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菏澤地區各博物館的館藏品當中,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瓷帽筒數量巨大、形制多樣、紋飾繁縟,反映了帽筒在菏澤地區的發展脈絡。結合古代菏澤地區民風民俗來看,帽筒從為了放置官帽應運而生,到成為文人雅士賞玩和尋常百姓實用的一種藝術陳設用品,帽筒及其上圖案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愿望和祈盼,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菏澤;館藏;帽筒;賞析
關于帽筒的產生年代,學術界普遍認為其創制于清嘉慶年間。馮先銘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員的帽子多以球形帽架承托存放。自嘉慶始,創制帽筒?!盵1]鐵源在《民國瓷器圖鑒》中記載:“以瓷為帽筒,一般認為始于嘉慶年間。”[2]由此可見,嘉慶以來一個新的與帽子有著緊密聯系和配合的生活實用器物—— 帽筒應運而生。
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帽筒是對官文化的一種承載,家中放置帽筒也是為人們所喜歡接受、有所寓意和祈盼的。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菏澤地區各博物館的館藏品中,有數量大、形制多樣、紋飾繁縟的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瓷帽筒,反映了這一時期帽筒在菏澤地區的發展脈絡。這些彰顯官員身份的帽筒,在使用性質上逐漸演變、使用范圍上不斷擴大,并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和尋常百姓賞玩、實用的一種藝術陳設用品,在社會上廣為流行。結合古代菏澤地區的民風民俗來看,帽筒在居家生活中多成對擺放于堂屋條幾兩側,成為裝飾器物,有時也放置小畫軸或雞毛撣子等物件,在當地婚姻嫁娶習俗中亦作為女子陪嫁的用品。
菏澤地區各博物館收藏的瓷帽筒,從形制上看,有圓筒、四方、六棱柱、仿青銅觚等,內部中空,底部有璧形底、平底、圈足底等;從制作工藝上看,有鏤空雕刻、堆塑等手法,如在帽筒筒壁飾六個等距、上下相交錯的海棠式鏤孔,不僅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氣,內部也可放置香料,兼具美觀和實用性;從裝飾工藝上看,各種彩釉俱全,如青花、粉彩、淺絳彩、墨彩、哥釉、珊瑚釉、各色地釉描金、窯變釉等;從繪制圖案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的一些文人名士所題或所繪的一些裝飾內容更為精美。
現選取其中具有特色的帽筒淺作賞析,望專家學者指正。
一、“何人不愛牡丹花”:花鳥紋飾類
帽筒裝飾題材豐富,作為日常用器,是使用者精神意識和審美追求的體現,花鳥紋帽筒中常見的紋飾有喜上眉梢、一鷺蓮生、竹報平安、富貴白頭等。
菏澤地區種植牡丹歷史悠久,有“中國牡丹之都”的美稱,菏澤人對牡丹的喜愛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均有體現。在菏澤地區各博物館館藏的眾多花鳥紋帽筒中,也是以牡丹紋飾最為多見。筆者在此從眾多牡丹紋飾彩繪帽筒中選取兩件進行簡要介紹。
清同治粉彩花鳥紋鏤空瓷帽筒(圖1),通高25.7、口徑12.7、底徑12.7厘米,重1296克。方唇,六棱直壁,平底,圈足,白釉粉彩,現藏于單縣博物館。
該帽筒現存一對,紋飾相對,六棱六面,每面或上或下均設一海棠形鏤空,口沿及鏤空處均飾有描金細線,口沿下方行書題字“富貴白頭”。筒身三面繪有牡丹花鳥紋,上部為兩只綠身白頭翁相對站立枝頭,鳥身淺綠,腹部雪白,尾部羽毛深綠帶黑,似在相對細語;中部為一大一小兩朵迎面盛放的牡丹花,花瓣緊簇,花色濃郁鮮艷,花葉深淺交錯向外延展;下部為七枝花枝,花枝上仍有花骨朵等待綻放。筒身另三面分別為行書“富貴”“吉祥”“人生常把心田種,富貴雙雙到白頭”,烘托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器底鈐朱文印“大清同治年制”。
