軍在攻陷洛陽后,兵鋒直指長安,出于政治穩定與軍事安全的考慮,唐玄宗催促著從涼州趕來的哥舒翰出潼關,討伐安祿山叛軍。奈何此時的哥舒翰剛剛因中風而半癱,名將封常清與高仙芝也因唐玄宗的躁急而被賜死,哥舒翰能夠指揮的大軍盡是臨時湊齊的烏合之眾,來自河西的精兵只是少數,老將本欲堅守,也無法違抗皇命,這才導致了潼關慘敗,甚至哥舒翰都不得不投降了叛軍。作為哥舒翰掌書記的高適死里逃生、拼殺而出,但入幕哥舒翰并且眼瞅著哥舒翰被逼敗降的經歷,不僅為高適提供了不錯的政治履歷,或許也為他提供了能夠看透上層政治斗爭的敏銳嗅覺。
潼關慘敗之后的高適一路奔赴河池郡(今陜西鳳縣),在那里趕上了剛剛經歷馬嵬坡兵變,且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的唐玄宗李隆基。高適上奏《陳潼關敗亡形勢疏》,被唐玄宗賞識,由此被提拔為侍御史,隨唐玄宗一道進入蜀郡成都。唐玄宗入蜀后,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史稱唐肅宗,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為了反擊唐肅宗,唐玄宗惱羞成怒之余決定派唐肅宗的兄弟“分鎮天下”,被高適以“父子爭權不利于平叛”的主張勸諫方才作罷,高適也由此獲得唐肅宗的好感。
不過,早在入蜀路上,唐玄宗就在漢中派遣永王李璘擔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及江陵郡大都督,掌管長江中游的軍政大權,本質上就是一種對時任太子李亨的制衡。對于此時已經在廬山修仙的李白而言,他可沒有高適那樣的政治閱歷,看不出永王陣營背后的政治險惡。永王東進后,唐肅宗召還高適議政,并派遣高適擔任淮南節度使,與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瑱、江東節度使韋陟一道會師安陸,平定瓦解了永王的大軍。成王敗寇,不明白局勢且為永王鼓呼的李白因此獲罪。
此時的高適,剛剛見證了哥舒翰的隕落,而且耕讀多年的睢陽也深處于人間地獄一般的守城戰之中。深知政壇險惡、心系睢陽父老的他,在救李白一事上沉默了。或許是避之不及,或許是無暇顧及,或許是高高掛起,梁園之會后再度產生交集的兩位詩人,是敗寇與高官的重逢,也是盛世崩塌后,被迅速改變命運捉弄的無奈,今人很難去苛責高適的見死不救。
平定永王后,高適立馬參與解救了睢陽之圍。因為永王之亂以及河南諸軍內部爭權而導致張巡、許遠遲遲等不來叛軍,睢陽在牽制了大量安史亂軍兵力后,終究還是淪陷了,守城期間一度被逼糧盡,竟產生人吃人的慘象。不知率軍前來的高適見到如此殘破的故地,或者說一定程度的第二故鄉,會作何感想?也許,李白一人的生死,在家國破滅的大背景下,在高適的心中沒有那么重要了。或者他心力交瘁,實在是顧不上了。
隨后的幾年間,高適因直言勸諫,被貶官太子詹事,隨后先后擔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西川兵馬使徐知道的叛亂。在唐玄宗、唐肅宗相繼去世之后,高適被任命為劍南節度使。他重回節度使高位,但并不長久,僅僅主掌一方十個月,就因為轄下松、維、保三州被吐蕃攻陷,而被嚴武取代,回京后因其軍功與高齡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并于回長安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
從沒落的世家子弟,到報國無門的邊塞詩人,再到被安史之亂改變命運的封疆大吏,詩人高適的一生,堪稱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面鏡子。從他的身上我們既能看到大唐王朝的盛世氣象,也能看到隱含在盛世背后的種種危機。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