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懷青云志,且留林泉心”,這是歐陽波杯茶席案的座右銘。對歐陽波的了解是從2009年他報考我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開始的,這一晃也十來年。據他說在跟我學習山水畫之前,已經在廣州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碩士畢業了。后來了解到他家是湖南制筆世家“青云閣”,想必家中常有名家如齊白石、何紹基、曾國藩的字畫來裝點,令其從小熏陶。歐陽波書法學習得很早,年少時也曾獲過一些國家級和省級的獎項,這對他后來走上藝術生涯的道路不能不說是一種鋪墊。后來,他考上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后,卻選擇了中國畫系的壁畫專業,他認為壁畫是一個較為綜合的專業,既有人、山、花的專業課程,又有古代壁畫、巖彩材料的課程,這為他后來博學眾長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基礎。而他本科畢業時的畢業創作至今仍然懸掛在國畫學院的會議室里。在廣美他后來又攻讀了書法、篆刻的碩士研究生,他說“書法篆刻與中國畫是一體的,為了更深入的研究才又學了這個專業”。其間,他師從中央工藝美院畢業的王見先生,王見是吳冠中、張仃、龐薰琹的學生,主張中西融合和大美術的概念(即把視野投向文人繪畫之外的更大的藝術傳統以及西方現代藝術),這在后來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這方面的影響。
也許年少時受湖南鄉賢齊白石藝術思想的影響,最終他還是回到了傳統中國山水畫中來。2011年我調到北京中國國家畫院工作,2012年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繼續招收研究生,他又鬼使神差地考上了我的碩士研究生,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很不明智的舉動,卻也說明歐陽波學習真本領、不求功利的單純思想。幾年相處下來,我觀察到他為人處事中潛藏著湖南人特有的“霸蠻”性格,有一種認定一件事一直做到底,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堅韌品質。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跟我學習真正的中國山水畫傳統筆墨,使自己具備一定的傳統功底,為以后的藝術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他的努力,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和青年美展并獲獎,成為他后來繼續攻讀我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條件。正如我前面引用他自己的話“常懷青云志”一樣,他一直能在中國山水畫創作方面做深入鉆研,這一定與他的立志有關,不像大多數年輕人只是為了混個文憑、討個好工作那么膚淺,我贊成歐陽波有這種“野心”。

歐陽波的作品,可以結合他的為人和學習經歷來看。很明顯,他作品中具有幾個方面的傾向:一是藝術主張上的人文主義的關懷,其作品總有一點對現實社會的觀照和敏感,與傳統文人畫的避世有所不同,如他的作品“吐魯番”“嘉峪關”“庫車”“磐陀”系列。二是藝術風格的強化,他把從廣美學到的知識結構即對唐之前的古代壁畫傳統和現當代的藝術手法結合到傳統山水畫筆墨語言體系中來,嘗試走出一條既簡約、概括、單純、平面又保有一定的筆墨張力的藝術道路,這在他近年隨我去西部寫生歸來后,風格的變化便可以看出端倪。西部山水寫生給他帶來了養分,正好可以嫁接他的兩大知識結構。正是這南方的小個子力扛西北博大氣象的山水,才使得他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能夠在包括一些國家級主題美術創作上一展身手,受到社會的關注。三是對生活的細微觀察與情感注入,尤其是對家山“瀟湘”故土的皈依,他把這一系列從古代文人山水畫脈絡下來的傳統設定在“常懷青云”系列作品中,圖寫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十余年他隨我下鄉寫生時,總是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筆墨語言和圖式。在我對生命體悟過程中,要求學生們以筆墨個案去面對每個不同的物象進行品讀與表達的教學理念影響下,他每每寫生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收獲。正如他思考如何把書法篆刻的美學形式融入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中一樣,他也盡力把生活中獲得的真切感受,通過寫生轉移到筆墨語言中而使之賦予形式美感和思想情感。
我曾經對自己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說過這么一段話“寧愿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地前行,也絕不愿踏著溫情的舞步榮歸”,我也希望歐陽波能夠在自己的藝術人生之旅中,常懷青云志,勇往直前,不懼風雨,堅守自己的林泉初心。

本專題責任編輯:石俊玲




歐陽波 字石寬、一葦,號閑舟居士、韌廬、鶴鳴精舍,1982年生于湖南湘鄉。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16年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2019年《火焰山》獲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項目,2021年入選第七屆全國畫院作品展,2019年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進京作品。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藝術博物院等單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