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對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的“人病×不癇”進行釋義,通過文獻考證、聯系詞組所在文獻上下文中的類似詞組進行推敲得出結論。其中,“不”應為語助詞,無義,“人病×不癇”意為“人得×癇病”。《五十二病方》中的“馬癇”“□癇”“羊癇”“蛇癇”,可能為“六畜癇”的早期形式。
關鍵詞: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人病×不癇
馬王堆帛書于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出土時裝在一件彩繪長方漆奩中。其中包括五十多種帛書,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軍事等,這些帛書為我們了解古人的生活、科技、思想提供了珍貴的研究材料。《五十二病方》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脈法》《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脈死候》一起寫在兩張帛上,現藏湖南博物院。《五十二病方》是一部古醫方專著,記錄有醫方283個,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科各種疾病。《五十二病方》中關于“癇”的病例共有五條,分別為“嬰兒病" " " (癇)”“人病馬不
(癇)”“人病□不" " "(癇)”“人病羊不" " " (癇)”“人病蛇不" " "(癇)”。對于后四條,詞組中的“不”字作何解,以及該詞組的含義是什么,以下對此進行討論。
一、觀點回顧
對之前的學者觀點進行梳理,以“人病馬不癇”為例。周一謀、蕭佐桃等主編的《馬王堆醫書考注》[1]釋“不”為“語中助詞,無義”,“病馬不癇”為“患馬癇病”之義。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2]認為“人病馬不癇”為“人不病馬癇”之義。除此,馬繼興的釋文中也提到今人史常永氏的看法,史常永氏認為“不”不宜直釋為虛詞的“不”,而應假為實詞的“仆”,或“?”“踣”“赴”。蓋“仆”“?”“踣”“赴”四字均有顛仆之義,與癲癇之癥候相符。馬繼興認為“不”與此四字屬同源關系,其中“不”為幫母,之韻;其余四字均滂母,屋韻。幫滂旁紐,之屋旁對轉,故其說也可釋通。裘錫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卷五》[3]呈現兩種觀點,一說“人病馬不癇”為“不使馬癇發作”之義;另一說“不”為語中助詞,但并未明確說明贊同哪種觀點。劉瑞明《帛書〈五十二病方〉“人病馬不癇”考證》[4]認為“不”通“丕”,意思為“大”。“人病馬不癇”為“人病馬丕癇”,即“人病馬大癇”,為“人大馬癇病”的倒序,意思是“人患大病即癇病”。馬癇、牛癇、羊癇、豬癇、犬癇、雞癇等名,皆是諧音:麻、扭、樣、搐、蜷、急,即癲癇緊急發作的癥狀。孫啟明《〈馬王堆醫帛書〉中“人病馬不癇”之“不”字談》認為“不”古有兩釋:一為衍字,一為發聲。無論哪種,均無義。因此,“人病馬不癇”即“人病馬癇”。后世省去“人病”二字,僅作“×癇”,現代中醫學僅存“羊癇風”一種。
綜上所述,目前共有四種觀點:第一,“不”為語中助詞,無義,“人病馬不癇”即“人病馬癇”;第二,“不”假為實詞“仆”,或“?”“踣”“赴”,“人病馬不癇”即“人病馬仆癇”;第三,“不”為實詞,“人病馬不癇”為“不使馬癇發作”之義;第四,“不”通“丕”,意思為“大”,“人病馬不癇”為“人患大病即癇病”之義。其中,第一種釋“不”為語助詞,無義;其余三種釋“不”為實詞,但釋義不同。對于“人病馬不癇”,第一、第二、第四種都釋為“人患病”,唯有第三種釋為“使不患病”。四種觀點都釋“馬癇”為癇病。
二、“人病×不癇”釋義
筆者認為“不”為語助詞,無義。“人病×不癇”即“人病×癇”,為“人得×癇病”之義。原因如下:
(一) “六畜癇”考證
“馬癇”“□癇”“羊癇”“蛇癇”,是《五十二病方》對癇病的一種分類。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中載:“古方有三癇、五臟癇、六畜癇,乃至一百二十種癇,以其稟賦不同,臟腑強弱,性禮燥靜,故諸證蜂起。”可見癇因其病因癥狀不同而有不同類型。古方中的“三癇”“五臟癇”“六畜癇”,即古人在當時的醫學知識下對癇病的一種分類。《五十二病方》中的“馬癇”“□癇”“羊癇”“蛇癇”,無疑與“六畜癇”這種分類方式有關。
考證“六畜癇”。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侯一》:“此蓋隨其感處之由又有牛、馬、豬、雞、狗之癲,皆以其癲發之時,聲形狀似于牛、馬等,故以為名也。”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夫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審其候……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羊癇為之病,喜揚眉吐舌;豬癇之為病,喜吐沫;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宋嚴用和《濟生方》:“馬癇,作馬嘶鳴”“羊癇,作羊叫聲”“牛癇,作牛叫聲”。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病者旋暈顛倒,吐涎沫,搐搦騰踴,作馬嘶鳴……名曰馬癇”“病者暈眩,四肢煩疼,昏悶顛倒,掣縱吐沫,作羊叫聲……名曰羊癇”“病者昏暈顛倒,兩手頻伸,叫作雞聲,須臾即醒,醒后復發……名曰雞癇”“病者眩暈顛倒,眼目相引,牽縱急強,作豬叫鳴,吐涎沫,食頃方已……名曰豬癇”“病者眩暈顛倒,目反口噤,縱吐沫,作牛吼聲……名曰牛癇”。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三十四《癲狂癡獃論證》:“馬癇、牛癇……此不過因其聲之相似,遂立此名。”可見,以上都以病因或病證命名。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命名與分類并無臨床實用價值,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癇》認為只是“病狀偶類”而已:“癇癥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下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眉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非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蝎三個。”
