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常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柴胡疏肝散載于《景岳全書》,是疏肝解郁理氣、和血止痛的代表方劑。全國名老中醫凌湘力教授,據經典之旨,博各家之長,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氣機升降失調、不通則痛是胃脘痛發病機理,在辨證施治方面主張從肝論治。受柴胡疏肝散組方思路啟發,自擬方疏肝和胃湯辨治胃脘痛,臨床療效滿意。本文主要介紹疏肝和胃湯方義方解,利用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分析其治療胃脘痛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疏肝和胃湯;配伍分析;藥理作用
凌湘力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優秀中醫藥專家,全國首批中醫師承博士后研究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名專家,尤善醫治脾胃病,對醫治胃脘痛亦有獨到見解。凌老主張中醫從肝論治胃脘痛,由此立方疏肝和胃湯,經多年臨床驗證,療效顯著。筆者有幸侍診其側,收獲頗豐,以下粗淺介紹凌老臨床經驗方疏肝和胃湯,以饗讀者。
1疏肝和胃湯組方遣藥之病因病機
疏肝和胃湯由柴胡疏肝散加減化裁而成,然柴胡疏肝散源于四逆散。四逆散出自中醫名家臨床辨證論治巨著《傷寒論》,系梳理肝脾,調暢氣機的基礎方,臨床應用廣泛,常用于治胃脘痛。《傷寒論》論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因而可知四逆散言其人有了四逆一癥,并不只是寒厥、熱厥,而是陽氣郁于里,不能達于四肢,氣郁致厥耳。四逆散既能疏通肝膽之血脈,亦可調和胃家中氣,還有清熱之效。《傷寒大白》明確四逆散調和肝脾之功。胃脘痛證,多責之于食滯、寒邪、氣不順。然而食滯、寒邪,皆關乎于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若五臟內動,淚以七情,臟氣痞結,聚于中,氣血相搏,則發為疼痛。《玉機微義》指出,胃脘痛發病機理為氣機升降失調,氣血搏結,不通則痛。正如張景岳言:“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張景岳《景岳全書》中言:“治痛之要……皆當以理氣為主”;《石室秘錄》更提出:“諸痛治肝”;朱丹溪《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中言“司疏泄者肝也”。故治療胃脘痛可予四逆散疏肝理脾,調暢氣機。
凌老指出,胃脘痛發病機理主要為臟腑氣機升降運行功能失調,不通則痛。脾胃居中焦亦為左右人體臟腑氣機升降之第一要樞,肝暢達全身氣機,且肝脾在生理、病理上關系密切。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原方枳殼易枳實,枳殼性緩,長于行氣寬中除脹,避免枳實破氣傷正;川芎性味為辛、溫,活血行氣且為血中氣藥;再加枳殼、香附等行氣藥與川芎相輔相成,辛散行氣之藥效更顯著,取其“辛散開郁”之意[1~6]。《內經》言:“木郁達之”,方中重用柴胡,意在暢達肝氣以疏通郁結。《血證論》記載有白芍“益榮血以養肝”,故取白芍可以養血柔肝,且柴胡與芍藥相配不致升散過度而損傷肝陰。香附快氣疏郁、枳殼理氣寬中以散脾胃氣滯,兩藥相伍增強了健脾行氣、疏肝解郁之效。活血行氣止痛之川芎,血中氣藥,助柴胡調達肝氣。芍藥與枳殼配合調和氣血,升陽疏肝;枳殼配柴胡升降相因,恰合樞機之道。白芍滋陰血柔肝緩急,甘草滋陰補益脾氣,緩急止痛,兩者相伍為用,即為止痛所用良方之芍藥甘草湯,酸甘化肝腎之陰,調和肝脾,滋陰養血,緩急止痛。凌老取柴胡疏肝散為疏肝理氣的基礎方, 遵守三因制宜原則,貴州地區氣候濕熱,當地人多喜食辛辣、好飲酒,靈活加用清熱利濕之品,立方疏肝和胃湯。
2組方加減藥物之思路
2.1 元胡
元胡,又被稱為延胡索,其性味為微辛、苦、溫,歸入心肝脾經,活血、止痛、理氣。凌老指出,胃病早期臨床癥狀表現在氣滯,氣滯積聚日久,以氣機阻滯或血瘀于臟腑脈絡,故久病胃痛多氣虛兼瘀滯,臨證勿忘活血化瘀。《炮炙論》中有言:“胃脘氣血瘀滯致疼痛欲作死,急以溫酒湯調服延胡索末,痛者遂止。”《本草綱目》記載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既能行氣止痛,又有理氣和活血行氣之功,選一藥而多用。現代藥理學研究報道,延胡索具有強大的鎮痛效果,甚至有報道稱其鎮痛效果可達嗎啡的40%[7]。
