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別人幫助,你必須有一點特長。
這里說的特長,能力出眾肯定是其中的一種,但能力需要在事業中表現出來,一文不名的年輕人哪來的事業?
即便你在業內做得不錯,跨行業的大佬也未必懂啊。
所以特長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東西,比如膽大包天、思維縝密、氣質出眾等,甚至是語文、數學的成績特別優秀,這些都能得到別人的關注。
漢高祖劉邦是草根逆襲的典型,那他有什么特長呢?
據司馬遷的說法,劉邦的特長就是心大。
那時呂大爺在故鄉和人結仇,因為和沛縣縣令是朋友,便舉家搬遷到沛縣謀生。沛縣的鄉紳豪族聽說縣令有客人,趕緊上門巴結,給足縣令面子。
客人來得太多,便要辦酒席。司儀蕭何定了一條規矩,份子錢不滿1000,只能坐在大堂下面。所有人都量力而行,按照蕭何的規矩坐下吃飯,畢竟此行的目的是在禮單上留下名字,讓縣令知道我來了,吃飯不是最重要的。能隨手出1000份子錢的,誰家缺大米?
結果劉邦來了以后,渾身一個銅板都沒有,卻隨口說一句“賀錢萬”,呂大爺聽到有人送了一萬份子錢,驚呆了,趕緊出門相迎。
事情走到這里,并沒什么特別的地方,能出一萬錢的人不多,但也不是沒有,無非是銅臭十足的土豪而已。
很快,呂大爺發現劉邦的不同之處了。
蕭何告訴呂大爺:“劉邦是個大騙子,根本沒有萬錢,您千萬別太當真。”
劉邦也無所謂,反正到了大堂,那就該吃吃該喝喝唄,甚至趁著酒勁欺負別人,到處開玩笑。別人都在想,當著縣令和呂大爺的面,怎么不要臉呢?萬一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次不是白來了?劉邦不在乎,我開心就行,管他什么大爺呢。
隨后便是呂大爺說話了:“老劉,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開金口,我馬上給你送來。”
劉邦:“那你就送來吧。”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呂大爺懂相面,發現劉邦“隆準而龍顏”的貴人相貌,才把女兒許配給他,但我覺得是為尊者諱。事實上,呂大爺看重劉邦的地方,正是這份“滿不在乎”的氣度。
對,這種氣質就是劉邦的特長。
所謂特長,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只有和其他人不一樣,你才是特立獨行的你。大部分人都是沒有棱角的普通人,但凡你有出類拔萃的地方,就能很快提升曝光率,有了曝光率,得到貴人相助的概率是不是大一點?
換句話說,想得到額外的資源,你得想辦法把自己推銷出去。
對于小人物來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升某項特長,在特定領域超越其他人,給自己打造一個向上進階的平臺。這樣一來,大佬就很容易發現你了。
如果沒有貴人相助,根本原因不是人家沒有眼光,實在是自己太普通了,以至于人家都找不到欣賞你的地方。既然找不到欣賞你的地方,那人家為什么要幫助你?總之一句話,向上走的每條路都拒絕平庸。
有特長的人容易得到貴人相助,那貴人為什么要仗義相助呢,或者說貴人幫你到底圖什么?
