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仿真繡也稱“沈繡”,是我國著名刺繡藝術大師沈壽以蘇繡為傳統,吸收西方文化精髓革新創制的一種繡藝。1914年,張謇先生聘請沈壽到南通主持女工傳習所,成立南通繡織局,以教學的方式將傳統刺繡和她所創制的仿真繡藝術向學員們傳授。南通刺繡由民間實用進入藝術創造,開始以獨有的姿態步入社會經濟舞臺。沈壽在南通授繡八年,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刺繡人才,并且開創了既傳統又現代的仿真繡技藝,更寶貴的是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刺繡新理念——“以繡自強于志、以繡自立于世”的創新精神及其精美絕倫的刺繡藝術。
關鍵詞:沈壽;仿真繡;女紅技藝;藝術創新;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由清末狀元,著名教育家、實業家、思想家張謇于1905年創辦,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苑內在早期藏品中珍藏有一批沈壽和女工傳習所學員繡制的仿真繡作品,其中不乏精品。
一、以繡自強于志、以繡自立于世
中國刺繡藝術源遠流長,以精美聞名于世,各地風格相異。歷代就有各種流派,逐漸形成了蘇、湘、粵、蜀“四大名繡”,其中以蘇繡為中心,位“四大名繡”之首,在蘇南一帶最為普及。南通仿真繡以蘇繡為傳統,融入西方文化理念,創新出獨具一格的繡藝。該繡藝為曾任清末農工商部工藝局繡工科總教習、著名刺繡藝術大師沈壽(圖1)所創,因此也被稱作“沈繡”。
沈壽(1874—1921),江蘇吳縣人,初名云芝,后更名為“壽”,字雪君,號雪宧,繡齋名“天香閣”,故別號“天香閣主人”。沈壽出生于江蘇吳縣閶門海紅坊,自幼即隨父親讀書識字,7歲隨姐姐沈立學刺繡,十四五歲時便在當地已負盛名。由于父親經營古董生意,家中收藏不少文物字畫,沈壽從小便在家庭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接受人文情感的教化,無形中對她的審美觀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沈壽20歲時與余覺結婚,余覺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因此夫妻倆畫繡相輔,相得益彰。1904年沈壽獻繡品祝賀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繡成《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圖》兩幅壽屏。慈禧大為嘉賞,手書“福”“壽”兩字賜給余、沈夫婦。為紀念慈禧太后的賞賜,沈云芝更名為“沈壽”,她被授予四等商勛,從此沈壽的繡名傳揚天下。不久,慈禧太后又下諭旨,命農工商部特設女子繡工科,任命沈壽為總教習、余覺為總管。1905年余沈夫婦受清政府委派,赴日本考察刺繡藝術,此行對沈壽的刺繡藝術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沈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創新刺繡藝術,形成她獨特的藝術風格。沈壽說:“天壤之間,千形萬態,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即無不可入吾繡。”沈壽憑借其天賦和勤奮創制出“仿真繡”,并親自創作實踐,給世人留下一大批精品力作,現分別珍藏于北京、上海、南京、蘇州、南通等地博物館。
沈繡藝術的輝煌成就與張謇的鼎力扶持是分不開的。1910年,清政府在江寧舉辦南洋勸業會,張謇任總審查長,沈壽任繡品審查長,他倆初識于《晝錦堂記》繡屏。當時南洋勸業會上,有人送來一套《晝錦堂記》繡屏(十二幅),沈壽一見該繡品就斷定為顧繡真跡,對其贊賞不絕。張謇聽了沈壽對《晝錦堂記》的鑒賞,暗自佩服沈壽鑒別古繡的能力以及虛心好學的謙虛態度。而沈壽在南洋勸業會期間評審刺繡工作的出色表現,也給張謇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14年沈壽受張謇先生的邀請來到南通,創辦南通女工傳習所。南通女工傳習所是中國第一所刺繡學校,沈壽親任所長并主持教學,學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刺繡教育與實踐,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刺繡人才。
為傳承其繡藝,沈壽將自己一生從藝的實踐經驗進行歸類、總結和研究,由她口述,張謇先生執筆,手錄完成了《雪宧繡譜》。《雪宧繡譜》是沈壽40年藝術實踐的結晶,也是我國第一部具有理論性、系統性、實踐性的刺繡專著,該繡譜于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書局出版發行。《雪宧繡譜》全書共分八章,即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德、繡節、繡通。《雪宧繡譜》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刺繡的要點和制作規范及過程,并根據我國傳統針法的特點加以科學分類,總結出18種主要針法,填補了刺繡針法研究的空白,為后人研究、傳承、發揚中國刺繡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沈壽在中國近代繡藝界作出的杰出貢獻,不僅實現了她自強自立、革新創造的目的,還以其豐碩的藝術成果享譽中外,真可謂“以繡自強于志、以繡自立于世”。
二、絕世佳作迭出,繡品美不勝收
