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選取廣西區內3所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作為研究樣本,基于廣西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分析“雙減”政策下區內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從動態調整招生計劃、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優化心理指導服務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提升廣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
【關鍵詞】“雙減”政策 體育教育 就業現狀 就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0-0114-05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學校與社會對青少年體育的重視程度,而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催生了更多就業崗位與創業機會,對廣西高校體育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產生了積極影響。基于此,各高校有必要調查了解“雙減”政策實施后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數據,了解就業趨勢,分析就業問題,并以此為依據提出相關優化策略。只有這樣,高校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體育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幫助畢業生打通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一、廣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樣本選擇
廣西區內高等院校數量多,為了客觀、全面地了解廣西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筆者統計了近兩年廣西區內開設體育教育專業的7所高等院校,以此選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樣本。文章中所使用的數據均源于每年年末各院校公開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各院校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進行編制和發布,或由各院校委托第三方數據調查機構進行調研,數據具有真實性和權威性。由于不同院校以及同所院校不同年份所統計分析的數據內容存在差異,因此筆者將對數據統計方式相同但名稱描述不同的項目進行合并。若部分年份或院校存在未統計的項目,則使用“/”表示。7所院校體育教育專業2021屆和2022屆畢業生(本科層次+專科層次)培養規模的統計結果見圖1。
根據圖1的統計結果,筆者最終選擇了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體專)、廣西科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科師)和廣西民族大學(以下簡稱民大)三所院校作為案例,深入分析“雙減”政策實施后廣西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具體規模、就業方向、畢業去向、就業特點等。
首先,從培養數量上看,體專、科師與民大三所院校所培養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占全區的70%以上,能較好地代表廣西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整體情況;其次,從培養層次上看,體專的培養層次為專科,民大的培養層次為本科,而科師同時設有本科與專科層次的體育教育專業,因此三所院校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廣西各層次體育教育人才的就業情況;最后,從培養主體上看,體專、科師與民大三所院校中既有體育類專科院校,又有師范類高等院校,還有綜合性民族高等院校,院校類型與層次較為豐富,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廣西體育教育人才的就業情況。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廣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一)體育教培行業興盛帶動專科培養規模擴大
為了更好地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計劃通常與地區的行業發展相關,尤其是對以就業為導向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高職院校而言,在進行專業設置與制訂招生計劃時,常參考該專業的對口行業發展現狀,以實現產教融合的工作目標。“雙減”政策實施后,為了應對學科類培訓項目被壓減甚至取消的現狀,各培訓機構紛紛將培訓范圍更改成藝術、科學、手工等非學科類培訓項目。其中體育類培訓因其活動類型多樣,對學生年齡要求不高,且契合“雙減”政策中所提出的“增強中小學生體質”,而受到機構的重視與家長的歡迎。截至2022年9月,廣西各類體育培訓機構有5 419家,其中,“雙減”后新成立的體育培訓機構有701家,約占機構總數的13%。
體育教培行業的興盛為社會新增了大量的體育培訓教師崗位,再加上近年來高職院校擴招政策的實施,促使體育教育專業專科學生規模急劇擴大。據報告統計,樣本院校中畢業生數量上漲最快的院校為體專,從2018屆的337人升至2022屆618人,漲幅超過80%。科師在從2018屆98人漲至2019屆267人后,漲幅趨于平緩,但總體上仍呈上升趨勢。專科培養規模的擴大使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首先,廣西體育教培行業新增崗位有限,而各高校的學生培養數量遠超地區的新增崗位,導致畢業生供過于求。其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教培行業的發展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許多中小型體育教培機構相繼倒閉,行業崗位總量縮減。最后,由于近兩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許多本科層次畢業生也會選擇與專科層次畢業生共同競爭體育教培及相關行業崗位,這也導致專科層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減弱,就業難度增大。
