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0-30
作者簡介:應國棟,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實驗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高級教師,臺州市名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校園德育、班級管理。
摘要:班級輿論具有規范成員言行、弘揚班級正氣、增強集體凝聚力的作用,班級的進步離不開積極輿論的保駕護航。積極班級輿論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動態發展的過程。培養班級輿論有著多種策略,如充分發掘班級輿論宣傳平臺、重視班級核心人物的教育與培養、積極組織開展班級討論。
關鍵詞:班級輿論;班級日記;班級討論;群體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21-0014-04
班級輿論對班內學生的行為規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班級的進步離不開積極輿論的保駕護航。對于班主任來說,利用班級輿論來教育學生,引導正確言行,既能減輕工作負擔,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班級輿論的作用
(一)規范成員言行
輿論反映的是班內多數人的意愿、態度和傾向,當一個班級擁有著積極的輿論,就會形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對學生的矛盾沖突、違規失德等行為進行評判,并權威性地作出肯定或否定評價,學生的不良言行在班級里得不到生存的空間。正如E.A.羅斯所言:“輿論像是一只清理角落和縫隙的壓縮空氣噴嘴,輿論能運用逐漸增加的壓力制裁預期中的越軌行為,它能在任何時刻干預人們的行動。輿論預先警告的咆哮遠比法律靜悄悄的恐嚇更能阻止罪過的發生。”[1]
(二)弘揚班級正氣
由于集體輿論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集體里的每一個成員。當個體表現出符合群體期望的行為時,就會得到輿論的贊許和鼓勵;當個體表現出與群體期望相悖的行為時,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抵制。在一個班級中,當正確的言行不斷得到肯定、認可、支持、鼓勵時,班級的正氣就能得到很好的弘揚,良好的班風就會逐漸形成。
(三)增強集體凝聚力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十分重視集體輿論的教育力量,他認為集體輿論能培養學生因為學校、因為自己是這個光榮集體的成員而自豪的精神[2]206。在輿論的影響之下,班級里的每個成員對一些重大的原則問題和事件,都保持著共同的認識與評價,并逐漸形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班級教育生態環境中,學生體驗著一種共同的情感,并融合成集體性的情感,他們的歸屬感與責任感得到了強化。當學生被這些共同的情感聯結在一起時,班級的凝聚力將不斷得到增強,學生就能以更高的熱情去克服學習生活中的更大困難。
二、班級輿論的形成過程
積極的班級輿論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引導的結果。林崇德教授指出:“按作用程度為指標,一個班集體的輿論分為三級水平:一是有壓倒一切的正確集體輿論;二是正確輿論能占上風;三是無正確輿論。”[3]一個剛組建的班級,自然無輿論可言,但隨著教師的引導,積極輿論逐漸在班里占上風,最后形成“壓倒一切的正確集體輿論”。因此,積極輿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發展過程。
(一)形成自我批評的風氣
遇到問題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敢于自我批評,是形成積極班級輿論的前提。但是,敢于自我批評的良好風氣不是自發形成的,它離不開班主任的循循善誘。
班主任可開展主題為“我為老師提建議”的班會,讓學生為班主任提建議。針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與建議,班主任做自我批評,并當眾提出今后的改進措施。愿意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主任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樹立鮮明榜樣。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學生從教師所作所為中習得的東西,更甚于從教師所教中學到的東西[4]170。班級學生一直堅持有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潛移默化當中,敢于自我批評的風氣在班內逐漸形成。
(二)營造敢講真話的班級氛圍
