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教學中常常有這樣一種疑問,在不束縛學生想象力的前提下,怎么才能更好地表現想象力?沒有什么捷徑,只能從小處著手,從每一次的主題練習中著手,在每一次繪畫教學中滲透。大多繪畫名家,會在創作之初勾畫不少小稿,以保證作品質量的呈現,所以畫練習小稿是培養學生創作意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創作意識" 繪制方法" 練習小稿
在美術課堂練習中,學生的作業常常會出現畫面單一、內容簡單、形式不夠豐富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某個具體的形象不會畫而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教師沒有在創作意識的培養上加以注意。久而久之,學生的繪畫作業難免表達不全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更喜歡臨摹,畢竟臨摹的時候不用思考太多,既省事,畫面效果又好。對于創作,就沒那么熱衷了。
創作意識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不斷的練習,對于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學生來說,就更加難了。創作意識,狹義的理解就是一種思維習慣,練習多了思維習慣就形成了,思維習慣建立起來就更容易處理自己的創作畫面。對于學生來說,是畫面內容豐富,能直接表現想法的一種習慣。它可分為意識創作和無意識創作,從孩子們的繪畫作品上看,小學階段的學生偏向無意識創作,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學習的豐富,多為意識創作。這種意識主要包括繪畫主題的突出、繪畫內容的豐富、對環境的多維度觀察、具體形象的表現等方面。[1]
培養創作意識沒有什么捷徑,只能從小處入手,從每一次繪畫教學中滲透,從每一次的課堂練習中加強。大多繪畫名家,會在創作之初勾畫不少小稿,以保證作品質量的呈現,所以畫練習小稿是培養學生創作意識的有效途徑。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我們看到的作品是他經過畫無數小稿(小稿的尺寸并不大)后的完美呈現。他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的小稿,調整畫面構圖、整理畫面關系、把握畫面色彩等,花了大量時間,費了不少精力。他的這種創作態度和嚴謹認真的創作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生學習的。在美術課堂中,我們也可以把他作為一個范例講給學生聽。
在課堂練習前,應該首先確定自己的創作方向。前期可以用小構圖方式呈現;然后收集素材;再運用收集到的比較完整的素材進行素描小稿練習,以及對整體色調把握、概括的色彩小稿。一一完成后,就可以進行繪畫創作,這樣就有條不紊。但作為學生,由于個體差異、理解能力不同,又沒有經過專門的繪畫練習,還不太理解創作前為什么要畫練習小稿。那么,在教學中就應該一一對學生進行這幾個方面的講授學習,以便學生在畫練習小稿時對創作作品的完整性更好地去把握。
一、構圖
構圖就像是作品創作中的筋骨。一般來說,創作者首先會對畫面中的造型、內容、色彩等進行布局,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畫面。它是創作的前期準備,能很好地表現畫面內容的骨架、體現形式美法則。構圖的意義在于呈現出一幅比較完滿的畫面。就像建房子時打的地基,如果根基不穩,整個房子都會倒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理論家謝赫在《畫品》中提出了著名的繪畫理論“六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經營位置”,如開合、聚散、虛實、疏密等,使作品更有整體性和完整性,更有感染力。[2]
小構圖是把握作品整體性的重要開端。如果作者從一開始就重視構圖的重要性,那么整個作品到最后就會呈現得比較完美,正所謂有一個好的構圖就相當于創作成功了一半。在美術教學中,也應該要對學生進行構圖意識的滲透,不要讓他們在創作之初,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二、素描小稿
素描小稿的練習,能及時記錄創作者的靈感和想法,非常方便。一張紙一支筆就行,色彩也可以使用攜帶方便的固體水彩。所以在進入正式創作之前,應該先畫好素描形式或者速寫形式的小稿,這樣就可以很明了畫面中存在的基本結構問題,以方便作者及時修改。既然是小稿,尺幅一般比較小,巴掌大都可。但是它作用大,小稿的訓練可以促使學生對畫面的黑白灰、點線面等關系存在的不足更加容易察覺。素描小稿其實就是正式創作的素描關系、畫面構成的保障,素描稿的完備,可以使創作一氣呵成,減少創作時修改的困難,提高效率,更不會因為反復修改創作而消磨創作者的熱情。在教學中,應該提醒學生在動筆之前,頭腦中要明確畫面的黑、白、灰關系,確定畫面最亮和最暗的對比關系等,這樣就可決定、設計和構建畫面。素描小稿的繪制,有助于學生對畫面關系的處理更加得心應手。
三、色稿
色稿的訓練也是創作的必要步驟。初中階段的學生對色彩有很強的敏銳力和感知力,讓他們進行色稿的練習,他們會很有興趣。他們在運用色彩時,也會大膽進行嘗試。經過色稿的訓練后,不會出現以前那種樹是綠色花是紅色的固定思維。色稿可以對大的色彩關系有更全局的把控。在教學中,讓學生注意在創作時,首先要對創作主題的色調有初步認識,看是否符合主題,再對色彩進行組織和構思。所以,在大稿上反復修改,還不如先畫幾張小色稿,或許會有失敗,但失敗乃成功之母,練習多了,就會形成一定的經驗。經過試錯后,學生就會在整體上加強色彩的把握,從而提高成功的系數。
進行小色稿的練習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因為它的尺寸很小,所以學生在練習時,也沒法將對象描繪得太過具體,他們只能進行簡化,畫出大的色彩關系,這樣就方便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解決大的色彩關系,有利于學生去捕捉瞬間的色彩感覺。在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在畫小色稿時,盡量扼要概括,畫出色彩的明暗關系,概括地整體表現。在學習態度上,也要認真對待,不能隨意涂抹,要有思考,要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當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簡約和概括,不一定要追求物象色彩的具體化和客觀化,可以把心中的色彩描繪出來。
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畫練習小稿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外還需要學生自己提升,例如賞名畫,就是很好的一種學習途徑。賞名家名作,不光要欣賞最終的作品,還要欣賞作品之前的草圖,通過這個過程感知大師畫畫時也經歷過思維加工的過程,同時熟悉不同畫種的繪畫步驟。比如想法的產生、畫面的構成、工具的選擇和使用等方面。如梵高的作品,不僅可以給學生呈現他的大創作,更可以給學生看梵高的小稿,讓學生了解梵高創作的心路歷程,明了創作的步驟。
根據以上論述,為了使學生達到創作成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圍繞課堂作業養成畫練習小稿的練習習慣是十分有必要的。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開展以“美術課堂練習小稿制作”為主題的創作活動,舉行相關繪畫競賽和繪畫作品展,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參考文獻:
[1]常銳倫,歐京海.美術.14,七年級[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孫其峰.孫其峰講書畫. 速寫默寫小構圖[M].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