(二)就業傾向的變化促使教師崗位競爭加劇
“雙減”政策的實施除帶動體育教培行業發展,對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同樣產生了積極影響。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廣西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開齊開足開好中小學體育課,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在政策引導下,廣西各中小學都更加重視體育,并加大了對體育學科建設的投入。為了滿足學校體育教學的需要,許多中小學都增加了體育教師的招聘數量,主動從社會中引進更多優秀的體育人才,這為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據報告統計,近5年來畢業生選擇到中小學校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多。其中,體專的占比由2018年的10.51%上漲至2022年的55.60%,在3所樣本院校中漲幅最大。此外,除數據缺失的民大外,體專與科師在2022年選擇到學校就業的畢業生占比首次超越了選擇到民營企業就業的人數占比。
就業傾向的變化導致學校體育教師就業崗位競爭加劇。以南寧市為例,根據南寧市教育局的統計,2022年南寧市公開招聘中小學體育教師共計313人,報考人數為1 893人,審核通過人數為1 217人,招考競爭比將近1∶4。該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雖然“雙減”政策為體育教培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造成行業發展過于迅猛而缺乏規范化與標準化。目前,許多中小型體育教培機構的管理及經營模式并不完善,導致體育培訓教師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這使得學生在畢業后更傾向于選擇到中小學校就業。第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后,社會經濟受到較大沖擊,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較大轉變。過去許多專科學生為在畢業后留在城市,會傾向于選擇到對學歷要求更低的民營企業就業,但受疫情的影響,專科畢業生變得更傾向于高保障的職業,大批學生最終選擇返回縣、鎮的中小學校就業。
(三)升學成為畢業生應對就業壓力的一大選擇
近年來教育部接連出臺專升本擴招政策以及研究生擴招政策,極大地拓寬了畢業生的升學渠道,也促使更多畢業生走向升學的道路。據報告統計,2018—2022年間,3所樣本院校畢業生升學占比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漲幅最明顯的院校為體專,由2018年度的7.73%上漲至2021年度的31.95%和2022年度的24.00%;其次是科師,由2018年度的0.90%上漲至2022年度的7.40%;民大的起伏較大,但從整體上看仍呈上升趨勢。此外,不同高校畢業生升學占比差異還與其培養層次有關。對專科層次的畢業生而言,由于教育行業對學歷要求較高,因此在專升本難度降低的當下,更多體育教育專科生會通過升學來提升自身的學歷水平,以此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但對本科層次的畢業生而言,由于自身學歷已滿足大部分對口崗位的招聘要求,再加上就讀研究生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較高、精力較大,因此選擇升學的本科學生占比整體上低于專科學生。
總體上看,造成近5年廣西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升學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第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發生使得社會就業渠道與企業招聘數量出現縮減,同時造成各院校學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的下降。在此期間,一些畢業生將升學納入未來規劃,以期通過延遲就業來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并借助提升學歷來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第二,培養層次的差異對學生的就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從而促使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以三所樣本學校2022年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平均薪資為例,體專畢業生平均薪資為3 390元、科師畢業生為3 614元、民大畢業生為4 071元,可見專科層次與本科層次的薪資仍存在較大差距。第三,畢業生學歷還會對其職業上升空間產生影響。據報告統計,廣西地區本科層次畢業生在3年內獲得升職的概率比專科層次畢業生高36.80%。因此許多畢業生會選擇繼續升學以期有更好的職業發展。
(四)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人崗適配度尚需提升
人崗適配度指的是個體與崗位之間的適配程度,其程度高低影響著畢業生就業的穩定性。報告中對人崗適配度的調研主要從畢業生的主觀視角出發,了解畢業生對其就業崗位的看法,以此提升其就業穩定性與職業幸福感。首先,根據報告調研結果,3所院校2018—2022屆畢業生的就業相關度約為80%,大部分畢業生都能找到對口或較為對口的崗位進行就業,而選擇從事與專業不相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次要原因為“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以及“專業工作崗位招聘數量少”。其次,雖然體育教育專業整體的就業相關度較高,但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滿意度與職業期待吻合度尚有提升空間,這說明部分畢業生雖然在與專業相匹配的崗位就職,但對當下的崗位仍存在一定的不滿,這就容易造成畢業生離職率高、就業不穩定的情況。