隨著學生對班級的責任感與歸屬感的不斷增強,他們就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班級事務,對班上發生的事情,敢于發聲,能講真話,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與建議,這是培養積極班級輿論的關鍵一步。一個班級如果學生之間老好人作風泛濫,對事不點頭不搖頭,是形成不了積極班級輿論的。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級日記、黑板報、墻報等輿論宣傳陣地,組織學生對班上發生的事情進行評議,引領輿論的發展,營造出班級成員能講真話、敢于議論的班級氛圍。
在學生直言不諱地發表看法時,必須遵循尊重他人的基本準則,不得有侮辱、誹謗等傷害性行為。應當讓學生明白:我們參與的是班級事務討論,言論的指向應該只對事,不對人。
(三)將個人意見凝聚成集體觀點
輿論是一種發生效力的意見。凡是不能產生效力的就僅僅停留在意見階段,而不能把它視作輿論。輿論是一種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辯論、討論形成的,為多數人所贊同的,對個體或集體行為產生某種制約作用的公眾意見。針對班級發生的非常規事情而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個人意見,應該及時召開班級會議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從而形成為多數人贊同的并具有一定制約作用的公眾意見,逐漸使得積極的輿論在班級中占上風。
某班部分男生下課時在走廊上你追我逐,以至于下節課時仍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嚴重影響聽課效率。班主任可以這樣處理:首先,擺出班上存在的這一現象;其次,聽取學生的意見,并將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寫在黑板上;最后,針對黑板上的記錄,分小組開展討論,提出支持或反對的意見。
討論的作用是將個人意見凝聚成集體意見,班主任要引導全班得出:課間不同于課后,休息時應該注意方式,盡量不影響下一節課,倡導文明休息。當班級認同并接受這個觀點,此后的課間休息將會產生明顯改變,尤其是當有同學在追逐跑動時,就會有同學出面制止。
(四)樹立正確的群體價值觀
當積極輿論逐漸在班級中占據上風時,良好的班風也在不斷形成。這時,輿論建設的方向是使“正確輿論在班上能夠壓倒一切”。“正確的輿論來自明確的是非觀念,尤其要在重大的基本的人生價值觀念、社會觀念、道德觀念上對學生進行明確的教育,使他們懂得是非曲直。”[5]班級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進行討論,如果學生能懂得是非曲直,那么對于蘊含相類似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的一類事情,班級成員就能夠保持正確的態度,從而能夠抵制不良的言行,主動凈化班級環境。要達到積極輿論能壓倒一切,必須樹立正確的群體價值觀。
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它主要靠班主任孜孜不倦的引導。在班級發展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加強捕捉教育機會的能力,利用班級中發生的鮮活生動的事例,組織學生從美與丑、真與假、光榮與恥辱、自私與奉獻等方面開展討論,擺事實、明道理,樹立正確的群體價值觀。
三、班級輿論的培養策略
如果把培養班級輿論循序漸進的動態發展看作縱向的過程,那么,從橫向看,班級輿論的培養有著多種策略:
(一)打造班級輿論宣傳平臺
1.記班級日記
班級日記是班級常規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由值日班長負責撰寫,值日班長則由學生輪流擔任,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撰寫班級日記,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言論。
班級日記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班級大事”,主要記載當天班級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范圍包括早讀、上課、自修、課間、課外活動等校園生活,也可涉及班上學生的校外生活。內容上,既可記載學生的良好表現,也可記錄一些不妥的言行。第二部分為“個人評論”,主要是記錄者針對“班級大事”做出的個人評議,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態度。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學生的評議就在這里邊反映出來,不然,班級日記很容易淪為毫無感情的班級流水賬,甚至會被學生認定是班主任的“監控器”,從而對其產生抵觸情緒。
班級日記是學生發表言論的重要平臺,是班級輿論形成的一個重要工具。魏書生老師指出,班級日記“所反映的內容,給同學們以啟迪,以教育,好的激勵同學向上;不好的苗頭給同學們敲響警鐘”[6]。班主任應該每天翻閱班級日記,鼓勵學生多關心班級日記,組織大家來評議記錄的內容,發揮班級日記作為一種重要的輿論工具所應有的作用。
2.出專題黑板報
黑板報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輿論宣傳平臺,班級可以每周出一期專題黑板報,選擇上一周班上發生的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事件,讓學生多個角度地加以評議。一期一個話題,既有利于充分展開討論,也能取得最佳效果。
