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及干預現狀,闡述繪畫心理分析內涵及其在心理培訓中的作用,論述繪畫心理分析在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培訓中的應用基礎、活動類型、操作步驟及各操作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對措施,以實踐證明將繪畫心理分析應用于教師心理健康培訓是可行且有效的。
【關鍵詞】繪畫心理分析 職業院校教師 心理健康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0-0077-05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是衡量教師基本素質的重要指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健康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格對教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一位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容易擾動學生的情緒,而一位情緒穩定的教師會使學生的情緒趨于穩定。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個體的工作成效和生活幸福,還將深刻影響教育教學對象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長,進而影響學校的教育成效。
一、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及干預現狀
2023年7月,教育部職成司為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有關部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這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都提出了更契合職業教育的要求。然而,目前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首先,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量表測試結果不夠理想。學者于美亞利用SCL-90量表采用5級評分制對200名職業院校教師從抑郁、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強迫、恐怖、敵對、神經病、偏執、其他等10項因子90項具體癥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職業院校教師在軀體化、敵對、焦慮、偏執以及抑郁因子等方面的得分都較高。其中,女教師有中度和重度以上癥狀的比例為9.4%,男教師為4.2%。作為職業院校中堅力量的31—40歲年齡組的教師異常率高達15.6%。與此同時,根據筆者近五年(2018—2023年)使用SCL-90和PHQ-9篩查量表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班學員心理健康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心理異常人數合計23人,占總人數的13.9%,且2021年心理異常人數為前三年心理異常人數總和的1.88倍,其中軀體化癥狀的比例高達27.0%,主要表現為身體不適、疼痛、感覺異常等身體癥狀的出現。而2023年的數據顯示可能有中度、重度抑郁癥(15分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6%、4.3%,比2021年的9.6%顯著降低(見表1),有可能得益于社會、學校和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和管理力度增強。
其次,對教師心理問題的干預力度有待加大。職業院校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防控非常重視且日趨規范化、標準化。職業院校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如果遇到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能馬上啟動學校、家庭、醫院聯動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但職業院校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防控能力相對較弱。部分職業院校未針對教師心理健康建立系統的工作機制,難以對有心理問題的教師進行主動干預,管理部門責權不夠明晰。教師若出現心理問題,是歸二級學院、學校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還是工會管理并不確定。因此,教師出現心理問題往往只能采取社會化的處理方式,比如自行到醫院或者心理專業機構尋求幫助,但問題發展到這一階段時往往已經比較嚴重,對教師本人、學生和教育教學工作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職業院校如果能通過日常心理健康輔導等活動及時發現和干預教師心理問題,可以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最后,現有針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措施的實效不高。