例如,2022屆體專畢業生就業相關度為83%,但就業滿意度和職業期待吻合度僅為69%與62%,而初次就業后的離職率則達到了24%。導致畢業生離職的原因有很多,根據報告的調查結果,位于首位的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占離職原因的41.2%;其次是“個人發展空間不足”,占32.8%;“工作壓力大”“不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等原因約占20.0%。這說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僅與就業率相關,更與其就業質量相關。為確保畢業生走上穩定的職業道路,高校必須重視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問題。通過提高畢業生與崗位之間的適配度,調整就業心態,擺正就業觀念,促使畢業生順利實現人生角色的轉變。
三、“雙減”政策下廣西高校提高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對策
(一)動態調整招生計劃,提高供需黏合程度
人才結構性過剩是影響廣西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解決該專業就業的問題,各高校應從源頭出發,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以社會需求為基準,動態調整專業的招生計劃,增強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優化體育教育專業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升高校與社會間的供需黏合度。
首先,高校應客觀、全面地認識“雙減”政策對體育教育行業造成的影響。“雙減”政策的實施除能促進廣西體育教培行業的興盛外,還因行業準入門檻低、機構經營缺乏規范等問題而導致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隱患。再加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對線下培訓服務造成嚴重的打擊,使得當下區內體育教培行業仍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基于此,各高校既要抓住“雙減”政策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帶來的就業發展機遇,又要認識到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隱患,謹慎擴大體育教育專業的招生數量。
其次,高校應充分發揮“校—企—政”三主體的協同作用,確保人才培養與地區行業發展相融合。高校必須放寬眼界,站在供給側的立場上主動與企業和政府對接,深入分析地區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的變化,從而制訂更加合理的招生計劃。一方面,高校應與行業企業對接,了解人才市場對體育教育人才的具體需求,同時不斷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可通過“訂單班”“學徒制”等培養模式來實現產教融合。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合作,及時了解地區教育事業單位體育教學的發展情況及歷年體育教師崗位的空缺變化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制訂更加合理的招生計劃。
最后,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建設過程中應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與育人目標凸顯專業特色,避免人才培養出現同質化問題。培養方式的同質化會導致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下降,因此各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體育教育學科優勢,明確學生培養的側重點,為地區提供多元化的體育教育人才。
(二)深度挖掘社會需求,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近幾年由于地區經濟增速放緩,各行業企業在人力成本投入上都處于緊縮狀態,使得人力資源市場上能提供給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選擇的崗位數量也有所下降。為減輕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使其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選擇,高校應深度挖掘社會需求,在以體育教培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和以中小學校體育教育為主的事業單位外,不斷拓寬體育教育專業的就業渠道,與畢業生一起尋找更多的就業可能性。
為達成開源拓崗的工作目標,高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如采用“線上+線下”的模式組織招聘會、雙選會,并及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班級工作群等渠道及時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崗位信息。在此過程中,高校還可通過訪企拓崗、走訪區內行業企業、邀請各地用人單位到校開展專項招聘會和企業宣講會等,努力加強區內外就業市場的聯動聯通。高校應緊抓國家與地方政策性崗位機會,圍繞國防、選調生、科研院所、基層治理等重點板塊對學生加強就業引導,讓更多體育教育畢業生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例如,高校可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引導畢業生報名應征義務兵,主動投身于國防事業、報效祖國;可加大對國家基層就業項目“特崗計劃”的宣傳,引導畢業生前往邊遠艱苦地區擔任特崗教師,提升地區鄉村體育教學質量;還可組織學生申報“西部計劃”志愿者,鼓勵畢業生深耕農村基層,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與專業對口的崗位呈飽和狀態時,高校應做好思想工作,引導畢業生往相關領域就業。例如,伴隨著體育教育行業的興盛,校內外的體育俱樂部、體育社團也處于蓬勃發展的狀態,對社團指導人員、體育教練與俱樂部管理員等的需求量增大。因此高校應主動對接行業發展的新需求,鼓勵畢業生投身體育教師以外的崗位,以此增加社會實踐經驗,為完成下一步的職業規劃做好鋪墊。
(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避免學生盲從跟風
