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揚州市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具體案例,總結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的現狀,剖析綜合體在建設、運行、服務和管理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研究發現,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調動了供需雙方參與服務的積極性,降低了農業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現代化組織化程度。然而,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還存在區域布局不均衡、過度依賴行政推動和服務項目供需不匹配等問題。為助推該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進一步發展,建議培育更多服務主體,加強經營主體培訓,不斷拓展服務領域。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江都區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0-0017-03
引言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隨著農村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土地規模化經營有效化解了農村“誰來種田”的問題,而“誰來服務”卻成為一道現實難題[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揚州市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占比超過90%,位居江蘇省前列。隨著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種地人口老齡化、農業收益偏低等問題日益突顯,與之伴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暴露出專業程度不夠、供需對接不平衡等問題。當前,小農戶在農村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僅僅依靠市場調節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問題作用不大,出現了市場失靈的現象[2]。
2019年8月,江都區被確定為新一輪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區,重點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推進改革創新,著力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質量。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以“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為核心,以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指引,截至2021年,江都區共建成并投入運營12家農業社會化綜合體服務。試點以來,江都區以家庭農場、農機大戶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為依托,圍繞產業鏈拓展服務鏈,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建成全程機械化、糧食倉儲烘干、農機維修保障、農業技術示范推廣、農資配送直供五大中心基礎服務功能,拓展建設糧食初加工中心和農業(農膜)廢棄物回收服務等功能。江都區的實踐表明,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多樣化服務,有力推動了農業增產達效、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生態增綠,對進一步助推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并向全區、全市乃至全省推廣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3]。
一、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現狀
(一)調動了供需雙方參與服務的積極性
江都區制定了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作業獎補政策,不論服務能力、服務規模,只要是開展了相關作業服務的農業主體,均可通過農服通平臺自主申報作業獎補,由服務對象評價作業質量、村級確認作業面積,逐級審核公示后即可領取補貼。此外,涉及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面積,由村委會核實后出具優惠讓利服務證明,與該服務主體作業確認單一并報送鎮級審核。涉及低收入農戶服務面積未提供優惠讓利的,由村級按實核減。一系列獎補措施的出臺,使得服務主體與農戶參與社會化服務的熱情不斷上漲,呈現出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4]。
(二)降低了農業生產和交易成本
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成投運以來,經營主體以明顯低于市場一半的價格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內的服務收費較為合理,在政府的監管和市場的調節之下,農戶對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內的收費較為接受,農民購買專業服務的意愿也在不斷提高。在農資直供配送方面,借助供銷系統力量,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集中與藥肥銷售商議價談判,確定來年農資配供品種和數量,為周邊農戶提供直供服務,不僅節省了購買費用,也極大方便了廣大農戶的生產需求。除此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的經營者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承擔農機維修損耗支出,通過規?;鳂I收取服務費用,相應地為一部分有一定作業需求但資金緊張的農戶節省了農機購置的支出[5]。
(三)提高了農業生產現代化組織化程度
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的建成運營像“催化劑”一樣與常規的農業生產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農戶的需求直接在“農服通”APP上發布、在“五大服務”模塊獎補網上申報,節支約100萬元,3萬多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發展的便車,農業現代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近3年來,江都區在農業機械總臺數不斷下降的同時,農田機械化作業的面積卻在不斷擴大,不少小農戶出售了原本持有的小型拖拉機,一部分原本計劃購置小農機的農戶也轉向尋求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購買服務,將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耕作環節等交由其他大戶負責。在土地流轉率基本持平的前提下農機臺數下降,充分說明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的提高。
二、江都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區域布局不均衡
江都區各鄉鎮間農業資源配置、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因素不同、鄉鎮土地流轉規模不一,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4]。江都區目前共有12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均優先考慮了申報主體的固定資產、服務能力等要素,卻沒有將地緣因素考慮進去。此外,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尚未針對區域特點配套相應的服務項目。例如,江都區吳橋鎮主要種植草莓和葡萄、樊川鎮以發展獼猴桃種植為主,但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內卻沒有針對這類特色農業的服務項目。因此,今后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時,必須要統籌考慮區域布局、種植特色、服務范圍等因素,最大程度實現服務資源的有效配置[6]。
(二)過度依賴行政推動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一直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也是農業農村發展中一直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兩年來,江都區通過篩選主體、確定項目、建設支持、完善監督的模式建設了一批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但歸根結底沒有從最廣大農民的基本需要出發,也沒有能夠充分調動起農民參與建設的主觀能動性,而在過度依賴行政推動的工作模式分工下,缺乏市場化主體參與,導致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現代化建設推進緩慢,無法形成綜合體新增和淘汰的長效機制[6]。政府的大力引導有利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前期的資源整合和發展,但是缺少市場主體的參與,致使市場化價格競爭難以形成、與先進技術和社會資本對接的渠道不暢通,必然會對后期的發展、服務的質量、農戶的滿意度帶來負面影響。在項目建設中,雖然也有農資相關企業參與其中,但是建設主體還是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主,尚無農業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綜合體的成功案例[7]。
