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墻壁會講故事!
你見過會講故事的墻壁嗎?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瑞園部的大廳有這樣一面神奇的故事墻,它是由一個個故事盒子組成的,幾十個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故事盒子安裝在一整面墻上,就成了故事墻。盒子是定制的,外面被刷成了各種好看的顏色,里面記錄的都是孩子自己經歷過的有趣的故事。每一個盒子都是老師和孩子共同制作的,每一個故事盒子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童小點可以參加冬奧會嗎?怎樣和小兔子做朋友?柿子怎樣催熟?水缸可以裝什么?怎樣保衛南京城?我能設計園標嗎?畢業典禮可以表演童話劇嗎?亂糟糟的跳繩怎么整理?你會捕蟬嗎?……光是聽名字就讓人想一探究竟,更不要說里面還有很多圖文并茂的內容了,而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幼兒園師生之間的故事。
為什么要用這樣的形式來呈現這些發生在老師和孩子身邊的真實的故事呢?孩子們的回答道明了其中緣由:“盒子很神秘,蓋子就像一扇門,里面藏了很多神秘的東西。”“故事盒子里有一些講的是我們班的故事,有的講的是已經上大班的小朋友的故事。”“我覺得韋老師要生小寶寶的故事特別有趣,韋老師的肚子里裝了小寶寶,一下子變得那么大,特別神奇。”從孩子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來,孩子們對故事盒子是非常感興趣的。老師們利用了小孩子的好奇心理,認為越是神秘的東西越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故事盒子恰好符合這樣的特點,盒子是立體的,內容是豐富的,里面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只有打開盒子才能進一步了解。
故事從哪里來?
陳鶴琴說:“課程是要合于實際生活的,并且應該活用的。”故事盒子聚焦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孩子都是其中某一個故事的參與者、經歷者、見證者。看到自己有趣的話語、精彩的表現被寫成了故事,做成故事盒子上了墻,全園的老師、家長、小朋友和客人老師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自豪感、滿足感。
例如故事盒子“蒲公英的秘密”,是從孩子的發現開始的。有一天,一個孩子在幼兒園發現了一朵黃色的花,但他不知道是什么花,于是他和小伙伴們紛紛猜測,最后想到向老師求助。通過老師用手機軟件掃描,才知道它是一朵蒲公英。后來孩子們通過持續觀察發現了新問題:蒲公英夜晚、陰雨天會閉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老師們也不知道,怎么辦呢?可以借助繪本啊,繪本里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知識。于是老師在家長群里征集有關蒲公英的繪本,有兩位家長向班級提供了相關的繪本《蒲公英》《咕嚕和蒲公英》。通過閱讀繪本,師生們解決了疑問:原來蒲公英的生長習性決定了它在夜晚、陰雨天會閉合。不僅如此,孩子們還了解到更多有關蒲公英的知識。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有孩子跑來告訴老師:“不好了!蒲公英不見了!”原來有一些蒲公英被別人摘走了。孩子們非常氣憤,他們想了很多種方法保護蒲公英,最后大家說要做幾個標志牌提醒大家,上面分別寫“禁止踩踏”“禁止采摘”“對蒲公英微笑”。等到蒲公英變成毛球的時候,老師們帶著孩子們到戶外寫生,將蒲公英變成毛球的樣子給畫下來。一陣大風吹來,蒲公英被吹到了四面八方,像小降落傘一樣。孩子們說蒲公英是去遠行了。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進行了大膽的創意和想象,教師及時將兒童的語言記錄下來,一首兒童詩《蒲公英去遠行》就這樣誕生了。
蒲公英去遠行
一陣風吹落了蒲公英
他打開了降落傘
想要去遠行
飛呀飛,飛過山河
飛呀飛,飛過草地
他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飛到哪里就在哪里長大
四面八方都是它的家
故事里藏著奧秘……
打開故事盒子就會發現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兒童自己去發現問題,去嘗試解決問題。孩子不斷嘗試,最終找到了最有效的方法、最適宜的方法,問題得到解決。教師從頭到尾都是參與者、支持者、觀察者、記錄者,鼓勵兒童發現自己的世界。打開盒子,會發現每一個故事都秉持著“兒童在前,教師在后”“追隨兒童的腳步和興趣”“傾聽兒童”的原則。陳鶴琴說:“活教師用活教法,教活教材,才有活學生。”教師適時、恰當的回應激勵了孩子,引發了孩子的深度思考。
例如故事盒子“大樹為什么會有洞?”就是從孩子們發現神秘樹洞開始的。有一天,孩子們在游戲的時候,發現有一棵大樹上出現了一個樹洞,他們把蚯蚓放進去,但拿不出來了,這時候應該怎么辦呢?這個樹洞到底有多深呢?為此孩子們提出“我們想測量樹洞”的想法。教師在肯定孩子們想法的同時也拋出了問題:怎樣測量樹洞呢?用什么工具來測量呢?有的孩子說用尺測量,有的孩子說用絲帶、繩子、毛線、卷尺、樹枝、筆、玩具……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大膽想象。陳鶴琴先生說:“要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孩子們提出了這么多有創意的想法,何不讓他們去嘗試呢?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終于獲得了成功。在游戲回顧的時候,孩子們又展開了一輪關于樹洞的討論:大樹為什么會有洞呢?所有的樹都會有洞嗎?所有的樹洞都一樣嗎?樹洞里還會有什么呢?……樹洞里蘊藏了無窮的奧秘,等著孩子們再一次的深入探索。
探索完樹洞,孩子們有了一些經驗,教師趁熱打鐵,又進行了拓展延伸,比如說如何跟樹做朋友、親子園內種樹等。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些故事發生在大自然,來源于孩子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了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故事中共成長
孩子的表征在故事盒子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孩子們通過圖畫表征、符號表征、言語表征讓一個個故事活靈活現,教師恰當有效的回應與支持體現了高質量的師幼互動。
故事盒子是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的,有的孩子光看圖片可能還不能理解故事內容,尤其是有些故事還是發生在別的班的孩子身上的,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幫助。老師把盒子中的文字講給他們聽,再加上圖片的輔助,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故事內容。孩子們還把故事內容和小伙伴們進行分享、討論,形成了一個個精彩的觀點,也體現了“兒童教兒童”的原則。很多故事雖然發生在哥哥姐姐身上,但是現在的孩子也曾經遇到過同樣的困惑或者有過同樣的經歷。通過故事盒子,孩子們知道了哥哥姐姐們遇到困難是怎么解決的,故事盒子就像百科全書一樣,有關于動物、植物的,有關于人文歷史、傳統文化的,孩子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故事盒子還設計了課程框架圖,使得故事的脈絡更加清晰完整,讓人一目了然,便于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同行之間交流互動。故事盒子記錄的孩子的語言也許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有了課程框架圖,大家都更容易理解故事內容了。
通過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實現深度學習,是近年來我國幼教界一直在追求的教育目標。一個故事盒子分享給一群孩子,那么十個故事盒子、二十個故事盒子呢?這是多么大的信息量!更不要說一個幼兒園有幾百個孩子,他們與故事盒子互動之后產生的教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面對這面故事墻,孩子們可以探索很長很長的時間。
故事盒子、故事墻對于教師來說是一次十分有價值的嘗試,是教師們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有益探索,它為教師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發現一個個“了不起的兒童”提供了一個個鮮活的樣本。
(苗浩林,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基礎教育評估室)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