“富貴白頭”為牡丹花鳥圖中常見樣式,牡丹花富貴大氣,白頭翁和睦相親,且此件帽筒上所繪花鳥均為雙數,正對應著題字中“富貴雙雙到白頭”的美好寓意。
民國時期淺絳彩花鳥紋瓷帽筒(圖2),通高28.5、口徑11.7厘米,重1130克。方唇,圓柱筒形,直壁,璧形底,白釉淺絳彩,現藏于菏澤市博物館。
該帽筒器口飾有一圈描金細線。帽筒上部繪有一細枝,枝上玉蘭含苞未放。其下為一五彩錦雞回首站立于假山之上,錦雞頭頂藍羽昂揚向上,頭部為綠色羽毛,通身藍色,腹部橘紅,尾部黃綠相間;錦雞身側飾有一朵牡丹花盛放,花瓣肥厚鮮艷,綠葉深淺不一,圍繞著牡丹花;花枝蜿蜒隱匿于假山之后,其下為各式各色花朵爭相綻放于綠茵上。從其文字上可知這是袁義興作于珠山的《花鳥二園春圖》,帽筒底部鈐朱文印“袁義興造”。袁義興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制瓷、制壺名師,所作器物多以粉彩花鳥為飾,菏澤地區藏有多件袁義興造瓷器。
該帽筒意象豐富,其中錦雞精神抖擻、栩栩如生,牡丹花、玉蘭花及一眾小花在綠葉和綠茵的映襯下齊綻放,展現出一派春日里生機勃勃的盎然之景。
二、“吉祥如意”:博古紋飾類
“博古”一詞最早出自宋代《宣和博古圖》一書,原意為青銅器之集大成,后逐漸引申為所有吉祥器物的統稱,其內容包括玉件、寶瓶、八仙、如意、書畫、盆景等各類飾物。
清代青花夾金六棱瓷帽筒(圖3),通高28.2、口徑11.2、棱寬6.3、足高0.7厘米。方唇,六棱直壁,平底,圈足,白釉閃青,青花夾金,為國家三級文物,現藏于巨野縣博物館。
該帽筒現存一對,紋飾相同,六棱六面,每面或上或下均設一海棠形鏤孔,口沿及鏤空處均飾有描金細線。筒身每面飾物各不相同,有香爐、燭臺、寶瓶、果盤、棋盤、花卉、書案等圖案。其間寶瓶大小不一,或插梅花、荷花等鮮花,或插柳枝、羽毛等細長枝干;香爐上蹲坐獅子,煙氣裊裊而上,爐身描金繪有八卦紋,爐下有兩幅卷軸;果盤內滿盛瓜果,邊緣有綠葉溢出;書案高低錯落,書籍擺放整齊;筒身下部紋飾小巧精致,飾有枝葉、小案、寶劍等紋飾。
此件帽筒作為多寶類青花帽筒的代表,畫面飽滿充實、布局詳略間錯、紋樣勾畫清晰、色澤深淺得宜,彰顯出使用者性情恬淡、精神世界豐富多彩。
民國時期博古紋瓷帽筒(圖4),通高27.7、口徑11.9厘米,重1220克。方唇,圓柱筒形,直壁,平底,圈足,白釉底施淺橙色釉彩描金,現藏于菏澤市博物館。
該帽筒現存一對,紋飾相對,通身白底施淺橙色釉彩,佐以描金。器口一粗一細兩道描金,其下題字“秦磚漢瓦古今書文,己未年夏日于珠山??痛螛s朱氏作”。器身中部繪有各色圓形方孔圖樣,為“半兩”“大泉五十”錢幣樣式;兩側有瓦當紋飾,磚石上繪吉祥紋樣。器物底部鈐朱文印,內容不詳。
該帽筒圖案從秦磚漢瓦取材,錢幣、磚瓦相互疊壓,上書寫各類古文字,是帽筒中少見的紋飾類型,具有高潔清雅、吉祥富足的美好寓意。
三、“繽紛人生”人物故事紋飾類
人物紋飾類帽筒形象豐富,常見題材有竹林七賢、麒麟送子、孟母擇鄰、三國故事、紅樓人物、仕女嬰戲等。在菏澤地區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此類紋飾內容豐富,如鄄城縣博物館館藏清彩繪人物瓷帽筒繪有戲曲場景、巨野縣博物館館藏清壽星童子圖瓷帽筒為祝壽場景、單縣博物館館藏清同治粉彩人物帽筒、清白釉加彩人物紋瓷帽筒刻畫了栩栩如生的松下童子、仕女游春場景。
清代彩繪人物紋瓷帽筒(圖5),通高28、口徑12厘米,重1090克,方唇,圓柱筒形,直壁,平底,圈足,白釉彩繪,現藏于東明縣博物館。
該帽筒器口描金細線。器身圖案為一老者與二童子:一童子左手提花籃,內盛紅、藍鮮花數枝,眼隨花動;另一童子右手執木棍倚在肩頭,低頭淺笑,兩人似是采花歸來;老者白眉白須,戴灰色帽,手扶童子背,顯得和藹可親;三人背后分別有老樹和層疊青山,間有盛開的鮮花。老者衣飾色彩以土黃、深藍為主,顯示出沉穩氣質;童子衣飾色彩以橙紅、嫩綠為主,更顯活潑跳躍。整幅畫面色彩豐富明亮,三人神態各異,透露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并有詩句點綴,描繪出一幅春日里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圖像。
