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治療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在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可有效延緩或扭轉動脈硬化的進展,改善缺血性心功能,可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重新進入社會。
心臟康復的歷史與現狀
心臟康復治療屬于發展中的學科,起源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活動。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椅子療法”以來,到六十年代“前期活動分級”,七十年代“依靠運動療法”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以運動為核心的心臟康復療法”的發展,人們對心臟康復的認識和研究也在逐步加深。目前,世界上心臟康復治療比較成熟的有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采用三期康復、出院前的門診和返工;新加坡對心臟康復采取電腦管理;加拿大則采用的是遠程媒體,由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康復。然而,國內90%以上的醫療部門仍然沒有完善的心臟康復護理,關鍵因素是沒有一支心臟康復的專業隊伍。此外,心臟康復治療發展受到限制還和我國醫保政策不健全、醫保范圍涵蓋狹窄,以及醫務人員與患者的不了解密切相關。
心臟康復的內容與核心
心臟康復就是鍛煉、教育與心理康復治療有機融合,主要涉及病情評估、藥物治療、控制危險因素,進行運動治療、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胡大一教授曾指出,全面的心臟康復應包括五方面:(1)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與習慣,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等;(2)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好患者的社會因素;(3)對患者血壓、血脂與血糖及個體化用藥等進行管理,增加患者治療的依從性;(4)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開展營養咨詢、運動咨詢等幫助;(5)強化職業康復與照護,最終讓患者能重新勞動,重返社會。在此背景下,中國康復協會心臟康復分會歸納出五種體育處方,即運動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戒煙處方和藥物處方。其中,運動處方因安全、有效,居于康復治療整體的中心位置。康復醫師要視患者的情況,制定科學的運動方案,包括運動的類型、強度、頻率和注意事項等,指導和監督患者進行合理、安全的康復運動。研究表明,運動可促進心肌毛細血管的增殖,使其變大、變粗,還可以改善心肌的適應能力,增加冠脈彈性、血液供應和心臟儲備。大量研究表明,包括心絞痛、高血壓病、心肌梗死和心臟外科手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從合理的運動康復訓練中受益。
心臟康復治療的好處
治療上更加全面
大多數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臟病患者,要接受藥物和手術治療。而接受心臟康復治療,能鞏固治療效果,加快康復進程。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心血管疾病大部分為慢性疾病,往往要終身治療。心臟康復治療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讓患者和家屬對病情有個整體認識,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力求實現對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全程關懷,綜合治療。
減少患者對藥物和手術的需求
大部分患者在進行心臟康復,得到了較好的綜合療效,減少了藥物用量,能夠減緩或降低因疾病進展所需的手術治療。
心臟康復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適應證
心肌梗死、穩定型心絞痛、冠脈旁路移植后、冠狀動脈支架術后、瓣膜修補或置換后、接受心臟移植或心肺移植,以及穩定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級和III級),且不伴有復雜心律失常的患者,都可以進行心臟康復治療。
禁忌證
不穩定性心絞痛、失代償性心衰、重度梗阻性心肌病、體循環及肺循環栓塞、重度無癥狀主動脈瓣狹窄或者二尖瓣狹窄、心腔內血栓、新生血栓性靜脈炎、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未予控制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病變等,這些患者都無法進行心臟康復治療。
隨著心臟康復治療研究的逐漸深入,適應證將會繼續擴大,而禁忌證也將逐步下降。
心臟康復臨床治療“三部曲”
住院期
患者入院時的心臟康復治療,也稱院內康復,在整個康復過程中處于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對象以住院患者為主,主要為了幫助患者理解有關治療過程、疾病發生的原因及預后,慢慢恢復體能以滿足對生活的基本需求,減少住院期。康復醫生在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后,會及早幫助患者開展康復活動,如通過床上、床旁活動及走臺階等活動上下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的各項活動均要在心電圖及血壓密切監測下進行。
出院早期
往往在患者出院后2~6周開展,持續時間3~6個月。這一階段,患者需要進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當不良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后,逐步進行身體鍛煉,最終使體能恢復到中等以上水平,以便能夠處理后續日常工作。醫生會對患者的吸煙、體重、血糖、血脂、血壓、運動能力、吃藥等指標進行評定,并指導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長期維持與隨訪期
多在患者出院半年內進行,持續終身。此階段以鞏固早期心臟康復治療為主,進一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嚴格控制吸煙、體質量和血脂、血壓、血糖,幫助患者定期進行身體鍛煉,最后達到生理和心理的最佳狀態。心臟康復近期目標主要是控制癥狀,改善心功能儲備,減少負面心理影響,改善生活質量,融入社會。長期心臟康復治療目標更加重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
總之,醫護人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確保在最佳時間,將最有成效的心臟康復治療帶給患者,幫助患者及其家人掌握正確的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提高對心臟疾病風險評估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綜合改善患者身心狀況,提高臨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