其實原因也簡單:價值投資。大佬幫助年輕人,自然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愛,而是為了獲得豐厚的收益呀。
他們給你指點迷津、給錢給物資,甚至直接把女兒嫁給你,潛意識里就認為,幫助這個年輕人,以后有極大可能獲利豐厚。
所以想得到貴人相助,你得有一定的潛力,讓大佬相信,此人以后一定能做成事,只是需要人推一把而已。
還是用劉邦來舉例。
呂大爺收劉邦做女婿,當然是看重他的獨特氣質,但只有獨特氣質遠遠不夠。
有特長和與眾不同,只是向上進階的門檻,主要作用是篩選不合格的人。等邁過這道門檻以后,還要過兩道關卡。
第一道關卡是職業、性格、圈子等外部因素。
劉邦是泗水亭長,屬于基層公務員里的領導干部,管理十里地方,主要負責治安、抓小偷、協調鄰里關系等工作。雖然都是些家常瑣事,但非常考驗綜合能力,要是有性格靦腆、遇事不敢出頭的短板,根本沒法完成工作。
但是劉邦做得很好。
作為秦末的老江湖,呂大爺肯定知道,能勝任亭長職務意味著什么,論綜合能力,不輸于現代身價過億的資本家。最重要的是,亭長劉邦和縣吏蕭何的關系好,說明劉邦的圈子不局限于泗水亭,而是在整個沛縣都能吃得開。這樣的人,不管做什么都能成功的。
他在亭長的職位上做到極致,基本摸到了向上進階的天花板,那么呂大爺收劉邦做女婿,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拉一把,劉邦就能輕松突破天花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然后和呂家一起攜手壯大。
這是雙贏的結局,豈不美哉?
如果劉邦沒有成長的潛力,在滿堂鄉紳豪族里,呂大爺憑什么欣賞他?要知道,沛縣縣令也想和呂大爺做親家。說到底,無非是沛縣縣令的兒子沒出息,是個坐吃山空的二世祖,而劉邦是潛力股。
所以說,有投資價值的潛力股才能遇到貴人。
第二道關卡是知恩圖報。
這個很重要,對于大佬和年輕人,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畢竟大佬耗費精力資源,是希望收到回報的,萬一折騰半天,卻培養了一條白眼狼,那不是虧大了?
所以歷史上出現很多次雷同的場景:
年輕人求大佬幫忙,大佬根本不為所動,直到大佬遇到棘手的問題,年輕人不顧生命危險,幫大佬沖鋒陷陣。大佬才明白,我對他的態度非常惡劣,年輕人卻不計前嫌,厚道人啊。從此以后,年輕人終于走上快車道。
這里面的關鍵點在于,大佬認為年輕人厚道。厚道說明品性優秀,幫他一點,他愿意十倍百倍地報答,而不是翅膀硬了就把投資人踹開。這樣的年輕人,誰不喜歡?即便能力有限,沒有大佬愿意投資事業,生活中也能交到很多朋友,有什么事,大家也愿意幫忙。因為幫助厚道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說不定哪天自己走背運,也能找厚道人出力呢。
“知恩圖報”是玄學問題,沒有量化的標準,非常考驗投資人的眼光。
不過對于年輕人來說,有條件的話,最好做個厚道人,路才能越走越寬。那種迷信《厚黑學》的人,遲早死在自己手里。
“貴人相助”是一件溫情的事,前文說得冷冰冰的,沒有一點人情味,那有沒有不功利的情況呢?
也有。
人是感情動物,再冷漠的人,也會在某個時候卸下防備,心里升起沸騰的熱血。而貴人和大佬動感情的時候,便是在努力的年輕人身上,看到曾經的自己。
每個走上人生巔峰的大佬,都是從年輕的小人物開始,一路披荊斬棘走過來的,當他功成名就以后,看到同樣努力的年輕人,會想起自己的艱苦歲月。于是產生了一種同情心。經過幾次試探,一旦發現年輕人與眾不同,并且有潛力、懂得知恩圖報,他愿意把自己的經驗說出來,告訴年輕人,哪些彎路不能走,事情應該如何去做。
此時,他的目的已經不是投資了,而是幫助年輕時的自己,彌補自己年輕時的遺憾。
這種溫情的“貴人相助”非常難得,他們在精神層面產生共鳴。完全沒有功利的成分,就是希望這個有前途的年輕人,把自己沒走完的路,繼續走下去。只要年輕人沒有止步,那么大佬的生命也在延續。
這才是最高層次的貴人。
物質終會死去,但精神永存。
說了這么多,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想要貴人相助,先得自己爭氣。
(摘自《一看就懂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