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我國稅收制度和征管帶來挑戰,新興的商業模式和業態日趨復雜化,導致稅收制度要素邊界模糊、稅源管理工作復雜、稅收征管難度增大等問題。因此,完善數字化稅收征管工作有助于進一步發揮稅收職能,促進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基于此,采用文獻梳理與案例實踐,結合國外經驗,從完善稅收制度、創新稅收征管手段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提高數字化稅收征管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數字經濟;稅收征管;稅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2.42"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0-0101-03
一、數字經濟對我國稅收征管的挑戰
隨著業務空間、業務鏈條和業務方式的不斷演變,數字經濟新業態極大促進了稅收征管效率,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挑戰。第一,數字經濟便利的交易方式讓稅務機關難以界定納稅主體的身份,經營模式的復雜化和碎片化加大了稅務機關對相關業務交易的稽查難度和管理難度。第二,無紙化交易使參與雙方的交易具有隱蔽性。在交易過程中,從訂購、銷售、支付價款到最終交付貨物均具有線下脫離性和掩蓋性,使其操縱性空間更大,致使稅務機關的征管、監管成本上升。第三,數字信息使交易過程具有動態性和隨機性。大量數據信息的高度復雜性和高速增長,以及經營者產品運營和渠道的隨機性,使稅務監管的動態管理難度加大,沖擊稅務機關的征管能力。
二、數字化稅收征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稅源管理缺乏健全的機制
由于稅源管理缺乏高效、健全的數字化管理流程,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過程缺乏健全的高效機制,導致稅收征管的對象、范圍及方式均與實際情況脫節,以至于稅收征管日常工作中缺乏對稅源的引育、指導、預警、評價、監督,在多個稅源管理環節上存在連貫性問題,影響稅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涉稅數據信息共享程度低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性,導致涉稅信息存在不對稱現象,影響稅源管理效率的實現。一是稅務局與企業實際運營數據對接不全面,難以進行全面稅源評估、監督[1]。二是稅務系統與銀行、社保等其他系統的信息共享性不高,稅務局在獲取企業其他部門相關信息時,缺乏數據共享機制或受限于保密機制,導致稅收征管工作難度增加,稅收風險亦相應增加。
(三)涉稅風險評估與整合度低
稅收征管的風險性源于企業實際情況、法律標準以及政策執行偏差等方面,而且稅務系統在征管風險評估上缺乏強有力的自主評估能力、管理機制和反應機制,整體稅收征管在組織、制度、人員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數字化整合度不高,給后續稅源監管工作帶來困難。同時,稅收征管服務的精準度不高,對涉稅企業實際情況和政策效果無法實現有效評估,開展的“一企一策”主動式服務水平以及相關支持體系質量與預期存在差距。
三、國外應對數字化稅收征管實踐
許多國家在網絡等信息技術和納稅服務結合上做出了嘗試,這些嘗試主要集中于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新興技術與稅收征管的結合,從稅收風險管理和加強征管能力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稅收風險管理角度
發達國家很早就將風險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運用到稅收工作中,使得稅收征管資源能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從而提升納稅遵從度。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各國更是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術,嚴格執法,優化服務。如澳大利亞稅務局(ATO)開發了風險評估剖析工具(RAPT),該系統主要是支持對大企業的分析評估,通過大數據分析,生成納稅人的風險概評和風險識別清單,最后通過審計人員的風險評價,降低稅務機關的稅收風險。