黑板報上可以考慮開辟一塊“班主任觀點”,學生天然地對班主任的看法與態度具有好奇心,這會大大增加他們的關注度。同時,班主任也可以充分利用這塊陣地,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引領班級輿論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3.編班級周刊
班級周刊,是班級自己編的雜志,由班上的學生供稿,稿件主要是一些評論性的文章及心得體會,每周刊出一期。由于班級周刊讓學生的觀點以白紙黑字的形式出現,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每期的投稿數量也會很多。班主任可以與班干部一起審稿,從中挑選一些好的稿件,刊登在周刊上,然后在班內傳閱。學生的興致很濃,閱讀者眾多,很多學生對周刊上的文章,能主動參與討論,很好地推動了班級輿論的進一步發展。
(二)重視班級核心人物的教育與培養
鐘啟泉教授指出:“個體認知的發展是以團體為媒介進行的,換言之,認知是綜合了伙伴的多種認知而發展的。因此,在有個別差異的兒童團體中,認知的指導是以該團體為媒介進行的,這是一條重要原則。”[7]班級中存在著正式團體與非正式團體,正式團體是通過官方的方式產生的,譬如班干部隊伍、學習互助小組等;非正式團體是學生基于一定的興趣愛好、共同的心理特征等因素自然形成的,如籃球愛好者、特定的好友圈等。無論是正式團體與非正式團體,必然會存在著一些核心人物,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團體的認知,對其他成員以及團體輿論起著關鍵影響。
在班級的發展過程中,核心人物是維護班級紀律與制度的重要力量,是積極輿論的代表。馬卡連柯認為學生中的核心人物是整個集體組織的中心,是兒童教育機關中必需的后備隊,他們在集體中保證相互之間的繼承性,保持集體的作風、情調和傳統 [2]207。對于班主任來說,要培養積極的班級輿論,必須要加強對核心人物的培養與教育,提升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積極組織開展班級討論
組織班級討論,既是培養積極輿論的重要手段,也是打開高效管理之門的金鑰匙。“道德討論的教育意義首先在于,經學生集體共同討論決定的公約、規則,有助于學生個體態度的改變。它們使集體中的每個成員承擔了執行規定的責任,因而對學生個體會產生約束力。這種約束力,隨學生覺察到的集體意見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強。一旦某個學生出現越軌行為,就會遇到集體有形或無形的壓力,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態度。”[4]171這種“集體有形或無形的壓力”,實際上就是積極輿論對個體的制約作用。“道德討論的教育意義不限于討論結果——形成對集體成員有約束力的集體決議,即使集體討論沒有達成明顯共識,討論的過程也可能影響學生品德的發展。”[4]171
班級討論還可以發生在學生犯錯之后,針對錯誤行為的班級討論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如果是由于學生對錯誤行為的后果認識不清,紀律規范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淡薄的話,那么,就有必要讓他在集體精神力量的拷問與感化中,改正錯誤的思想和行為。”[8]班級輿論猶如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實實在在地改變著學生,使他們的行為更加符合紀律要求與道德規范。
班級討論更有意義的方面在于:通過輿論來制裁,班主任可避免使自己處于個人意志被公開對立的境地,從而不太可能引起被懲罰者或其他學生反抗的情緒。
總之,積極開展班級討論,是培養積極輿論的有效策略,是推動班級進步的有效途徑。
輿論總是起因于特殊事故或打破群體規范的特殊行為,在班級生活中,這樣的教育事例是非常豐富的,班主任應增強教育的敏感性,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寶貴的教育契機如同流星一樣,會一閃而過,若錯過最佳的教育契機,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此,善于把握教育契機,對一個班主任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E. A. 羅斯.社會控制[M].秦志勇,毛永政,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72.
[2]何國華,燕國材.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179.
[4]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白銘欣.班級管理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147.
[6]魏書生.魏書生文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129.
[7]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58.
[8]冉玉霞.學校教育中的懲罰與學生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