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學書是不臨帖的,或說不大臨,但臨帖是學書的“不二法門”,越早臨也就越早步入書法藝術大門。如果只是無根基地“自由體”發揮,只能白白浪費時間和筆墨。只要真正意義上的臨摹過關了,那創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現實中,不少人臨創脫節,其實是臨沒過關,是死臨。臨是手段,不是目的,通過臨是為了學古人的東西,學以致用,不會用就失去了臨的意義。
臨帖初時應盡量把每一根線條的起、行、收都表現出來,寧愿慢些,像畫一樣,做作些也沒關系;因為現實中不少人的筆畫沒寫完,沒寫到位。如果技巧難度系數不高,動作簡單,那作品就膚淺,不耐看;所以要盡量把每個動作都做出來。這樣堅持有好處,到要創作時,自己放開書寫就豐富了,這時就可以什么也別考慮,抓住一種感覺,放膽寫就行。下過苦功的人與不認真臨帖的人同樣放膽寫,效果完全不一樣。同樣是一個點,書法家的就耐看,你的可能就給人感覺很單調。有感于此,所以平時我在教學生時,常教學生在臨時不一定要很像,但要努力去把看到的每一個動作表現出來,而在宣紙上創作書寫時,常在旁邊鼓勵學生放膽去寫,不要考慮太多。平時練得勤,再隨意也差不到哪里去,平時練得不扎實的,再認真也好不到哪里去。
常有學生問我:我為什么臨不像?我說其實誰也臨不像,有時你自己可能認為像了,但人家一看,還是不像。其實寫像也沒意義,我們不是為了造假帖,臨是為了吸取方法,學習求像,是為了方法“準確”,把帖中的每一個動作盡量做出來,當然這些技巧要盡量與自然結合,失去自然,技巧就成賣弄。

古帖,最好買兩本,或再復印放大一本,拆開貼于墻上,朝夕揣摩,有的拼接起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字帖的版本要好,尤其是碑,花的不一定不好,有些很清晰的反而不好,常被今人人為改過了,原來的感覺往往失去很多,暫時不能再繼續深入,也可以去嘗試一下別的字帖,但隔段時間仍要再回頭學習。字不動腦寫熟了會“油滑”,所以講“書須熟后生”,這個“生”與初學的“生”是不同的境界,這個“生”是寫熟后,再去挖掘,在深度上做文章,是在攝取原帖尚未釋放出的內在“能量”,所以常有人嘆:“XX帖太好了,我每臨一遍,都有新的收獲。”
學書一定要先練基本功,練用筆技巧,進行控筆能力訓練。書法教育中一般先學顏、柳、歐楷來訓練,是基于一舉兩得的考慮,在練基本功的同時,學寫一手漂亮實用的字。先學隸篆,也是很可行的,而且往往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向藝術性發展,但往往實用性較差,家長一般不甚贊成。我在教學中,一般待學生有了較好的控筆能力后,就大膽引導學生根據個人喜好來擇帖專攻。
臨帖最好慢,如打太極拳,筆筆送到。蘇東坡、米芾兩人平時書寫甚爽,痛快,但我看東坡臨右軍書,他自己說有逸少風氣,行筆穩健豐潤,無一筆匆匆而過,不識人視為“墨豬”。米芾臨右軍,雖節奏比東坡快,但也頗具婉逸之氣,沉靜得很。我也常常學著以此法臨帖,筆墨豐潤時,墨痕兩側稍滲,但不“爛”,這種筆畫就是所謂的屋漏痕。
臨字不可求量,應力求質。為完成任務,馬馬虎虎,不思考地寫萬遍不如認真臨幾遍。不要勉強自己,有感覺時多寫寫,臨好后,要掛起來與字帖比較,自己看出不足,是下次改進的最大動力。有時當事者迷是常有的事。
臨書有實臨、意臨、背臨等不同方法,一般初時應以實臨為主,練技巧,后來則應強調意臨,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發揮。背臨的人往往不多,但背臨又往往是最有效的,它能使你擺脫實臨、意臨中對古帖的可視性依賴,并不斷磨煉自己的記憶力,我常試著看釋文背臨古帖,效果甚好。
我從臨帖過渡到創作常喜歡一步到位,直接臨集字字帖,摻入自己的東西,衍變成創作。還有一種方法是臨帖到中途盡興時,有意停下后,接著保持原有書寫的那種感覺寫陌生的創作內容,是一種過渡到創作的好方法,很管用,可試試。