當前,對穩定職業的追求使社會中出現了“升學熱”“考公熱”的浪潮。追求更好的發展固然值得鼓勵,但為避免學生僅因隨波逐流或逃避求職等原因而選擇升學和報考公務員,高校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在大學就讀期間逐步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盡量減少學生臨時決定升學或報考公務員,但最后因準備不充分而失敗的情況,努力降低學生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目前,廣西部分高校僅針對大三或大四的畢業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完成學業后缺乏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自身的計劃和目標。因此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應遵循“宜早不宜晚”的原則,盡量在大一就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并確保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于學生整個高校生活。
例如,在設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方案時,高校可根據專業特色,分階段開展具有層次性的教學活動。在大一階段,由于學生對體育教育專業和自身的專業技能了解不深,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知識普及為主,教師可借助真實案例向學生介紹該專業的主要就業方向和上升空間,幫助學生做好初步職業規劃。學生進入大二后,教師可引導其正確認識自身的性格與能力,幫助學生初步確立職業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地區升學、出國留學、考公考編等流程與相關政策,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與職業目標提前思考發展方向。在大三、大四期間,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職業規劃目標,向其推薦相關實習實訓崗位,在幫助學生增加相關實踐經驗的同時,使其能夠進一步優化自身發展目標,讓學生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
(四)優化心理指導服務,提升人崗適配程度
人崗適配程度除受崗位自身性質影響外,還受畢業生對崗位的主觀認知與行為的制約。例如,部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初入職場成為體育教師或教培人員后,常會產生“不知如何與學生相處、與同事溝通”等困擾;一些畢業生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仍停留在學生階段,沒有主動承擔工作或進行團隊合作的意識;還有一些畢業生受網絡、社區環境的影響,認為自己當下的崗位工資低、工作累、沒有發展前途等。這些問題都容易使畢業生產生自己不適合當下的工作的想法,進而有離職的念頭甚至真正離職。基于此,高校應建立系統的就業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做好畢業生的思想引導工作。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師學生相結合、高校企業相結合的“三結合”方式,引導學生合理看待求職就業中遭遇的問題,幫助畢業生提升在職場中的幸福感,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
首先,考慮到大部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少有返回學校接受心理咨詢與就業指導的機會,高校應在做好線下服務的基礎上,努力搭建線上就業心理咨詢服務平臺,通過聯動班級輔導員、心理健康教師和就業指導教師等多方力量,幫助畢業生解答求職過程中的疑問,紓解其初入職場的工作壓力,引導其正確認知與看待求職與就業中產生的問題,幫助畢業生順利實現身份的轉變。
其次,除充分發揮師長引領作用,高校還可巧借朋輩力量組織求職地區、求職崗位相近的畢業生組成“職場新人互助小組”,引導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互幫互助,通過溝通交流來紓解心理壓力,或利用榜樣力量來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
最后,高校還可與企業、單位合作來擴大就業心理咨詢服務范圍。例如,高校可邀請行業企業代表到校為畢業生講解新人入職須知事項,幫助畢業生順利走向職場;也可對部分離職風險較高的畢業生進行動態追蹤,在其入職3個月內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以為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建議。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廣西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眾多的就業崗位,但同時各高校應深刻認識到當下畢業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仍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就業問題。基于此,高校必須結合畢業生的求職現狀與就業問題,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與就業指導服務,通過提升學生專業綜合素養、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來提升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力,使高校體育教育更適應體育產業市場需求,最終培養滿足現代體育市場發展需要和廣西特色民族體育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大龍,王欣.“雙減”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10).
[2]屈憶霞.“雙減”背景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分析[J].體育風尚,2022(10).
[3]郭媛媛.體育產業發展背景下體育類畢業生就業效應研究[J].廣西教育,2018(7).
[4]喬金珠.“雙減”背景下體育師范生專業化培養路徑[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2021(48).
作者簡介:何培(1986— ),河南固始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體育管理。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