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通常在女性生產結束后6周內發生,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及愉快感缺乏、精神體力下降、易激惹、失眠,嚴重影響產婦身心健康,且無法正常照料嬰兒,嚴重者會出現自殺、自傷等行為。因此,通過科學手段防治產后抑郁癥,對保障母嬰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造成產后抑郁癥的因素
生物性因素
包括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產科因素以及軀體疾病因素。
內分泌因素
懷孕期間,孕婦體內激素相對穩定,但在分娩時,激素則會出現巨大變化。尤其是在產后1 d內,激素變化會達到最高峰,這是引發產后抑郁癥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孕期,胎盤類固醇不斷釋放,能夠使孕婦產生愉快的情緒;而在分娩后,胎盤產出,類固醇不再釋放,易出現抑郁情緒。
遺傳因素
受遺傳因素影響的孕婦,產后出現抑郁癥的概率較高。例如,家族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有抑郁癥史的產婦,在產后需要警惕抑郁癥。
產科因素
產科因素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產前與產后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支持,而生產過程中的生育技術以及生產用時等都會影響產婦的心理狀態。
軀體疾病因素
存在軀體疾病或殘疾的孕婦,在產后更容易出現產后抑郁癥。因為產后易出現各種突發狀況,例如感染、發熱,而對于身體狀況較差的產婦,身心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極易出現產后抑郁癥。
社會生理因素
主要與產婦的性格,產后是否做好心理、物質準備,以及家庭的支持相關。
產婦的性格特征
產婦性格特征是影響產后發生抑郁癥的主要社會生理因素,通常易發生在性格內向,遇事急躁、暴躁,喜歡生悶氣的產婦,且在生產前可能就存在焦慮與抑郁情緒。
心理準備不足
在分娩前,大部分孕婦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導致分娩后激素極速下降,難以承受,從而出現產后抑郁癥。
產后適應不良
女性產后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疼痛,還有心理上的壓力,加之夜間哺乳新生兒影響睡眠質量、家庭經濟緊張難以承擔新生兒開銷、夫妻關系不睦等,都會成為產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
家庭原因
女性生產后,由于自身情緒、生理變化,以及喂養孩子當中遇到問題,容易與家人產生矛盾,一旦無法調整或者宣泄,就易造成產后抑郁。
對產婦危害
影響情緒
當激素水平下降,產婦時常會感到心情壓抑、沮喪,行為表現異常,不愿與人交流相處,獨自傷心流淚。部分新生兒在夜間哭鬧,產婦需要夜間照顧,導致夜間抑郁癥狀加重。
影響自我評價
產后抑郁癥會影響產婦的自我評價,部分產婦會出現自暴自棄、自責現象,對身邊的人不友好,充滿戒心,影響家庭和睦。
影響生活質量
產后抑郁癥會影響產婦的飲食與睡眠,時常存在入睡困難,加之還要照顧新生兒,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軀體狀況,如頭痛不適、惡心。當病情發展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
影響嬰幼兒發育
有研究顯示,產后抑郁癥會降低產婦的撫養能力,進而影響嬰幼兒的情感、身體發育。因為嬰幼兒機體尚未發育完全,需要細心照顧,保證充足的營養,而患有產后抑郁癥的產婦由于受疾病的影響,容易忽視對嬰幼兒的照顧。
如何自我調節產后抑郁癥
焦點轉移
易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愉快的事件上,這是導致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的主要原因。所以,應該學會轉移注意力,如通過閱讀、聽音樂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或者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主動做好心理建設,讓自己跳出情緒怪圈。
主動求助
在照顧孩子時,可尋求家人的幫助,同時讓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時間,避免過于勞累和煩躁。大部分產婦容易出現不愿意與人交流的現象,有不良情緒也不愿表露,出現無助心理。當出現不良情緒后,產婦應主動尋求他人幫助,嘗試接納他人的幫助。
放松充電法
生產后,產婦的家人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視了產婦;而產婦又得承擔起哺育孩子的責任,日復一日,容易感到生活單調,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此時,應該適當調節生活方式,可以將孩子交給他人照料,給自己放松的空間,有助于恢復精力和情緒。
行為調整法
女性產后由于照料嬰幼兒,容易忽視自身活動。可適當做些放松運動,如瑜伽、散步、深呼吸等,有助于機體分泌多巴胺,幫助其慢慢恢復正常狀態。
傾訴宣泄法
適當的情緒釋放有利于緩解產后抑郁,如可以與家人、朋友傾訴心中的煩惱、苦悶,或者干脆通過大哭一場去宣泄情緒。
自我鼓勵法
產婦學會自我欣賞非常重要,要學會尋找自身愛好、特長,明確自己的優點,多看事物美好的一面,暗示自己不僅可以成為一個好母親,也能在其他方面獲得成功。
食物治療法
飲食對產婦恢復有較大影響。家屬應該為產婦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避免單一進食大量的補品,以免出現心煩氣躁的情況。為避免上火,產婦應多進食清淡食物,以新鮮的蔬菜水果為主,多飲水,做到營養均衡。
及時就醫
當產婦存在傷及自己、嬰兒、他人的想法和行為,或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或已不能照顧自己或嬰兒時,應立即轉診精神專科接受評估,進行心理治療。
結束語
總之,產后抑郁癥對產婦與嬰幼兒危害性較大,應該提早了解誘因,做好預防。當產婦出現抑郁癥,要對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進行干預,幫助恢復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