老者與幼童是帽筒上常見的人物紋飾類型,他們或勞作、或嬉戲,表現出“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和諧美好的社會愿景。
民國時期粉彩人物紋瓷帽筒(圖6),通高29.5、口徑12.7厘米,重1250克。方唇,圓柱筒形,直壁,平底,圈足,白釉彩繪,現藏于菏澤市博物館。
該帽筒現存一對,紋飾相對。器口一粗一細兩道描金。器身一側素面白釉,一側彩繪仕女圖。彩繪中部可見一房屋外山墻輪廓,墻上有一窗戶,透過半掀的窗紗,可見房內場景;房屋后掩映一座假山,山后有一株桃樹,其枝干遒勁有力,桃花星星點點含苞欲放,綠葉點翠其間。器身下部為兩名仕女與一侍女,結伴閑庭信步于廊下花間,侍女手捧一盆,盆內盛有紅、藍鮮花,正低頭彎腰待命。該器物的彩繪分為前景的三名少女、中景的房屋山墻、背景的假山桃樹三部分,畫面布景縱深感強烈,使人身臨其境。
仕女圖是彩繪人物紋飾中的常見類型,其中以游春題材尤受文人雅士喜愛。此件帽筒所繪游春少女,身姿窈窕婀娜、神情溫婉恬淡,極富女性魅力,體現了悠閑自得的生活雅趣。
四、“迤邐風光”:山水紋飾類
山水紋飾主要以自然風光為題材,其沒有固定的內容,但山、水、樹、垂釣是常見題材。作者通過筆觸展現出對山川景物的真切感受、對自然萬物的滿腔熱愛,是文人雅士向往自然的重要表現。
清代粉彩山水瓷帽筒(圖7),通高27.3、口徑11.8厘米。方唇,圓柱筒形,直壁,平底,白釉彩繪,現藏于曹縣博物館。
該帽筒器口處描金細線。器身一側素面白釉,一側從其文字可知是江西蕭義蘇所作的《云山煙雨圖》,色彩清亮明艷。圖中遠處重巒疊嶂,山間與山腳下生有蒼松翠柏,往前可見一高大樹木綴以紅花,與背景蒼綠的遠山對比明顯;畫面中部為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河上兩艘小船正向遠方前行;近處有房屋三座,屋前兩人,一人站立遠眺,一人靜坐垂釣。畫面整體寧靜,表現出超脫世俗、寄情山水的文人志向。
五、結語
帽筒作為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盛行的一種實用瓷器種類,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日,盡管失去了原本的實用功能,但它傳承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思想文化,以及其自身集詩、書、畫、印于一體,富有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菏澤地區一個歷史時期濃郁的民風民俗,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菏澤地區博物館藏品中一類獨具文化特色的瓷器藝術品。
參考文獻:
[1]馮先銘.中國古陶瓷圖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鐵源.民國瓷器圖鑒[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孔凡勝(1970—),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大學本科,文博考古專業,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藏品管理、文物保護、博物館學、歷史文化研究。
陳霞(1992—),女,漢族,浙江玉環人。碩士研究生,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及研究、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