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重視對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其他從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但實際上因為培訓的選題和形式、參訓教師工作繁重等原因,知識講授類型的培訓效果并不明顯。有的職業院校采用常見的SCL-90量表開展針對全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普查,然而教師對此量表已經比較熟悉且能自行控制調查結果,同時因為教師心理防御過高、教師擔心測試結果影響職業發展等因素,造成測試結果的信效度偏低,甚至因為管理不夠專業導致教師心理問題加重或出現教師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教師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往往比學生具有更深的“病恥感”、更大的求助壓力、更少的社會支持、更深的無助感。因此,職業院校探索更有效的測評、更高的參與度、更低的心理防御的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形式尤為必要和關鍵。
二、繪畫心理分析及其在心理培訓中的作用
(一)繪畫心理分析簡述
繪畫心理分析是利用繪畫這一非言語工具,在繪畫的過程中將心理感受通過繪畫可視化,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表達出來后獲得舒緩與滿足,從而達到測試、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的一種心理分析技術。現代心理學認為,繪畫不但投射出人的心理狀態、反映內部心理現實,表現繪畫者的主體經驗,而且還作為測量作畫者心理發展和人格特征的方法(李洪偉、吳迪,2009)。繪畫心理分析技術能夠較好地打破心理防御,也因其表達形式更為靈活和個性化而更容易被來訪者接受(楊祥英、蒙華慶、胡華,2013)。目前,繪畫療法已經成為心理測量、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主要技術之一(趙婉黎、劉云艷,2006)。很多國內外研究都表明,繪畫心理分析技術無論在兒童、青少年還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成年人心理測試、輔導、咨詢和治療中都效果顯著,繪畫不僅可以抒發情緒,協助處理人們的情緒和心理創傷問題,還可以促進自我完善和改進社交技能,有助于增強個體的自我意識,改善情緒管理技巧和人際交往狀況等(魏源,2004)。
(二)繪畫心理分析技術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作用
目前,針對職業院校教師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通過團體培訓的方式進行,與個體“一對一”心理輔導相比具有更大的覆蓋面和更高的效率。
第一,成員可在培訓團體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呈現是療愈的開始,而繪畫是一種較易打破自我心理防御的有效呈現方式。一方面,成員可通過繪畫進行情緒宣泄。一個人如果將痛苦的情緒壓抑在心中過久、過多就會影響心理健康。在團體心理輔導中,通過給成員創造一種被保護、被理解的專業情境,讓其將壓抑在內心的消極情緒發泄出來,成員發泄情緒不但不會受批評或被嘲笑,還會得到關心和安慰。另一方面,成員通過他人的繪畫呈現可以發現與自己類似的經歷和體驗,會因此獲得共鳴和釋然,認識到自己遇到的問題別人也會遇到,從而可以主動和其他成員合作,共同面對問題并積極探尋解決方法。當成員看到自己或其他成員在團體培訓中有了切實的進步時,就會更有信心和希望面對現實和未來。
第二,成員可在培訓團體中發展適應的行為。團體心理培訓和輔導與其他學科的培訓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能給予參與者一種接納、信任、關愛的心理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往往具有更強的安全感、更開放的心態和更適應的行為。成員可以自由地觀察、分析、嘗試,深刻體驗培訓過程中所有人的表現和發生的事,并對比思考自己平常在生活中與人相處容易出現的問題。培訓師可引導成員結合培訓中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能、新體驗分享個人感受和觸動,在沖突、妥協、支持、鼓勵等體驗中,不斷尋找和嘗試新的行為方式,從而發展出更有效的溝通和更適應的行為。
第三,成員可在培訓團體中重建理性的認知。教師具有良好的受教育水平和較高的認知能力,其自我體悟和糾正能力也比較高,有時候只是缺乏一個重建理性認知的引發點。而繪畫心理分析技術正好符合這一群體的心理發展需要,有時候只是一次心理輔導活動中的一幅畫、一次分享、一次接納,就能讓面臨困惑和焦慮的教師找到存在的心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向,甚至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這也是教師群體與大學生群體、其他社會群體有區別的地方,即教師的主動自我反省高、對繪畫作品的再敘事能力強、通過重建理性認知達成改變行為的概率更大(龔惠香,2010)。
三、繪畫心理分析在教師心理健康培訓中的應用
(一)應用背景和理論基礎
