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現實意義,認為可以從教學目標設置、教材改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四個方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以實現大學英語課程傳授知識與德育滲透的雙重功用,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英語 教學目標 教材 課堂教學 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0-014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在華夏大地五千多年文明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英語作為高等學校的公共必修課,在其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課程思政、以文化人,是強化本科院校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將德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在國內外都有著悠久的傳統,例如西方國家主張滲透式德育,反對灌輸式的教育。在國內,諸多學者也在積極探究高校課程思政的具體路徑,例如高燕認為,推動課程思政改革,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引領,借助多學科方法共謀劃,其次要解決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再次要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最后要創新合作機制,拓展教學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學術界對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探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的說來,理論方面的研究較多,實踐方面的探索不足,更鮮有學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相結合,對其與大學英語相結合的路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有利于達成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有效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育人價值。因此,本文將主要聚焦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路徑探索,以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旗幟鮮明地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立身之本,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目標和方向。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重要的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之一,接觸面廣,影響范圍大,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天然的基礎地位,二者結合非常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
另一方面是“三全育人”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學英語作為大學的公共基礎課,是高校育人的最重要陣地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可以培育學生的中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助推提升“三全育人”的效果。
此外,地方高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迫切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增進學生的文化自信。青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地方高校不僅要培養青年大學生扎實的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培養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文化的自信,對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是立德樹人的目的所在。
(二)是針對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特殊性推進德育的迫切需要
首先,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與德育元素融合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在其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學生積極健康向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在課堂中融入德育元素時,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師往往是借助多媒體設備和其他現代教學手段,僅僅把相關知識點直觀、單向地傳遞給學生,未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忽視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導致學生只是暫時了解知識點的字面含義,而對其深刻內涵則是一知半解。二是教學內容偏重專業知識,部分教師不注重其自身文化修養方面的積累,文化素養較低,在課堂教學中缺乏把德育元素和專業教學相融合的意識和能力。部分高校在對新進教師進行入職前和入職后培訓時往往聚焦于其專業教學技能方面,缺乏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的培訓,特別是缺乏把中華優秀文化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的培訓。
其次,大學英語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大學英語課程內容有其特殊性:大學英語課程內容主要都是關于英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涉及相關國家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宗教等內容。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必然涉及英語國家文化的精華和糟粕,涉及國外的意識形態,這就要求加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學生,形成文化自信。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學生高尚人格的形成,用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辨別國外文化的精華和糟粕,是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路徑之一。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路徑
(一)在教學目標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之中。
在知識目標融入方面,就是要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列入大學英語的知識目標之中。傳統的大學英語的知識目標中偏重于知識方面的目標要求,只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跨文化知識等方面作出規定,不利于課程育人效果的實現。因而,有必要在知識目標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大學英語知識相結合的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求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之中。
在能力目標融入方面,就是要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列入大學英語的能力目標之中。學習的過程包含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通常傳統的大學英語能力目標包含讓學生學會利用英語這門工具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了解并理解文化差異,尊重不同文化的特點,在學習與對比中求同存異等方面。這些能力目標有利于學生的語言和交際能力的形成,但對培育學生的德育意識還是不夠的,因而還應該在能力目標中融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要求。例如要求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使學生能夠用英語敘述中華優秀傳統故事,傳遞時代新信息和傳遞中國聲音,更好地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實踐磨煉中自我成長。