沈壽的第一幅仿真繡作品是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舉辦期間展出的《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作品以意大利皇后愛麗娜為藍本繡制,神情逼真地刻畫了她雍容華貴的形象,堪稱絕繡。1911年由清政府選送參加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展,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并將此繡贈送給意大利皇后。意大利皇帝致信盛贊中國藝術,并回贈沈壽帶有皇家徽號的鉆石金表表示感謝,此金表現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聞名繡藝界的《耶穌像》為沈壽精心繡制,作品完成后于1915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震驚國際藝壇,榮獲一等獎。《耶穌像》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琪杜·雷尼的油畫《荊棘冠冕》為繡稿,繡的是耶穌頭戴荊棘,臉向上微仰,兩眼上翻,凝視天空,血跡披額,被釘在十字架上殉難時的悲壯瞬間。為了表現出歐洲油畫藝術的用光用色,沈壽用細密的絲線、多變的針法,采用獨創的旋針,結合施針、散針、虛針等針法的巧妙運用,所用顏色竟多達110多種,創作了這幅曠世神繡。此幅繡品原藏于南通博物苑,現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沈壽繡《古觀音像》(圖2),此幅繡品是摹清代畫家陳洪綬所作德王觀音像而繡制的。繡品下方為一手拄長杖、駝背的老嫗,雙眼炯炯地凝視著遠方,這是佛經上所描述的觀世音菩薩呈現的特殊扮相,謂“德王觀音”。繡品分別采用旋針、長短針、平針、斜纏針等仿真繡技法繡制。繡品上部是張謇親書的一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題款,字字珠璣、筆力遒勁。沈壽以黑絲線精心繡成,極好地表現了張謇深厚的書法功底。她以刺繡的語言再現了我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精髓,體現了仿真繡的藝術魅力。此幅繡品現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沈壽繡《蛤蜊圖》(圖3),此幅繡品繡有大小蛤蜊6個,采用纏針、施針、滾針等多種針法,通過明暗對比逼真地表現出蛤蜊的質感。特別在大蛤蜊的高光部分留出緞子繡底,巧妙地襯托出蛤蜊的光亮質感,底部顏色用淺棕色烘染而成。此幅繡品現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沈壽繡《圣僧負雞圖》(圖4),此幅繡品繡圣僧濟公左手持蒲扇、右手抓一串上扣公雞的佛珠,公雞在其背上展開雙翅仿若掙扎,而濟公則閑庭信步。繡面右上繡有張謇所題“圣僧負雞" 嗇翁”、“張謇私印”朱文印,左下繡有“南通女工傳習所制”朱文印。此幅繡品現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沈壽繡《老鷹喂雛圖》(圖5),此幅繡品繡一展翅老鷹雙腳抓著一只錦雞,飛向小鷹們喂食,三只小鷹正張著嘴嗷嗷待哺。繡者通過針線的明暗對比逼真地表現出老鷹的威武雄壯和動物的靈性,且構圖巧妙、形象生動。此幅繡品現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沈壽在南通主持教學時培養了一大批刺繡學員,早期學員中的李群秀、張淑德,分別在沈壽的指導下完成了《奉天牧羊圖》(圖6)、《夕陽返照圖》(圖7)。此兩幅作品為沈壽學生的杰出代表作。
三、創新刺繡藝術,辦學獨樹一幟
沈壽之所以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刺繡藝術大師和刺繡教育家,這與她開放創新的思維和實踐密不可分。沈壽在繡藝界的創新有以下特點:
一是刺繡理念的創新。沈壽注重“以新意運舊法”,在傳承中國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追求“循畫理、師真形”的表現手法,將“求真”與“肖神”的理念運用到刺繡作品中。為此,她創制的仿真繡以傳統蘇繡為基礎,大膽運用西方美術元素,將西洋油畫、素描、攝影等光影技法融合在創新的仿真繡作品中。實踐中更為注重物體的自然形態和光影層次的立體效果,特別是運用西方繪畫、攝影的透視原理,能將遠近的景物都繡得栩栩如生,使作品表現的物體更為逼真、色彩更為豐富,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使之更有視覺沖擊力。
二是刺繡技法的創新。沈壽改變了以往刺繡中平鋪直套的針法,根據物象的肌理結構旋轉用針創制了旋針,其特點是按自然物體的形狀旋轉鋪繡。同時沈壽還創制了虛實針、散整針、施針等針法,根據畫面的需要巧妙靈活地運用,從而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三是刺繡色調的創新。沈壽潛心研究,在刺繡作品的色調應用上狠下功夫,對染線設置了色階表并一直沿用,用幾種色線合并于一針來潤色調繡。她強調,要以畫稿的色調去配色,借用素描“面光者色淺,背光者色深”的技巧,根據繡品物象受光面的不同,產生明暗關系的變化來布局作品的色調,以豐富其表現力。
四是刺繡教育的創新。沈壽在南通主持女工傳習所的管理、教學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和“因人施教”。學校開設了兩年制的普通班,主學花卉、翎毛等;四年制的中級班,主學山水、仕女等;五年制的高級班,即研究班,專攻仿真繡。各班除刺繡專業課外,還開設了繪畫、國文、音樂、書法等課程,全面提高學員的文化和藝術素養。辦學中沈壽以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技藝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學員,在教育理念上倡導女子要自立、自強,在刺繡技法上鼓勵學員創新、創造,開啟了中國職業教育的新模式,是中國近代刺繡工藝教育的開創者和實踐者。
沈壽創制的仿真繡開中國傳統刺繡之新風,其刺繡技藝和刺繡藝術思想為中國刺繡的發展和持續創新開辟了一條新路。仿真繡在新中國成立后得以傳承和發揚,逐漸成為具有濃郁的南通地方特色和風格的刺繡藝術,也成為中國刺繡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劉凡.論沈壽對中國刺繡藝術的貢獻[D].東南大學,2007.
[2]張道一.沈壽及其刺繡藝術[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8(02):59-63.
作者簡介:
葛莉(1982—),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大學本科,博物館學專業,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文物保護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