根據對“六畜癇”的考證可推測,《五十二病方》中的“馬癇”“□癇”“羊癇”“蛇癇”,可能是“六畜癇”的早期形式。然而,“蛇癇”在后世并未提到,應該是后人沿用“以動物名稱分類”的思維方式,但在具體選用何種動物上作了修改。由此可以推測,“人病馬不癇”中“馬癇”是癇病的一種。至于“人”“病”“馬癇”是何種組合關系,究竟是“人得了馬癇”,還是“使人不得馬癇”,則需進一步分析。
(二)標題命名方式類比
裘錫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卷五》,其中一說“人病馬不癇”為“不使馬癇發作”之意,因為“本書有些標題包含有治療的意義,如‘人去馬疣’‘治?’”。此處是為類比,言下之意是,其他標題有治療之意,因此“人病馬不癇”也有“治療馬癇病,不使其發作”之意,這里的“不”即為“不使其發作”。借鑒其方法,可以將《五十二病方》中以與“人病馬不癇”類似標題為對象,分析其命名方式。筆者在此選取了《五十二病方》中帶有“動詞+名詞”結構的標題,以此為基礎再作分組(見表格)。
從標題結構和內容上來看,“人病×不" " " (癇)”更接近于第一組,尤其是第一組中的“嬰兒索痙”“嬰兒病" " (癇)”“嬰兒瘛(瘈)”三者,其中“嬰兒病" " (癇)”與“人病×不" " " (癇)”同為癇病,因此尤其具有參考價值。“嬰兒病
(癇)”意為“嬰兒得癇病”,類似的,“人病×不(癇)”很有可能意為“人得×癇病”。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為語助詞,發聲,無義。比起將“人病×不 (癇)”與第三組進行類比,與第一組類比應該更為合理。
(三)“不”的非否定用法考證
在古典文獻中,有一部分“不”不做否定副詞,不表否定。有學者做過專門論述,王引之《經傳釋詞》:“《玉篇》曰:‘不,詞也。’經傳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實一也。有發聲者,有承上文者。”楊樹達《詞詮》于“不”條所列:“(六)語首助詞,無義。與丕第二條同。(七)語中助詞。無義。按古‘不’‘丕’通用。‘丕’為無義之助詞者甚多,故‘不’亦有為助詞而無義者。”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變,初無疑義。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語詞者,不善讀之,則以正言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謬矣。”概而言之,不的非否定用法有二:1.助詞,無義;2.通“丕”,通“丕”中,有一部分意為“大”。
舉例論之:《爾雅·釋丘》:“夷上灑下不漘。”孫炎注曰:“平上峭下,故名曰漘。不者,蓋衍字。”郭璞曰:“瑸上平坦而下深者為漘,不,發聲。”《邢疏》亦曰:“不者,蓋衍字。郭云:‘不,發聲也’。”《爾雅·釋魚》:“龜左倪不類,右倪不若。”刑昺《爾雅疏》曰:“不,發聲也。”《禮記·射義》:“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王引之《經傳釋詞》曰:“不在之‘不’為語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先公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曰:“不尚,尚也。尚當取女叔侯殺之。”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簡3的“訖我夙夜不兔,敬之”、《詩經·周頌·敬之》作“維予小子,不聰敬止”。《詩經》一句,鄭玄箋讀“不”如字,而馬瑞辰以“不”為語詞。清華簡整理者認為“兔”是“逸”的省形,顧史考認為“不兔”應該屬下讀[5]。《大雅·文王》:“有周不顯”“世之不顯,厥猶翼翼。”《周訟·清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清華簡《皇門》簡6的“王用能盍有四鄰,遠土不承”,今本《皇門》作“王用奄有四鄰,遠土丕承”。《詩·清廟》曰“不顯不承”,《尚書》言“丕顯丕承”。[6]
因為“不”有通“丕”,意為“大”的用法,沒有其他方面的論證,將“人病馬不癇”釋為“人病馬丕癇”,即“人得大病即馬癇病”,筆者以為此說有待推敲。
三、總結
通過對文獻的考證,以及與詞組所在文獻中其他標題類比可知,“不”為語助詞,無義。“人病×不癇”即“人病×癇”,為“人得×癇病”之義。根據對“六畜癇”的考證,可以推測《五十二病方》中的“馬癇”“?癇”“羊癇”“蛇癇”,可能是“六畜癇”的早期形式。
參考文獻:
[1]周一謀,蕭佐桃.馬王堆醫書考注[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15.
[2]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42.
[3]裘錫圭.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卷五)[M].北京:中華書局,2014:242.
[4]劉瑞明.帛書《五十二病方》“人病馬不癇”考證 [J].中醫文獻雜志,2007(04):33-36.
[5]顧史考.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成王首章初探 [J].古文字研究,2014(00):399.
[6]陳致.《詩經》與金文中成語零釋(五)——“不顯不承”與“不朁”“不競”[A]//陳致.簡帛·經典·古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41-449.
作者簡介:
柯晨(1990—),女,漢,浙江寧波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簡帛類出土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