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資助政策的育人成效一直是國家、社會和高校關注的重點。因此,梳理當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存在的不足,提出創新資助理念,以提高資助工作隊伍的育人能力;運用大數據動態掌握經濟困難生的基本情況,加強受助學生的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等幾個方面的改進路徑,以提升我國高校資助政策的育人成效。
關鍵詞:資助政策;育人成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0-0124-03
我國高校對家庭困難學生實行資助政策,對于鞏固脫貧攻堅的勝利成果,保障貧困大學生順利完大學學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1]我國高校的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已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資助政策體系。但是這一政策體系在某些方面,特別是在資助育人的成效方面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2017年,教育部在公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資助工作要注重育人,不僅要“扶困”,還要“扶智”與“扶志”,構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饋”四位一體的資助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環,重點培養受助大學生誠實守信、知恩報德、自立自強等優良品質。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變化、新挑戰,如何以資助手段強化育人成效,是我們亟須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資助政策的現實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立德樹人始終是高校辦學的根本任務,高校各項工作的實施都必須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同樣,資助工作也必須注重育人的成效。把立德樹人和資助育人相融合,以資助為抓手,達到育人之目的,在解決大學生“求學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促進他們思想內化和行動外化的同步發展。
(二)實現社會公平的有力保障
教育公平事關社會公平與和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事關社會公平。”[3]國家實行資助政策根本的出發點是保障每位貧困大學生都能公平公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是黨和政府做出的莊嚴承諾。所以,國家有責任給予貧困大學生一定的經濟資助,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以教育的公平來促進社會的公平。
(三)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
“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這既是高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強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4]資助育人工作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要把育人貫穿資助的全過程,幫助受助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受助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二、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不足
(一)資助育人理念須與時俱進
首先,一些高校的資助工作者單純看重資助政策的經濟功能,即簡單地認為資助就是幫助困難學生解決經濟上的窘境,只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業,而忽視資助的育人功能,沒有關注受助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及自立自強自信精神內涵的塑造,更沒有意識到從資助到育人是高校資助工作的最高階段[5]。其次,在部分資助項目的評定標準上過于單一化、簡單化,只看重學業成績,而忽略了受助學生的奉獻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等。最后,“保障型”資助根深蒂固,給受助學生貼上“限制性消費”的標簽,對他們出國出境訪學、考研培訓輔導、開展社會實踐與調研等消費行為不重視、不理解。
(二)資助工作重過程輕結果
部分高校資助部門只是把資助當做一項上級交給的“任務”來完成,過于注重這一工作在流程上的平等和民主,而往往忽略資助的成效。比如,一些高校在對貧困生助學金的材料申請、評定等級、結果公示、金額發放等環節非常注重民主和程序合規,但是卻忽略了資助工作的最終目的,對國家的資助政策沒有完全領會,認為資助工作就是把資助金發放給受助學生,對于受助學生如何使用這筆資金卻置之不理和缺乏監督。另外,一些高校為了體現公平公正,在確定獎助學金分配名額時,往往依據學院學生總數或者困難生總數來劃撥到各個學院。這種做法看似公平公正,卻忽略了學生家庭情況的差異性和生源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一些輔導員為了簡單方便,在實際操作中,對類似國家勵志獎學金等金額較大的資助往往采取“輪流坐莊”的簡單形式,給國家的資助政策的公平性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三)騙助現象造成資助政策的反向育人效果
對經濟困難生進行精準的認定,把學校有限的補助資金發放到他們手中,這是各高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辦學資金不足的情況,因此,資助工作中對受助學生的困難認定要十分嚴謹,確保有限的資金準確地覆蓋所有困難學生[6]。教育部與財政部雖然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我國高校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相關文件,但是缺少具體執行的各項細則,各高校在實際操作中難免有一定的差異,導致各高校對困難生的評判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資助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誤區[7]。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了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僅2018年就資助學生9 800萬人次,資助金額超過2 000億元,增幅達到8%,財政資金投入更是接近1 300億元,增幅6%;此外,高校和社會投入也超過750億元,增幅達12%[8]。由于現行的獎助學金大多是無償資助,各高校僅要求受助學生提供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村級組織開具的收入證明,個別學生在利益驅動和攀比心理的驅使下,利用關系網在生源地開具假證明騙取國家資助。這種騙助現象導致個別大學生喪失誠信意識,降低社會責任意識,也使國家的資助政策出現反向育人效果,不利于資助育人體系功能的完全發揮[9]。
(四)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忽視了受助學生的心理健康
不可否認,貧困大學生大都是多方面困難的綜合體[10]。一方面,這些學生大都來自相對偏遠的貧困地區或者城鎮下崗失業家庭,經濟上和其他人相比相對困難;另一方面,貧困閉塞的生活環境使他們中部分同學或多或少存在敏感、孤僻和自卑的心理。進入大學后,他們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但面對挫折時往往缺少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不能正確分析和面對現實。一些困難生自認低人一等,因而自我封閉、獨來獨往,不愿意與周圍同學和老師交流,遇事不能冷靜處理,容易走極端。還有一些學生認為上大學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所以對學習全力以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因此,我們在助力貧困大學生在緩解生活壓力的同時,更應該關注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情況,努力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就業競爭力,最終實現國家資助政策的育人目標。