作品中允許有敗筆出現,沒有敗筆出現的作品往往也是四平八穩、平淡無奇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有了敗筆的出現,更加強了作品整體的虛實對比。單純評價點畫結體造型在初級訓練時尚有意義,而到創作時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書法中中鋒是美的,偏、側、破、散鋒也可以是美的,美產生于整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和諧。看一些大展,往往有這樣的經驗,人家寫得大膽,這一筆,要是我來寫,肯定認為寫壞了,不愿再往下寫,或者想撕掉重寫,但人家卻沒有絲毫泄氣,照樣全神貫注地寫下去了,而且效果蠻好。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也要多去看看展覽,會有心得的。鮮于樞“膽、膽、膽”的故事,不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嗎?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寫得過縮手縮腳,我寧愿要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學生,再漸漸束縛其手腳反而更有發展前途。
學書重在用筆,用筆有“八面出鋒”之謂,何為“八面出鋒”,筆者的理解是:筆尖著紙后,可向八個不同方位運筆,把筆鋒“打開”然后隨即“收攏”,更精確些,甚至可以說十六面,三十二面等,整個運筆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把筆鋒朝各個不同方向打開、收攏,打開、收攏之過程,只要用如此正確的方法用筆,一支用久的毛筆不會出現筆尖扭向一邊的現象,它應該始終是圓渾挺健的。所以,會不會寫,有時只要看一下所用之毛筆即可。

學書首先要靜,靜下心來,深入古帖;其次要勤,勤動筆,勤動帖;再次要有“勁”,即“韌”勁,要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廢;創作時,必須注重“情”,心情好,天時地利人和方能漸入佳境;其次要有“精”品意識,要高標準嚴要求自己。只有上述條件具備,才能不斷進步,跨入書藝的殿堂。綜上所述,“靜”“勤”“勁”“情”“精”“進”為學習書法六要素。
我對二王筆法的粗淺理解是:鋒每一筆下去打開后均應立即收攏,令筆尖立于紙上,而后即可向四周各個方向打開出筆鋒以此換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字“八面出鋒”宜呼“多面出鋒”,應有16面、32面,甚至更多。每一筆畫起筆轉折收筆三處,是最為關鍵的三個點,上一筆如何打開下一筆,下一筆如何承接上一筆的勢,怎么在關節處換鋒,均不可小視。除篆書外,高級的點畫總是正、側鋒兼使。王羲之是此法用筆的行家里手,點畫之間的筆鋒行進總是從側鋒轉換成正鋒,再從正鋒轉換成側鋒。筆鋒的不斷轉換,靠的是“調鋒”技法,使筆鋒始終能在指、腕的控制范圍中,時刻保持彈性。另外,“筆筆送到”是二王筆法收筆的關鍵。指的就是如何在點畫形態結束處使筆鋒由伏而起,由側而正,仍能提直,把筆鋒送到點畫結束處,為下一筆的起筆做好準備。如此用筆,上一字收筆與下一字起筆自然“筆斷意連”,行氣連貫了。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

朱勇方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紹興山陰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書法作品獲全國首屆扇面書法大展二等獎,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大展提名獎,世界華人書畫展書法銀獎,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大展二等獎,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大展三等獎,全國首屆草書展提名獎等。出版《全國七十年代書家精選集·朱勇方卷》(湖南美術出版社),《近墨者朱·朱勇方的書法生活》(西泠印社出版社),《思慮通審——朱勇方小楷〈蘭亭序〉66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