俄羅斯稅務當局自2016年起基于納稅人和稅收之間的透明和信任原則制定了一項新的稅收合規制度——稅收監控(Tax monitoring),也稱作合作合規(Cooperative compliance),納稅人自愿提交申請參加稅收監控。其核心原則是基于開發強大且安全的身份驗證和授權,允許稅務機關通過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APIs)遠程訪問納稅人的會計和稅務報告系統。基于嵌入在交易級別風險的方法(RBA)直接訪問納稅人生態系統,可提供持續的盡職調查和監控,以確定交易是否可能包含新出現的風險或預警信號。2016—2021年,俄羅斯已經有209家公司參與這個項目,相比2016年增長30倍。
(二)利用數字技術加強稅收征管
發達國家的數字技術應用貫穿稅收征管的全過程,包括稅務登記、申報征收、評估稽查等環節。歐盟和非歐盟成員國建立了“一站式機制”,讓供應商在所有歐盟成員國發生的稅款可以一次性申報繳納,只要在任意一個歐盟成員國注冊即可。澳大利亞將稅收征管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實現了稅務部門和銀行、金融市場等部門信息共享,通過納稅人涉稅信息的收集、分析,提升了納稅人的稅收遵從度。新加坡啟用國家數字身份識別(National Digital Identity,NDI),包括個人數字身份識別和企業數字身份識別。意大利依據本國實際情況開發出一套高效的稅收管理系統——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經過多年努力,ITIS實現了稅收征管到稽查的所有系統的整合。該系統涵蓋了稅收登記、稅收審計和稽查、稅種管理及對稅務人員的培訓板塊等。
四、數字化稅收征管改革路徑
(一)完善數字化稅收制度
樹立數字經濟融合、促進稅收征管發展理念,堅持“包容審慎”原則,在保持稅收公平原則前提下,支持數字經濟帶來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健康發展[2]。
1.完善增值稅制度
重點對增值稅制度做以下三個方面的調整。一是稅源地原則。數字經濟使線下生產地和線上跨區銷售消費地產生分離,傳統征管針對生產地企業征稅。但如果考慮價值增值過程,增值稅稅源并未全部納入其中,因此可以將消費地和生產地稅源聯網管理,從而提升稅收公平水平。二是課稅對象。建立增值稅的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稅款征管差別化機制,支持實體經濟的主導性,兼顧數字經濟融合性,調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下的稅收對象、范圍、稅率和優惠政策,從而提高稅收制度效能,提高征管工作的精準性。三是征管措施。大力提高增值稅政策執行的合理性、有效性、透明度,充分考慮資金、技術、設備、研發與數字經濟實現的融合方式,實現智能化稅收征管咨詢、評價、預警、監督等的體系化與效率化。
2.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度
從企業所得稅制度看,主要是圍繞稅收管轄權規則的重塑和調整,在完善過程中,應同時注意“雙支柱”改革對我國稅收制度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確立稅制與實質經營活動相匹配的界定原則。由于傳統的常設機構界定規則已不能適應當前數字經濟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所以應謹慎對常設機構的界定規則進行補充,引入“數字常設機構”或“顯著經濟存在”“顯著數字存在”等判定規則。第二,基于數字生態界定用戶參與并創造價值來歸屬征稅權。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在線廣告在社交媒體、搜索引擎平臺、用戶等方面形成了基本的數字主體生態圈,用戶甚至是企業利潤或價值實現的重要參與者。探索數字化稅收時可依據網絡行為形成新的企業價值評估依據,確定征稅額度。
3.完善稅收優惠設計
一是借助數字化信息強創助新。創業、專精特新以及中小型企業等具有信息不完善的特點,特別是處于初創期或轉型期的企業。數字化征管可以提供精準化施策及評估評價機制,補足助企短板,提高主動式服務的效率。二是完善“數據要素”相關的優惠制度。補充“數字要素”相關的投入、升級、創新等方面的優惠制度,完善增值稅、所得稅的“數字要素”抵扣鏈條或收集、分析、應用等涉及到的人力成本扣除項目,明確相關要素成本費用標準。
(二)提升稅收征管質效
1.強化電子稅務局建設
通過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搭建全國統一的稅收數據共享庫,實現全國電子稅務局的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發展,并不斷拓展“非接觸式”“不見面”辦稅繳費服務。搭建全國統一規范的電子稅務局,讓納稅人的辦稅行為從線下走向線上,打破空間的限制,使納稅人隨時隨地辦理涉稅事項成為現實,從而降低征納雙方的處理涉稅事項的成本,便捷于納稅人。重塑電子稅務局業務流程,構建信息采集—信息傳輸—信息收集—數據分析—跟蹤監測—評價反饋的“閉環式”管理,更好地實現“管戶”向“管事”轉變,通過納稅人的反饋倒逼進行稅收征管的完善,給納稅人提供更多的保障。通過引入納稅人數字身份,實現實時的個人數據和指令的發送和匹配,促進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信任;稅務機關可以通過納稅人的數字身份識別,提供精準的服務。
