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簡介:朱海艷,江蘇省淮陰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淮安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高中教育管理。
摘要:基于教育改革要求、現實教學困境、學生發展特點、實踐探索經驗,提出創設相互映照的高中語文課堂。相互映照的課堂是一種關系型課堂、一種審美性課堂,這種課堂的創設以“學生、學科、教師研究”為基礎,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以創造性教學為主要方法,以表現性評價為主要方式,最終達成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持續提升。
關鍵詞:相互映照;關系型課堂;審美性課堂;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21-0046-05
一、相互映照課堂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創造性地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具有深刻意義。其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要得到有效落實,需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2019年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指出:“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盵1]
然而就普通高中課堂教學的現狀來看,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為重點、以提高分數為目的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這勢必影響拔尖創新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那么,探索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共生關系為重點、以素養提升為依歸的課堂教學樣態就成為突破現實困境的必然要求。
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20年,筆者一直追求并努力創設相互映照的語文課堂,針對學生身心快速發展變化的特點開展教學工作,以此讓學生親近語文、愛上語文,培養其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踐結果表明,這樣的語文課堂,實現了師生的共同成長。
二、相互映照課堂的內涵
(一)相互映照的課堂是一種關系型課堂
從橫向角度看,相互映照的課堂首先強調的是相互性,它構建的是一種新型關系。這里所說的關系主要包括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知識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其中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映照最核心、最重要的關系,在各種關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第一種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高中語文課堂里,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指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從師生關系角度來看,第一個層面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映照,教師修煉自我、尊重學生,以良好的師德行為引領學生,以豐沛的正向情感感染學生,以專業的技藝本領激發學生,以深刻的理性思考喚醒學生;第二個層面是學生對教師的映照,學生出現的問題引發教師反躬自省,學生純真的情感激發教師回應師愛,學生青春的美好感染教師秉持初心,學生取得的成就堅定教師育人信念;而第三個層面是去除人為割裂,真正認識師生的映照是相互性的,是互為主體的,教師與學生都是參與課堂的主體,是相互平等、相互激勵、相互挑戰、相互成就的。從生生關系角度來看,學生既在課堂中相互獨立自主學習,呈現自我主體價值,也作為群體中的一員,相互映照,通過合作探究完成語言實踐活動任務,相互促進、相互滋養,同時增進自身作為社會人的身份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等。
第二種關系是人與知識的關系。主張人與知識的相互映照,就是轉變知識的獲取是被動的這種認識,就是反對單向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做法,進而充分認識到人與知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習共同體積極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結合當下學習目標,借助原有知識經驗,通過思考、探究與實踐掌握知識、激活知識、運用知識。如此,主體的人和客體的知識不再是分離狀態,而是融為一體。
第三種關系是人與環境的關系。這里所說的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文化環境以及虛擬世界。一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映照。學生身處校園之中、課堂之內,抬眼可見春花秋月,側耳可聽鳥語蟬鳴,呼吸可聞丹桂飄香,人去感受自然美景,自然陶冶人的性情。二是人與文化環境相互映照。文化環境中蘊含多元價值觀。江蘇省淮陰中學以擔當文化立校,擔當文化塑造了代代學子的精神品格,代代學子傳承并發揚著擔當文化,歷經百廿歲月,鑄成精神豐碑。三是人與虛擬世界相互映照。信息時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習者提供了多種媒介方式、海量網絡資源、虛擬現實場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提升信息素養,培養求真態度,涵養理性精神。
(二)相互映照的課堂是一種審美性課堂
從縱向角度看,相互映照的課堂進一步強調的是審美性,它追求的是一種審美境界。
首先,就上文論及的人與人的關系而言,師生、生生在相互映照中,各主體成長為嶄新的自我,嶄新的主體又促使彼此獲得新的發展,呈現逐層推進、螺旋上升的態勢,不斷把彼此的心靈“引向輝煌”(于漪語),躍升到審美的境界。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上文論及的三種關系并不是獨立存在、相互割裂的,而是共生共存、相互交融的,人與人、人與知識、人與環境能在高中語文課堂里融合在一起,這本身并不容易做到,真的交匯融通使主體有所發展,這種高度就達到了審美境界。