2.2 茵陳
茵陳,歸屬脾胃肝膽經,功善清利胃腸中濕熱、利膽退黃。胃脘痛的基本病機是氣機失調,然樞機不利致脾失健運,水濕停滯,病久易化熱,故取茵陳推陳出新、清利濕熱、利膽之效。治療濕證體現了肝胃(脾)同治的思想,且肝膽互為表里,疏肝不忘利膽。現代藥理顯示,茵陳及其化學成分主要通過加強膽囊收縮功能、促進膽汁、膽紅素和膽汁酸排泄與分泌,發揮利膽作用[8]。
2.3 金錢草
胃腑屬于陽明燥土,脾臟亦屬于太陰濕土。肝木失疏泄,脾土失健運,濕邪最容易蘊困于脾胃。治療濕熱之病,宜清熱宜利尿,熱去者濕亦得去者也,如《醫學正傳》中所稱“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而柴胡疏肝散主攻疏肝理氣,弱于清利濕熱。金錢草甘淡利尿,微寒清熱,故取其清熱、祛濕、利尿的功效。何貴坤等[9]研究表明,金錢草正丁醇萃取物或通過促進膽汁排泄,從而發揮保肝利膽的作用。
2.4 黃芩
少陽樞機不暢、膽氣不舒致肝疏泄不利,肝氣乘脾,則表現為腹痛、運化失常則納少。黃芩則謂其苦寒,善清少陽之邪熱,以防其氣郁日久而化火劫傷陰之弊。而《藥性論》則謂其苦黃芩“治腸胃不利”也,《名醫別錄》言其“療痰熱,胃中熱,消谷,利小腸”也。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甚至胃惡性腫瘤等胃腸道疾病的發展密切相關。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芩有效成分黃芩苷具有廣譜高效抗菌作用,能抑殺幽門螺桿菌[10]。
2.5 炒麥芽、炒谷芽
炒麥芽,性甘平,歸入脾胃肝經,健脾消食,回乳消脹,疏肝解郁。炒谷芽,性甘溫,歸脾胃經,消食和中,健脾開胃,《本草綱目》記載 “消導米面諸果食積”。炒麥芽與炒谷芽兩者相須為用,能顯著增強健脾開胃消脹之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炒二芽中均含多種消化酶,有促進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的作用[11]。
3疏肝和胃湯的方解
全方基本由柴胡、茵陳、香附、金錢草、白芍、黃芩、枳殼、川芎、元胡、炒麥芽、炒谷芽、甘草組成,共奏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健脾醒胃、清熱祛濕利膽等效,常用于胃脘痛的治療。方中君以柴胡,疏肝解郁理氣。臣以香附、川芎、元胡,以及清利之茵陳、金錢草、黃芩。其中,香附疏肝快氣開郁,川芎活血行氣,兩者助柴胡條達肝氣;元胡既能活血行氣,又能散瘀止痛;解表之柴胡與清利之黃芩辛涼相配祛除邪熱,內外調和、升降自如、樞機得利;茵陳善清利脾胃肝膽之濕熱,金錢草能清肝膽之濕熱、利膽退黃,兩者相伍可加強清利濕熱、清肝利膽之效;白芍、甘草柔筋止痛,枳殼加強理氣行滯,與柴胡升降相配,可調暢氣機。炒麥芽、炒谷芽健脾開胃,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4醫案舉隅
患者楊某,女,37歲,長期生活于貴州,反復上腹部疼痛3年多,2021年3月4日因病情加重就診于凌老處。病史:患者3年前出現胃脘部隱痛,脹滿或疼痛不適,噯氣后則自覺緩解,每因飲食或情志變化導致病情復發加重,未經系統治療。近4個月以來,患者因更換工作后諸事不順,感胃脘部隱痛明顯,伴反酸、呃逆、噯氣等癥頻作,情緒十分低落、易怒,口干及口苦。就診于當地醫院無痛胃鏡檢查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有輕度膽汁反流。經口服PPI類抑酸止痛及中藥治療后效果不顯著。刻下:胃脘部常脹痛,每遇憂思惱怒之時則尤為明顯,伴上腹部灼熱反酸,呃逆、噯氣、矢氣頻作;矢氣、噯氣緩解后,食欲欠佳,稍多食則癥狀加重;口苦口干,心煩易怒,大便不易成形,小便可;病來精神納眠差,近期體重未見明顯增減。診查: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心肺無特殊,上腹部劍突下輕壓痛,余未見異常。西醫診斷: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中醫診斷:胃脘痛(肝胃不和證)。治法:疏肝和胃、清熱利濕止痛。方予凌老疏肝和胃湯化裁,藥用柴胡10 g,香附10 g,金錢草10 g,白芍20 g,茵陳10 g,枳殼15 g,川芎15 g,郁金10 g,黃芩10 g,元胡15 g,炒二芽各15 g,甘草6 g。共6劑,日煎服1劑。
2021年3月11日二診,患者感服藥后胃脘脹痛、反酸稍微減輕,仍略感口干、口苦,偶而呃逆、噯氣、矢氣,食欲稍欠佳,心煩易怒,大便稀不成形,小便可。診查:