2.構建“信息共享”納稅服務生態圈
結合數字經濟的背景,以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稅務機關、納稅人、涉稅第三方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稅務咨詢、稅務代理服務公司等)有機融合成一個互補的整體,以此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征納成本,提高涉稅資源配置效率[3],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并在納稅服務資源中引入涉稅社會資源,從而不斷提升納稅服務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稅務機關精細服務能力。
稅務機關持續擴大橫向服務生態圈,借助信息鏈打通銀行、保險、交通管理、住房保障等有關商品銷售交易一體化體系,提高稅收征管的業務融合度。稅務部門及時發布稅收政策和相關的涉稅文字、聲像、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以便與納稅人、涉稅第三方企業能及時溝通,建立流程統一、標準統一、結果統一的信用服務體系、交易稅費體系、部門協同體系。
借助大數據反哺企業涉稅服務,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納稅人的交易行為、涉稅行為進行“稅收信用自畫像”,給納稅人信用評級,提煉納稅人的形象;實現分級分類管理、精準提供納稅服務,并與風險特征庫比對,使稅收風險分析智能化。此外,還應做到事先預警,最終確定納稅人的稅法遵從程度,從而降低稅收風險,提升納稅服務水平。
3.加強稅務信息網絡安全管理
首先,建立相應的制度。一方面,要制定數據收集、傳輸和保證的標準,以此作為稅務信息網絡安全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明確稅務機關在收集、儲存、應用數據方面的權利邊界,嚴格確立權責制度,建立授權、批準、使用、問責體系。對于侵犯納稅人涉稅信息的行為應在制度中規定相應的懲罰辦法。其次,利用數字技術保障稅務信息安全,比如運用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技術,為納稅人及其涉稅信息加密,提高納稅人信息的保密性。再次,加強對納稅人涉稅各個環節的安全監控,并實時動態更新。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要有相應的防范和響應機制,使相關稅務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做出反應,把信息泄露程度降到最低。
4.培養數字化復合型稅收征管人才
數字經濟與業務高度融合,促進稅收管理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培養[4]。一方面,建立完整的素質培養體系;另一方面,加大稅務人員對數字經濟和數字稅收的認識,積極創造機會和平臺,健全優化數字技術、計算機稅收業務人適應的崗位,以數字業務為核心設立專項培訓或與第三方聯合培訓,重點考核業務培訓效果。
五、結論與建議
針對企業涉稅“政策”上的難題、模糊點等應及時進行紓困,及時進行稅收風險提示。一是轉變稅收征管理念,持續改變傳統的納稅服務思維,創新稅務信息處理方式,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利用好數字技術,賦能稅收管理工作。二是校準稅收征管焦點,增強稅收征管人員的專業化建設,熟練應用數字經濟技術,找到納稅人的痛點需求,為其提供精準的納稅服務,并客觀評價納稅人的服務要求和反饋,從而實現稅務部門的政策智能化、政策調整動態更新以及相關稅收政策應用效果的反饋,增強稅務部門和納稅人的信任度。
參考文獻:
[1]" "李傳玉.推動稅收征管數字化轉型增添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J].稅務研究,2023(2):26-30.
[2]" "包東紅.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升級 實現“四精”改革目標[J].稅務研究,2022(11):47-51.
[3]" "劉和祥.“以數治稅”稅收征管模式的基本特征、基礎邏輯與實現路徑[J].稅務研究,2022(10):69-75.
[4]" "曹景林,霍艷.數字化稅收治理的多樣性探索[J].甘肅社會科學,2022(4):227-236.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