其次,如《說文解字》所言,“映”從“日”,“照”從“火”。二者皆與日光有關,皆有明亮之意。“映照”,日光照射某物使其明亮。“相互映照”,不同主體散發光芒明亮彼此。詞義本身就提供了一種詩性的獨特視角,展現出一幅詩情畫意的美好圖景。創設師生相互映照的高中語文課堂,就是通過構建一種新型關系,生成一種新的課堂樣態,發揮師生全體的主體性,讓各主體的價值之光、智慧之光、心靈之光等交相輝映,照亮彼此、溫暖彼此,從而使各主體在相互感染、相互成就中獲得生命成長拔節的幸福感。而這種熠熠閃光的、詩意美好的境界就是理想的審美境界,教學中積極追求或努力達到這種境界也正是在逐步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三、相互映照課堂的實踐路徑
(一)以“三個研究”為基礎
學生、學科、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只有對三者進行深入的研究,才可能有精彩的教學設計,才有可能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效達成人與人、人與知識、人與環境的交融共生、相互映照,進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使師生獲得求知的成就感和成長的滿足感。
首先,要研究學生。一是研究學生的學科問題,基于學情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二是研究學生的客觀差異,認識差異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前提;三是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個性是實現因材施教的有力保障;四是研究學生的人際關系,整合關系是達成融合育人的有效方式;五是研究學生的理想追求,理想引路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核心路徑。
其次,要研究學科。在“三新”背景下,一要研究新課標,積極轉變學科教學觀念,深入理解學科核心素養,高度重視任務群的教學,充分認識學業質量水平;二要研究新教材,確立用好統編教材的觀念,增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意識,提高走進文本深處的能力,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追求創造性用教材的境界;三要研究新高考,深刻領悟核心功能把準方向,分層落實考查內容達成目標,認真研究考查要求科學評價,積極創設考查載體提升素養。
最后,要研究自我。教師應對自我有理性的認識,一方面反躬自省,教育強國的信念是否堅定如初,為師之品德風范是否不斷提升,專業技術的水平是否進階發展,愛護學生的仁心是否持續豐盈;另一方面借物觀己,就課堂教學中最核心的師生關系而言,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更新著教師對自我的客觀認知,學生對課堂的喜愛印證了教師對教學的鉆研本領,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折射出教師對德行的修煉成果,學生在學科領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堅定了教師保持自我教學風格的步伐。
(二)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的改革發展,語文課程更加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本。相互映照課堂的創設最終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持續提升。因此,相互映照課堂創設實踐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是對目標的精準聚焦,是對新時代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積極落實。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創設相互映照的課堂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就是要高度重視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巧妙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合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合作探究,以達成既定目標。
例如,對于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的《老人與?!?,筆者曾設計“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其中一個課時選用了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越野滑雪》。那時離北京冬奧會開幕還有10天,于是就此創設了“學校開展迎接冬奧會系列閱讀活動”的真實情境,并針對學習者(高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將高質量的高考試題轉化成四個學習任務。一是了解北京冬奧會越野滑雪項目,分析小說中越野滑雪的場景并概括人物的技能水平和運動時的心情;二是了解北京冬奧會的主題,寫出小說傳達的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并提出自己的閱讀困惑;三是針對同伴,閱讀小說做出的批注,表明自己的判斷;四是運用從《老人與海》讀書分享會中了解到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評價其作品《越野滑雪》。
這個課例,依據新課標,呼應新教材,指向新高考,巧妙設計迎接冬奧會的真實情境,選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提供學習任務、指明閱讀路徑:課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個性表達、提出困惑,課堂組織學生比較辨析、討論交流、合作共享,教師在此過程中相機進行點撥提供支持,引導學生直面閱讀困境,深入解讀文本,打破標簽化的思維障礙,準確把握作家創作的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調與思想內涵,整體感受作家獨特的創作風格。這樣,學生在高質量自主和合作化探究中,提升了文本解讀的關鍵能力;在“硬漢”和“迷惘”的小說主題認識中,感受到精神向上的巨大力量,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的引領價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而逐步涵養為必備的品格。而這些目標的達成,也正是創設相互映照的課堂以核心素養為依歸的體現。當然,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并不是建造空中樓閣,放棄對基礎的重視,而應該是在扎實的基礎之上,通過學科學習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三)以創造性教學為重要方法
