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習慣的變化,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頸椎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且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頸椎病的治療有很多種,如牽引、理療、針灸、非手術治療等。而治療后的康復護理也十分重要,應貫穿整個病程。基于此,本文將圍繞頸椎病康復的護理進行分析。
什么是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引起的一種疾病。受頸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受壓迫等的影響,引起交感神經受刺激,導致一系列的功能紊亂,易引起頸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無力,時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的還會有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吞咽困難等。頸椎病根據受累組織以及結構的不同,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四種類型。對不同類型頸椎病,應實施不同的治療、護理措施,以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頸椎病的康復護理
心理護理
頸椎病病程長,臨床癥狀較為復雜,誘發因素多,容易復發,因此患者常出現煩躁、焦急、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醫務人員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了解患者的需求,指導他們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
日常生活護理
糾正不良姿勢
保持正確的坐姿,腰部和大腿、大腿和小腿保持90°~110°夾角。頭頸部要伸直或輕微前傾,肩部保持放松,腰、背伸直,臀部盡量后移,以保持正常脊柱的生理曲線。要養成良好的睡姿,睡覺時的枕頭高度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一般仰臥者枕高一拳,側臥者枕高一拳半,多以8~15cm為宜;枕芯要柔軟,形狀要與頸椎生理曲線相適應,最好是馬鞍型,這樣可以限制或固定頸部。脊髓型的患者要注意維持頸椎的穩定性,避免過度伸屈引起脊髓損傷。
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長期低頭工作或以特定體位工作者,首先要把桌椅的高度調節好,有適宜的光線照入,使得頭頸部不過分向前或向后傾斜。沒工作一段時間,要做工間操,如頸椎保健操等,可改善肌腱神經、調節體液、加強肌肉和血管的舒縮,從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在做保健操時,要注意動作柔和,用力均勻,使各肌群的韌帶得到充分鍛煉和休息,每次鍛煉以感覺不累為最佳。在長期工作中,可以進行頸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和回環動作,以緩解頸部肌肉疲勞。
做好頸部保暖
由于受寒、潮濕等氣候的影響,會使得頸部血管收縮,血液流動速度下降,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因此,頸椎病患者冬天出門要盡可能穿高領毛衣、佩戴圍巾等,以免頸部受風、受涼。
預防頸部外傷
如高速行駛的車輛突然剎車,頭部因慣性向前,會出現類似“揮鞭樣”的損傷。所以乘車時要注意保護好頸部,身體適當前傾,盡可能避免在車上睡覺。此外,運動可以消除背脊、脊神經根、椎動脈等的壓迫,促進水腫、炎癥消退,增強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的張力,增強頸肩部、上肢肌肉的力量以及頸椎的穩定性,提高頭頸部的運動能力。因此,可以進行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輕松的運動,對頸椎功能有一定的幫助。但在運動時,要以正確的形式進行,避免頸椎受傷。
合理膳食
頸椎病以中老年人居多。而中老年患者多為脾虛,食少則氣血不足,飲食過多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導致脾、胃的生化功能跟不上,食滯內停。所以,要鼓勵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質和鈣的食物;不要吃太多肥甘、辛辣和油膩的食物;避免喝酒、抽煙;多喝水,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治療后護理促康復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中以綜合療法的療效最好。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告知患者不同治療方式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以便合理安排治療。在進行牽引時,要注意牽引力度,并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出現頸部疼痛加劇、頭痛、頭暈、惡心等情況,應及時停止治療,并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物理治療期間,要觀察患者的感受。如果有刺痛、燒灼感,馬上停止,避免被直流電流燒傷。
咽部、頸部保護要加強
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所釋放的炎癥可能會通過淋巴系統蔓延到頸部和關節囊,導致頸椎病。因此,平時要預防各種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衛生,這也是頸椎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中醫護理很獨特
中醫推拿是很好的外治方法。單純推拿是以理筋手法為主,可通過放松頸肩肌肉來減輕肌肉的疼痛和僵硬。以推拿法松解頸肩肌群為基礎,配合頸部整脊、扳、旋復位等法,可達到微調的目的,對頸椎曲度和頸部肌肉的舒展都有好處。傳統針灸療法多采用毫針、電針、溫針等,主要適用于疼痛明顯、病灶限較小、經久不愈的麻痹。電熱針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祛風散寒,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緩解肌肉的緊繃狀態。此外,外用貼膏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疏風散寒、溫經止痛等功效。
結語
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廣泛運用,頸椎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如果不加以重視,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不能拖延,需針對疾病類型選擇合適的康復護理方式,從而促進頸椎病的康復,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