目前,職業院校教師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教育主管部門在各級各類培訓項目基礎上也增加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繪畫心理分析因能夠較好地打破心理防御、更容易被來訪者接受等應用優勢,在教師心理健康培訓中日益得到重視和推廣。繪畫心理分析在心理輔導中應用的理論基礎是弗洛伊德心理動力學理論中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投射說”。該理論認為,自我會將來自本我的無法為超我所接受的本能與沖動壓抑到潛意識中,進而否認自己,將不被接受的本能與沖動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從而減輕自己的焦慮。簡要說即個體的行為、語言、動作與反應都是內隱人格的外在表現,內隱人格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和方法進行外化,而繪畫心理分析就是其中一種專業技術(穆天童,2021)。
(二)繪畫心理分析團體心理輔導的主要類型
在不同的培訓階段,我們可以根據繪畫心理分析所起作用將其分為“破冰”“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壓力管理”“人際關系”“職業發展”“心理資本”7種主題類型。“破冰”主題的繪畫主要是讓每一位成員介紹自己,比如通過圖片或簡筆畫選擇一種能夠代表自己個性特點的事物,加深成員間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自我認知”主題的繪畫主要是讓成員嘗試用繪畫表達內心的感受,進行自我探索,更好地覺察和接納自己。“情緒管理”主題的繪畫主要是通過繪畫鼓勵成員在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展現其情緒,起到合理宣泄情緒的作用。“壓力管理”主題的繪畫主要是讓成員通過繪畫和分享過程呈現自己的壓力狀態,尋找科學的應對措施。“人際關系”主題的繪畫主要是讓成員通過結構性繪畫、填充和選擇,了解自己對親人、同事、朋友關系的看法、態度,增強團隊的凝聚力,突出成員的責任感,促進成員之間的相互接納和相互支持。“職業發展”“心理資本”主題的繪畫則是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考察成員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使成員能夠覺察自己應對問題和困難的方式,從而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從希望、自我效能、韌性、樂觀四個維度提升成員的心理資本。以下將以“壓力管理”主題的繪畫“爬山圖”為例進行說明。
“爬山圖”繪畫心理分析常用于參訓教師在完成“破冰”環節后的自我探索,主要是了解教師在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壓力管理情況。培訓指導語為“請大家閉上眼睛,在心里描述你在當前職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然后再想象一下,假設你在爬山,然后把你腦海里浮現的情景用筆在A4紙上畫出來”。參訓教師完成繪畫作品后,培訓師可以從“山”“人物”“爬山方式”“沿途風景及添加物”四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第一,山的大小、數量、險峻程度代表壓力的程度。山越大、越陡峭代表面臨的壓力越大,山的數量越多,可能代表繪畫者正體驗到不同種類的壓力。第二,人物代表自己。人物的形象代表對自我的認知,比如,人物越大、越清晰,代表繪畫者對自己的認識定位越明確。人物在畫中的位置,代表解決問題的程度。人物如果在山腳,往往代表動力不足或者剛起步;人物如果在山腰或者山頂,則代表正在努力面對或者已經到達目的地取得成功。當畫中出現多個人物時,有可能是表示繪畫者需要陪伴或者希望有人和自己一起分擔壓力。第三,爬山方式代表處理問題的方式。畫面中出現一條路或多條路、臺階或之字形路、徒步或借助纜車、登山杖等工具……這往往提示繪畫者在遇到問題時是否運用了足夠多的資源和方法解決問題。第四,沿途風景和添加物能反映出情緒和態度。畫面中如果出現笑臉、太陽、白云、小鳥、花草等美好的風景、事物,代表繪畫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樂觀地看待問題。如果山上有涼亭,則可能表示繪畫者希望能放松和修整后再繼續前行。如果山頂有一面旗幟,表明繪畫者可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當參訓教師學會從以上四個方面對自己的“爬山圖”進行壓力分析,也實現了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心理成長。該繪畫心理分析主題,尤其適用于自我覺察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都比較高的教師群體。
(三)繪畫心理分析團體心理輔導的基本操作環節
根據團體心理培訓不同階段的目標以及參與者的心理狀態發展,繪畫心理分析的應用主要分為導入、感悟、行動、統整四個基本環節(見下頁表2)。
下面,將以常用于“人際關系”主題中的“感悟+行動”環節的“秘密花園里的我”繪畫為例進行分析。培訓師先根據參訓人數從《秘密花園圖冊》中選取一張適合的圖片,讓參訓學員依次選擇圖中不同位置、不同種類的事物(如花、葉、土壤、石頭、蜜蜂、蝴蝶等)代表自己,并簡要說明選擇理由,規定不能重復選擇已經被他人選擇過的事物。在此過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人際交往和沖突應對模式。例如,當學員計劃選定的物體已經被他人選擇,是以樂觀的心態或委曲求全的心態換另一個物體,還是選擇困難,甚至是堅決不選“寧缺毋濫”;學員是選擇最顯眼位置,還是選擇最易被忽略的位置;學員是選擇一朵漂亮的花,還是選擇一片殘缺的葉子。培訓師還可以根據現場大家的心理狀況,人為制造沖突讓學員的個性表現更為突顯。例如,一名選擇石頭的學員詢問能否選擇一堆小石頭代表自己,培訓師答復“不可以”,表示只能選擇一顆石子;而下一名選擇小草的學員詢問時能否選擇一片小草代表自己,培訓師答復“可以”,表示可以選擇由很多棵小草組成的一片小草坪。這種人為制造“不公平”的情境可以突顯當“規則”改變時,群體中不同個體的情緒反應和人際沖突應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自發出現的人際沖突還是培訓師根據培訓需要人為加強的沖突,培訓師都應該對沖突發展有足夠的掌控力,如果出現技術性冷場或者過激反應,應及時對學員加以引導。之后,培訓師可以通過涂色、重新敘事等方式進一步正向強化。活動結束后,培訓師可以引導學員反思自身在繪畫活動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和應對方式,使學員在進一步了解自己后,在行動上有自主改變的動機和行動力。
