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結石又稱胃石病,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且發病人群年輕化。
為什么會患胃結石
通常由于進食某類特殊的食物及藥物后,其中的特殊成分在胃酸等作用下凝集成不能消化的團塊,且因體積相對幽門過大,無法通過幽門從而滯留在胃內形成結石。消化不良、胃輕癱、胃大部切除術后、迷走神經切斷術和幽門成形術的患者易出現胃結石,這可能使他們的胃蠕動下降,不能及時排空胃內食物,且胃調節功能差等有關。胃結石根據其成分不同,可分為植物性胃石、動物性胃石、藥物性胃石和混合性胃石四種。
植物性胃石
這是一類較為多見胃結石,常常因進食難以消化的植物纖維或水果后,如柿子、黑棗、山楂、芹菜等,大量不能消化的纖維素、果膠、樹膠、鞣酸等在胃酸中凝集成小團塊,并進一步粘連在一起,形成一塊大而堅硬的結石。其中,柿胃石是常見的植物性胃石。因為柿子尤其是未成熟柿子中蘊含著大量的鞣酸,被人體攝取后與胃酸相互作用生成一些不溶于水的螯合物,再與柿子中的果膠、纖維素及半纖維素等膠合成團形成胃石。
動物性胃石
此類胃石多因吞入較多的毛發、毛制品、難以消化的肉類(如牛肉)等,在胃內糾纏成一團沉積在胃內。此類結石多出現在吞食毛發癖(異食癥)者或兒童。毛發或毛制品吞入胃內后,黏附在胃黏膜上,并與食物纖維、殘渣、脫落上皮等混合在一起,形成團塊狀、腎形或“J”字形的結塊,可占滿整個胃腔或深入十二指腸。這類結石內常含有較多的細菌,可出現糞臭味,所以又稱毛糞石。
藥物性胃石
此類胃石是因服用某些藥物后,沉積在胃內的藥物與胃酸相互作用后凝結成塊,再與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聚結在一起形成胃石。易致胃石的常見藥物有含鈣、鉍劑的無機化合物類藥或胃黏膜保護劑(如氫氧化鋁懸濁液、碳酸鈣類)、中藥丸、中藥殘渣等。
混合性胃石
混合性胃石的形成因素多樣,既有植物纖維或果實果膠,也有動物毛發、化學藥物或中藥殘渣等包繞集結而成。
患了胃石病會有哪些不適
胃石病患者的癥狀表現及不適程度與胃石大小、形態、質地、消化功能等有關。少數患者可能完全無癥狀,約80%患者會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及腹脹、腹痛等癥狀。胃石根據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以6個月為界,小于6個月稱急性,超過6個月為慢性,其中急性發作較為多見。對于急性發作者,其提供的進食史對診斷意義較大。例如急性患者常在進食大量柿子后,1~2 h即可出現急性上腹脹痛、嘔吐等癥狀,嘔吐物量少,有時伴有咖啡色物質。由于胃石比較堅硬,其在胃內與胃壁接觸后可能會刺激或損傷胃黏膜,并發胃黏膜糜爛,甚至胃潰瘍等,偶有大出血、穿孔或胃石排入腸道引起腸梗阻。
怎么診斷胃石病
胃鏡是診斷胃結石的首選手段。通過內鏡不僅可以觀察胃石的形態、性狀等,還可了解并發癥的情況,如是否合并胃部糜爛及潰瘍等。必要時,對相對小的結石進行內鏡下取石或對有并發癥的胃黏膜進行活檢分析等。此外,腹部影像學檢查,如通過X線鋇餐造影可發現漂浮在鋇劑中游離性的團塊樣充盈缺損,鋇劑排空后,仍可看到表面附著條索狀鋇劑的團塊影。
如何防治胃石病
一般根據病因、臨床癥狀等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對于伴有胃潰瘍的患者一般無須治療,消除結石可自行恢復。胃石治療首先選用藥物治療,通過藥物改變患者胃內酸環境,使胃石軟化、溶解、變小,再通過促進胃腸蠕動使其自然排出體外。如植物性結石一般可應用碳酸氫鈉或中藥散結排石湯等治療。對于內科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者可以選用內鏡下碎石,常用方法有活檢鉗破壞胃石、圈套器切割胃石、內鏡下微波碎石等技術,使其變為小塊后自然排出。此外,還有腹外碎石療法,如使用腹外按摩擠壓或使用類似腎結石治療的體外沖擊波碎石技術,使結石變為小塊狀排出。但對于較大的堅硬結石,如上述治療未能起效或患者并發較嚴重胃潰瘍、出血、穿孔或梗阻,則需采用外科干預。
在預防胃結石方面,對于富含鞣酸、果膠的食物,如柿子、黑棗、山楂等,不能一次性大量進食,更不能空腹進食,尤其是未成熟的此類食物,里面含有的鞣酸量比其成熟物中多得多。對于含大量纖維素的食物要適量攝取。對幼兒或異食癥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嚼食吞咽毛發類物質的危害。在平時,提倡多喝水、多運動,切勿暴飲暴食。
胃結石有哪些危害
胃結石對人體會產生諸多危害,具體包括:
腸梗阻
胃結石有可能進入小腸,甚至堵塞腸腔,誘發腸梗阻,比較常見的有回腸部位阻塞,原因是回腸屬于人體小腸周徑最細處。
營養不良
大塊的胃結石會大量占據胃部容積,部分患者還可能于上腹部捫及活動性;且因受到光滑堅實的塊狀物影響,導致進食量降低或體重下降,進而出現營養不良。
胃穿孔或腹膜炎
對于一些體積大、比較粗糙的胃結石,可能會使患者感到上腹飽脹,同時伴有反胃、口臭、惡心、嘔吐,或者上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病癥。因結石對胃產生刺激,可能誘發胃黏膜潰瘍或胃出血,嚴重的可引發胃穿孔和腹膜炎。
從現階段的發病形勢來看,結石病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對于胃結石應以預防為主,而非等到發病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