相互映照課堂的創設最為重要的方法就是創造性教學。教師有意識地在重視基礎的同時進行創造性教學,才更有可能使學生保有驚喜感、新奇感、參與感、挑戰感,才更有可能使課堂具有吸引性、延展性、生成性、感染性,才更有可能提升拔尖創新人才應當具備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
以筆者教學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的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為例,此單元屬于新課標中“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統編教材是依據新課標編寫的,用好統編教材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教材上安排的單元學習活動有三個,筆者分別以個性化的方式進行了扎實的推進:活動一是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學生借鑒教師推薦的名家作品的寫法,選擇感興趣的家鄉風物,對其進行生動描寫并借其抒發情感或揭示道理,最終以班級文學??度伺c物的對話》匯編所有學生的寫作成果;活動二是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每個學生深入家鄉文化生活的某個方面,拍攝照片,撰寫報告,待實踐單位、班級師生、學校負責部門評價蓋章后按序存檔;活動三是參與家鄉文化建設,教師組織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共同體在教師指導課題研究后定好課題計劃,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實踐活動,分析調查數據,撰寫課題報告,展示研究成果,最終在班級師生、學校負責部門評價后獲得學分和等級認定。此外,筆者還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實際,創造性地用教材教,設計了活動四:形成對“家鄉”的正確的文化理解。教師推薦名家作品共讀共賞,學生以演講稿這一應用文的形式書面表達自我對“家鄉”的理性認識。學生佳作頻現,不僅深刻理解了家鄉文化,增進了文化認同,而且涵養了更為深厚的家國情懷。
此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高度重視“規定動作”,做出特色;積極創造“自選動作”,拓展延伸。學生人人親身體驗,個個深度參與,過程中有調查訪談、有專題研討、有閱讀表達、有辨析評價,自主探究有成果,合作學習出成效,實現在探索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在興趣中創造。這樣的效果充分展現了相互映照的課堂各種主體彼此濡染、相互成就、進階發展的審美境界。如楊九俊先生所言,“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情境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更好地體現針對性;其教學實施是規則與自由的統一……實現有規則的自由;其教學風格,是‘我們’和‘我’的統一……形成鮮明的教學個性。創造性教學帶來的驚奇感、挑戰性、審美化往往會使學生形成高峰體驗,特別是享受酣暢淋漓的思維的快樂”[3]。
(四)以表現性評價為主要方式
相互映照的課堂進行學習評價的主要方式是表現性評價,即考查學生在社會生活或文學體驗的真實情境中,在具體的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態。
這種發展狀態主要是語文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參與學習程度、思維品質特征、自主合作意識、語言表達水平、解決問題能力、紙筆測試結果、批判創新潛質等,延展到課外可以是競技舞臺上表現出來的朗誦演講能力、戲劇表演能力、文學創作能力、辯論水平、吟誦水平、主持水平等,也可以是社會生活中語言文字積累與探究能力、媒介信息辨識與傳播能力、現實問題調查與分析能力、文化現象剖析與評價能力、日常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等,還可以是未來人生中自覺研究語言文化的專業選擇、自覺閱讀文學作品的良好習慣、自覺創作個性文章的興趣愛好等。
筆者長年從事物理方向的創新人才實驗班的教育教學工作,主要以表現性評價的方式考查、記錄學生的發展情況,欣喜地看到學生們除了高考語文成績出類拔萃外,上文分析的語文課堂上、競技舞臺上、社會生活中、未來人生中涉及的發展均呈現蓬勃向上的態勢。
實際上,在教師如此評價學生的過程中,學生也時刻在評價教師,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相互轉化,互為評價主客體,形成評價共同體。這正是相互映照的課堂在評價層面表現出來的鮮明特征。筆者有個名叫曹藝艦的學生,他被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錄取,攻讀化學專業,一個學期后出于對文學的興趣愛好轉讀中文專業,并在北大中文系一路讀到博士。從理科到文科的轉變,他感恩于筆者“高中三年激發了我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其實,不僅是在高中三年里,師生教學相長;而且在人生長河中,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溫情,作為評價的一種表現方式,也在映照著教師,讓教師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專業探索的價值、高尚師愛的回暖。師生化成一束束光,映照彼此的人生。
《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引人入勝的課堂”。創設相互映照的高中語文課堂,經過20年的實踐探索,正在積極行往這樣的愿景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19)[2023-10-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楊九俊.詩意的光亮[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2:12.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