(三)服務項目供需不匹配,農戶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
服務的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為農業生產者帶來了更大的投入和更高的風險,這是當下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8]。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服務領域以產中服務為主逐步向產前、產后服務轉變,但由于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的試點建設對不同農戶的需求調研不夠,實際情況掌握不明朗,就不能真正從最廣大農民的需求側出發。從農戶分類上來看,傳統農戶和草莓、葡萄等生產農戶對服務項目的需求有較大差別:傳統農戶最迫切需要的服務是供應農用生產資料、全程機械化作業等,對于市場信息、產品加工和儲藏等需求不大,而商品生產農戶最迫切需要的服務是提供市場信息、資金融通和產品銷售,對于機耕、機收、植保等需求不大[9]。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對于資金需求、農機倉儲維修、技術支持、農產品銷售等幾個方面的服務需求呼聲最高,因為超過1/2的農戶面臨資金短缺、農機倉儲維修不便的困難,而這些困難普遍發生在農業生產的產前和產后環節。農民對于產前的金融服務、示范推廣,產后的市場營銷、倉儲物流等產前產后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在這些項目上雖然不能直觀地看到短期經濟效益,但是對于農業現代化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而現階段服務供給還沒有跟上農戶的需求變化[8]。
三、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優化區域布局,培育更多服務主體
近年來,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熱情不斷高漲,但現階段參與服務供給的農業企業還不多,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社會化服務綜合體還有較大的空間。因此,要制定專項扶持政策激勵企業參與服務供給,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建設為試點,進一步整合資源,廣泛吸收農機手、農場主、種田大戶、企業、合作組織等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的會員,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聯合構建起多元主體、多種形式的服務網絡,以互惠互利、取長補短、自愿平等為原則整合機具,以點帶面、資源共享,進一步拉低普通農戶農業生產的成本,實現服務農戶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要主動對接規劃部門、國土部門調整土地規劃,盤活一批、儲備一批設施農業用地,因地制宜幫助建設一批規模適度、富有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實在沒有條件建設的,也可以通過培育本土服務主體和引進外來服務主體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區域布局不均衡問題的新路徑[9]。
(二)堅持市場導向,加強經營主體培訓
綜合體的運營質態與經營者的能力素質、硬件配套、智力資源等要素息息相關,因此,必須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優勢,結合本地的特色產業,針對生產技術、品牌打造、信息咨詢等多種亟待掌握的技能進行輔導;必須加大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力度,開展現場觀摩、線上問診等活動,手把手教學、面對面示范,搭建相互學習、交流提升的平臺,構建起長期穩定的服務模式。此外,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要想發展壯大,就必然離不開眾多有志于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年輕人。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要充分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這個陣地和廣闊的田間課堂,培養農村青年人才。譬如,讓拖拉機手、農用無人機駕駛員、農村金融人才等入駐其中;建立農機手培育和聘用制度,培育專業化和兼職化農機手,組織業務培訓,加強考核管理,為綜合體及時、有效聘用到優秀農機手提供切實保證。職能部門必須扮演好中間者的角色,服務形式上從以政府為主向全面融入市場轉變,把農戶需求和市場服務有機結合、搶抓機遇將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推向市場[10]。要以項目補助、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引導社會資本創立貸款擔保、農機操作和倉儲物流等服務項目,滿足農業生產現代化需求。要大力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內信息化程度,基于互聯網平臺與農業大數據提供精細化、智能化農技服務,引導服務供給者入駐線上農技服務平臺、線上農機服務平臺、線上農資銷售+線下綜合服務平臺等。同時,要由政府牽頭試點建立應用示范點,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運作,真正實現農業生產者下單、線上平臺派單、服務供給者接單的高效服務模式[11]。
(三)調節供需平衡,不斷拓展服務領域
未來,在產中服務方面要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前產后服務方面要加快發展速度,更多地從關注農戶個人的角度出發,多推出一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項目[8]。一是發展線上服務。要及時掌握服務組織和農戶的需求,借助互聯網平臺,科學調配農資、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提供農技信息、金融保險、無人機飛防植保等方面的匹配供給服務;依托物聯網和大數據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提供遠程診斷、智慧生產等精細化智能化的農技服務[12]。二是增加服務項目。要探索把村黨群服務中心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的服務內容有機結合,實現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私人的“有償服務”無縫對接,協調解決農機維修等農業配套用房不足的難題。要更加關注農戶作為“人”的需求,穩步建設發展農產品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糧食倉儲烘干、農民繼續教育等內容,不斷做大“5+N”服務中“N”的具體內涵。三是開展特色項目定制。要注重服務品質的提升,增強市場認可度,引導具備一定資質的主體對接社會資本開展訂單化種植和全程托管服務,打造推廣鄉土品牌。試點打造鄉村農業旅游路線,探索把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與游客服務中心有機結合,把綜合體的服務對象從農民拓寬到市民,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縣級政府作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0.
[2]" "周樂羽.江蘇省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3]" "佚名.一體化經營一站式服務吹響綜合服務的號角: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基層社經營服務綜合體建設經驗介紹[J].中國合作經濟,2013(7):19-31.
[4]" "王愛仙.家庭經營經濟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相結合實施要點探析[J].山西農經,2021(5):39-40.
[5]" "陳翔宇,李燕凌.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研究:基于湖南省衡陽縣的典型調研[J].農村經濟,2021(2):137-144.
[6]" "魏岳.農業社會化服務與鄉村社會治理:以江蘇連云港市農田托管模式為例[J].社會治理,2021(1):70-73.
[7]" "關銳捷.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探[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4):4-10,110.
[8]" "龔道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般理論及其對農戶選擇的應用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0(6):25-34,78.
[9]" "龐曉鵬.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求結構差異的比較與分析:基于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求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技術經濟,2006(4):35-40.
[10]" "李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1]" "夏蓓,蔣乃華.種糧大戶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嗎:基于江蘇省揚州地區264個樣本農戶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6(8):15-24.
[12]" "魯珊珊.基于上海家庭農場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5.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