三、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視下,我國高校資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僅創新了資助方式,而且資助理念也出現了可喜變化,從過去單一的保障型資助拓展到今天的發展型資助。要充分實現資助政策的育人成效,就必須把握立德樹人的目標,抓住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強化資助工作的創新精神,加強誠信、勵志和社會責任感的三項教育。這也是目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總體要求。
(一)創新資助理念
新時期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立德樹人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加快由原來以金錢資助為主的外延型資助向以育人為主的內涵式發展型資助轉變,在做好物質資助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受助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將資助工作與育人目標緊密結合。發展型資助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獎助學金的申請和評審環節注重公平正義和對困難生的隱私保護,確保符合條件的困難生都能享受到國家資助。這是因為高校的資助工作自身就包含著公平之意義,也是對當前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共享發展成果的現實反應[11]。這就要求高校資助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注意保護受助者的個人隱私與人格,并且要鼓勵符合條件者主動申請困難認定[12]。二是在幫助困難生克服經濟困難的同時,以學生全方位發展為目標,促進受助學生成長成才。三是加強對困難生的人文關懷,在資金幫助的同時,理解他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尊重和關心他們,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真正使資助工作取得成效。
(二)提高資助工作隊伍的育人能力
發展型資助的構建和落實無疑對資助管理隊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高校大都在校級層面成立了大學生資助中心,并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但是在院級層面,限于師資力量的不足,資助工作基本上由輔導員兼任,而輔導員由于需要處理大量的日常性工作,難以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研究國家的相關政策,從而導致資助育人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資助工作隊伍十分重要。第一,高校可以從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其他崗位挑選出一批富有愛心和責任心的老師組成資助工作隊伍,真正形成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第二,高校資助工作者本身也要加強對國家資助政策的學習和領會,樹立先進的資助管理理念,并要多學習和借鑒其他高校好的經驗和做法,從而打造一支高水平和專業化的服務隊伍。第三,主管部門也要加強對資助工作隊伍的崗位培訓,提升他們的業務素養,增強服務育人的本領。
(三)運用大數據,動態掌握困難生的基本情況
提高高校資助工作的精準化水平,確保及時動態掌握受助學生的基本情況,就必須把高校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對受助學生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研判,精準掌握每一位經濟困難學生家庭情況、日常消費情況,提升資助工作的動態化評估和決策科學化水平,以便及時為受助學生提供實時和個性化服務。同時,大數據也可以與高校教務系統進行對接,做到資助工作與受助學生的學業情況同步掌控,對學業出現警示的情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有效地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大數據技術還可以與學校的就業系統進行鏈接,及時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就業幫扶,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代際相傳”之難題。
(四)加強受助學生的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
一是利用獎助學金的評選來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勵志教育。充分發揚優秀困難學生群體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可以通過開展“勤工助學先進個人”“自強之星”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樹立一批自立自強、勵志成才的先進典型,引導更多受助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形成奮發進取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的育人環境。二是利用助學貸款加強對受助學生的誠信教育。對于廣大家庭經濟困難生而言,國家助學貸款如雪中送炭,解決了他們上大學的實際困難。作為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受益者,助學貸款是他們人生的首次金融信用記錄。高校要教育受助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教育他們珍惜個人信用這個無形資產,用誠信塑造自己人生的輝煌。三是利用志愿者活動加強對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通過義務家教、到捐贈企業實習、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動等形式,教育受助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外化感恩于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國家、社會和學校的關懷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23-01-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 "陳寶生.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N].人民日報,2018-03-01(13).
[4]" "楊振斌.做好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8(5):17-20.
[5]" "張遠航.高校資助育人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8(6):106-109.
[6]" "柯心.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法制化的經濟法進路[J].學術交流,2016(10):116-120.
[7]" "陳博旺,晉家洪,馮力.高校學生貧困資助的政策邏輯、實踐困境及其突破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10):29-34.
[8]"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OL].[2023-02-19].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3/t20190311_216647.html.
[9]" "姚臻.大學生資助工作視域下育人體系構建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06-108.
[10]" "王麗麗.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5):57-60.
[11]" "劉家祥.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價值邏輯[J].江蘇高教,2018(4):80-84.
[12]" "劉軍,葉祥杰,顏求實.對廣東省高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的調研及反思: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案例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8(7):59-64.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