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博物館行業,運用外語與國際友人進行文化交流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文章以南越王博物院近年開展的外語項目作為案例進行研究,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提出國內博物館行業在國際化發展道路上的一些設想,旨在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效果,為博物館學研究的中國化注入新鮮血液。
關鍵詞:中國故事;國際化;外語
在我國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文化交流更為深入的國際化進程中,博物館行業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外語工具,使博物館涉外工作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是一個值得博物館人思考的重要問題。
廣州有2000多年的對外交往史,“蕃禺亦其一都會也”[1]。早在秦漢時期,廣州便開啟海上交通,如今擁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而南越王博物院下轄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文王墓均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是廣州海上對外貿易的直接見證。依托海絲文化等歷史資源,南越王博物院開發了一系列創新性外語項目。
本文將結合理論與實踐經驗,對南越王博物院近年來開展的外語項目進行列舉,并嘗試對其過程、影響及經驗作為案例研究重點分析,重點探討博物館行業講述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的可能途徑,望能夠對博物館學中國化研究有所貢獻。
一、Zoom云視頻會議App線上跨國導覽
以常規的線下外語講解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線上外語導覽,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一款Zoom云視頻會議App,南越王博物院初次成功實現了跨國連線外語導覽。
2021年,作為廣州市與美國加州洛杉磯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40周年慶祝活動之一,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南越王博物院為圣瑪利亞山大學學生舉辦線上導覽活動。經多方協商,決定使用Zoom云視頻會議App,以英語為主要語言,開展“南越藏珍——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線上導覽活動(圖1)。
通過直播云臺、Zoom云視頻會議App,博物館講解員可以點評所在之處的出土文物,并由此介紹廣州相關情況、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以及廣州與世界各地的友好往來歷史。同學們可隨時在線上對南越王墓及其出土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豐富文化內涵進行積極的發言和提問。這是一場通過互聯網進行的跨國界文化傳播活動,通過實踐,探索開發了一種重塑方式,以及博物館涉外宣傳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新途徑。
二、線下外語應用項目實踐
(一)雙語流動展
近年來流行于博物館行業的流動展,讓博物館隨時可以走進社區、學校以及各行各業,讓博物館的線下宣傳教育工作不必受限于博物館場所之內進行。南越王博物院設計制作的雙語流動展便是有益的嘗試:于廣州白云機場舉辦中英雙語“品南越故事 賀廣州新年——秦漢嶺南歷史及飲食文化展”,給途經白云機場的旅客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廣州古代歷史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重要窗口(圖2、圖3);中英雙語流動展“南越藏珍”走進廣州市第十六中學教育集團等校園,有利于學生群體了解南越文化,提高歷史文化水平。
(二)品牌教育中的雙語活動
南越王博物院近年來打造了“南越工坊”“探越學堂”“南博之夏”等品牌教育活動,其中不乏使用雙語進行的專場活動,舉例說明如下:
1.“南越工坊”雙語手工活動
南越王博物院為國際留學生特別開發了專場雙語手工活動,如“漢服小課堂”“南越沙畫”等,在運用外語對留學生們進行詳細的沙畫教學和漢服制作等手工藝步驟講解的同時,傳播了南越文化。最終,國際留學生們都創作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可以說這種雙語手工課程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
2.“探越學堂”雙語課程
“探越學堂”走進校園,在課程的情景下對學生進行授課。南越王博物院創新開發的“英語小導游”雙語課程,將歷史學、考古學與英語多學科有機融合起來,打破學科限制,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對青少年兒童自身成長有所助益(圖4)。
3.“南博之夏”暑期雙語活動
“南博之夏”暑期活動一般在每年七八月暑假期間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吸引著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積極報名參與。“小小講解員”雙語講解活動讓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通過系統的教學和訓練,能夠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基本外語詞匯,簡要地介紹文物和歷史情況(圖5);“英語單詞對對碰”以英語游戲為主,串聯文物、歷史相關的英語知識點,讓學生們牢記于心;“波斯商人的仲夏夜之夢”雙語劇本以波斯銀盒為引,還原2000多年前廣州的對外交往史,在演繹雙語話劇的過程中,學生內心沉浸到情景中,體驗到歷史場景所帶來的震撼(圖6)。
三、線上雙語視頻宣發歷程
(一)《王墓里的神奇寶貝》中英雙語系列繪本式動畫
1.設計制作
南越王博物院中英雙語系列繪本式動畫《王墓里的神奇寶貝》以南越文王墓出土文物為元素,以青少年兒童為主要受眾,設計撰寫雙語動畫腳本。首批設計以暢想文物內心獨白的敘事方式講述五集中國故事:第一集為《銀盒傳奇》,銀盒是一件“舶來品”“混血兒”,展現了嶺南文化的多元融合與兼容并包,見證了2000多年前南越國的對外交流及蕃禺城的繁華與輝煌。第二集《虎節發威》、第三集《文帝行璽" 金龍作鈕》、第四集《漢式銅鼎" 銘刻“蕃禺”》及第五集《院徽登場" 龍躍鳳鳴》,見證了南越國的創立和秦漢早期嶺南開發的篳路藍縷。
動畫制作以出土文物為原型進行漫畫加工,在無聲動畫視頻的基礎上,特別邀請英音配音師錄制OS(Overlapping Sound聲音串位)并導入視頻。至此,《王墓里的神奇寶貝》中英雙語系列繪本式動畫完工(圖7)。
2.宣發渠道
《王墓里的神奇寶貝》中英雙語系列繪本式動畫在微信公眾平臺投放更新,并授權《廣州日報》旗下雙語文化宣傳類公眾號“絲路云帆”轉發。由于生動活潑的繪本式動畫配以中字英音,內容適合受眾的需求,一經推出,廣受好評,達到了讓文物“活”起來的宣傳效果。
(二)與 GDToday合作拍攝Vlog(視頻博客)
近年來的博物館熱為博物館行業帶來了一波流量,但博物館人在新媒體宣傳方面仍然不妨借鑒傳統媒體的技術手段、拍攝經驗及宣發渠道等優勢。于媒體而言,南越王博物院在這類合作中可提供拍攝場所、人員出鏡、文物雙語介紹稿等內容方面的支持。最終,形式和內容均事半功倍、做到最優,實現宣傳效果的雙贏。
2022年,南越王博物院與Newsgd.com合作拍攝了一期名為“ What is it like to enter a 2,000-year-old tomb?(走進2000年前的古墓是什么樣子的呢?)”的Vlog(視頻博客)。漢服主播以當下青年流行的方式進行宣傳,引導青年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圖8)。
四、未來與展望
博物館行業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為提升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發揮積極作用,為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以及“海絲申遺”助力。
博物館行業的國際化事業大有可為。借助外語手段,將中國故事傳播到遠方,在目前可預見的范圍內,有以下設想可供討論和探索:一是提高傳播的廣泛性,以外語工具配合日新月異的技術性手段,提升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宣傳和展示文物與遺址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二是深入挖掘價值,依托現有資源,開發博物館領域的跨語言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數據庫、語料庫、搜索引擎等產品,便于交叉學科的研究和利用。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貨殖列傳[A]//[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九)[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5:1211.
作者簡介:
歐潔玲(1991—),女,漢族,廣東珠海人。碩士,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