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魚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藝術圖騰,并已經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民間的能工巧匠以魚為載體,將“連年有余”“魚躍龍門”“金玉滿堂”等吉祥美好的寓意呈現在各類作品之上,其中許多佳作至今仍令人愛不釋手。
魚文化由來已久,其中魚紋作為中國傳統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了我國文化史上歷時長、應用廣、民俗功能多的藝術角色。從6000多年前的半坡彩陶,到商周的青銅玉器、秦漢的磚石瓦當、唐代的魚符魚鑰,再到明清的瓷器……魚的形象可謂無處不在,在中華大地上綿延發展了數千年,不僅展現出人們根深蒂固的魚崇拜信仰,同時也反映了民間博大而深邃的文化精神。魚紋的文化內涵逐漸豐富充實,其象征性也不斷衍化,并隨著時代發展呈現出多元性。
壽山石雕作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門類,以其特有的雕刻技法和藝術魅力著稱于世。在其雕刻技法中,借鑒中國古典美學原理,實現壽山石雕的美學寫意效果。當代壽山石雕藝人努力嘗試創新,賦予壽山石雕作品以新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延展了魚文化的新時代精神,邱雁芳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將魚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壽山石的創作美學進行有機融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人才輩出的壽山石雕行業,一代代能工巧匠和先賢達者創造出了無數的藝術奇跡,也將雕刻創作技藝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如何在前輩的基礎上開辟屬于自己的藝術賽道,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打造屬于自己的藝術美學符號,是新時代年輕雕刻師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與石相對,靜靜相望間,自然的靈感與手中的刀筆相映成趣。邱雁芳在其系列作品“知魚之樂”中,善用俏色巧雕,巧妙地設計結構,生動地融入中國畫的表現手法,注重色彩的運用,講究留白與寫意,保留天然原石的肌理和色彩,巧色雕琢,因材施藝,從而延伸壽山石雕的藝術美感。
宋人陸佃《埤雅》曰:“鯉魚之貴,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為然。是以仙人乘龍亦為騎鯉。”以魚為介傳達吉祥寓意,通過物來為魚營造一種情境,使魚的生命活力在這些情境中展現得更加生動多姿。
邱雁芳的石雕作品《風雷相送入天池》,取材坑頭天藍凍,石材稀缺,石質色調溫和柔美,線條光潔流暢,氣韻典雅,刀法細膩,魚的形象以彎曲之姿呈現,似在水中輕靈游動,又似蓄勢待發準備騰空躍起;作品《金鱗一躍嘯長空》,色彩以紅與白為主,取材二號礦,原石細膩脂潤、色澤華麗,俏色巧雕,隨手彎曲的一筆便成了魚身,簡練活潑。魚尾順著魚身彎曲的趨勢隱沒在石中,既順應石雕的邊飾,又不破壞整體構圖,顯得靈動可愛,充滿著活潑生動的氣息。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種以生命為本體的創作精神。作為一種傳遞吉祥觀念的紋飾,魚和物之間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含義,人們常常用諧音聯想的手法來寄托對于圓滿富足生活向往的美好心愿,從而展示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精神。
《易經》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中國式審美精神的源頭,來自于包容萬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觀。從邱雁芳的“知魚之樂”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自然之大的關照和包容,恭以刻刀用心地延伸創作美學,汲千年歷史底蘊,促時代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