在培訓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在導入環節,需要培訓師及時發現和應對旁觀、害怕、防御、抗拒和不信任的心態。第二,在感悟環節,學員可能會出現不合理的面質和負面情緒,甚至形成各種沖突的小團體,培訓師需及時發現和糾正。第三,在行動環節,培訓師需要及時以具體化的示范行動激發學員改變的勇氣,促使學員有更深的領悟和更寬容的接納。第四,在統整環節,整個團體已經形成了信任、接納、激勵等良好工作同盟,但也即將面臨結束和分別,這時需要給學員時間和機會,讓學員處理培訓過程中來不及處理的沖突和情緒,協助學員確定日后可以繼續的目標和行為,以避免一旦培訓結束又回到培訓前的認知和行為模式的情況出現。
(四)應用成效
筆者調研(包括培訓中的現場匿名調查、培訓結束一個月后的PHQ-9量表測試)結果顯示,參訓教師認為心理健康培訓對自己非常有效的占87.0%,認為培訓有效果的占12.0%,認為培訓沒有明顯效果的占1.0%。參訓教師認為心理健康培訓沒有明顯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訪者認為自己目前暫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培訓;二是培訓現場所取得的效果在返回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后一切回到原點,無力改變。從專業角度分析,這與培訓前的調查結果相符:2021—2023年分別有2.7%、1.4%、1.4%的PHQ-9(20—27分)占比,當分數達到20分及以上時,建議這部分教師需要到醫院或專業機構尋求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單次的心理輔導或者培訓已經很難起到顯著療愈作用。
職業院校教師要暫時放下教師角色而以參訓者的角色進入心理培訓團體,阻抗是常見的心理現象,與大學生、企業參訓人員等其他社會角色的阻抗表現不同,其阻抗往往是隱性的甚至是反向的。比如,有的學員熱情推薦身邊的人參與但自己退縮;有的學員積極參與表達但空泛分析整體,不觸及自身和細節;有的學員對其他成員的表現用評價代替觀察;有的學員在培訓過程中表現過分理智或過度熱情;等等。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效果。因此,如何在今后的培訓中提高“破冰”成效,帶領學員盡快進入領悟、行動和統整環節,是我們在日后的心理培訓方案制訂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的。
參考文獻
[1]付蕊.論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及建立[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
[2]于美亞.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6).
[3]李洪偉,吳迪.心理畫:繪畫心理分析圖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楊祥英,蒙華慶,胡華.繪畫在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3(1).
[5]趙婉黎,劉云艷.繪畫療法:心理治療的藝術途徑[J].社會心理科學,2006(2).
[6]魏源.國外繪畫心理治療的應用性研究回顧[J].中國臨床康復,2004(27).
[7]龔惠香.團體心理咨詢的實踐與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8]穆天童.繪畫心理測驗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中的應用[D].南京:東南大學,2021.
[9]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柯瑞.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劉鐸,張玲,鄭佩英,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注:本文系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TTES平臺聯動’機制研究與實踐”(2020SZ123)、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對接職業的心理健康課程思政線上資源庫建設研究與實踐”(GXGZJG2022B1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黎天業(1973— ),廣西南寧人,碩士,教授,現就職于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王景(1974— ),廣西東蘭人,學士,副教授,現就職于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