在情感目標融入方面,就是要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列入大學英語的情感目標之中,充分考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德育素養方面的作用。傳統的大學英語情感目標偏重于學生對英語語言和交際能力學習的情感培育,致力于讓學生熱愛學習英語,熱愛學習西方文化。這對學生的語言和文化學習是非常有益的,但不能適應新時代條件下學生的德育素養培育要求,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的情感目標中也很有必要性。具體而言,就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情感的同時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在教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材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其內容構成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材主要是從英語知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出發,對德育元素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方面涉及甚少,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德育的需要。教師非常有必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改編,使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有機結合,承擔起知識傳授與德育培養的雙重作用。在教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課程內容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更具體地說,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有兩條途徑:一是專門編寫相關的教材,形成新的教材體系;二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研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也就是對原有教材進行改編,使其符合高校立德樹人的需要。例如《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第三冊第二單元的閱讀內容表面上說的是消費習慣,看似與德育無關,但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將其與中國先哲的理念相結合。如可以在教材內容之外添加儒家圣人孔子的消費觀等資料,如為政者要“節財”、不“傷財害民”等內容,供學生在學習時對比,既能豐富教材的內容,又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將不攀比、不炫富外化為自覺行動,重塑學生的自尊、自信、勤儉品質。
(三)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教學既是傳授學生知識的主陣地,又是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主陣地。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首先,可以在課堂引入階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課堂引入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它是一堂課的前奏,也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完全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雖然大學英語的絕大多數課程內容中講述的是西方文化,但是教師在課堂活動開始之時,可以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之進行文化對比。這種對比可以是中西哲學思想的對比,可以是中西戲曲藝術的對比,也可以是中西古代醫學成就的對比。這些對比既能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掌握分析世界局勢的能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素養,還能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
其次,可以在課堂提問環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思考,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全新版大學英語1—4》教材的教學內容中含有豐富的文化元素,包含西方哲學思想元素、學術故事、失敗的教訓(警示性問題)等方面,教師完全可以將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進行聯系性的提問。例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中西哲學思想,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中國思想家孔子與西方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對哲學思想的貢獻有何異同?又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中西學術精神,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德國數學家高斯和中國數學家祖沖之都具有什么樣的學術精神?通過這樣的提問,既可以鍛煉學生的中西跨學科素養,培養探究精神,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再次,可以在課堂討論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研討法是高校教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按照班級、小組或論題編組的方式進行討論或辯論的方法。研討前的準備活動至關重要。一般而言,需要經歷以下主要環節:確定研討主題,認真準備材料;積極營造氛圍,引導學生討論;做好課堂談論發言記錄;做好討論的總結和評價。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有著相當豐富的主題和材料可以用研討法來教學,同時進行課程思政。比如,在教授“從美國夢到中國夢”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在講解美國夢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任務發散,讓學生就中國古代優秀人物的治國夢、治水夢、飛天夢等方面展開研討,既幫助學生鞏固了大學英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提高學生學以致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最后,可以在課后任務布置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課后任務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是加深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環節。為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布置課后任務時要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探究任務,讓學生課后在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上完大學英語第一課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課后任務:請列舉三位中西偉大的夢想追尋者,并概括他們的異同點。
(四)在課外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外活動作為教學的輔助活動對學生的成長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往往融教學目的于各種輕松的活動之中,因而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時效果更佳。
一方面,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競賽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學科競賽是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其形式多樣,包含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商務翻譯大賽、英語戲劇節、“外研社”杯英語演講比賽、“外研社”杯全國英語寫作、本科高校英語綜合能力大賽等各項學科競賽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學科競賽,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演講比賽中可以設置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在寫作、閱讀、翻譯大賽中也是如此。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家國情懷。
另一方面,可以在各類大學英語主題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大學生主題活動也是課外活動之一,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英語主題活動包括英語角、教學實踐基地參觀、英語知識普及等方面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廣泛參與社會服務,鍛煉能力、增加體驗。這一過程也可以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將在英語角的探討主題中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在英語知識普及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點等。這些活動既有利于學生鍛煉服務社會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既是專業建設的實際需要,又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現實要求,關系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融合路徑探索必將推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充分發揮大學英語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姚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
[2]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3).
[3]畢晨光.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視角[J].黑河學刊,2022(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2023年度自治區級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南嶺走廊非物質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2023JGA333)、2022年賀州學院教改項目“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育人實踐與研究”(hzxyybjg202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滕萍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與語言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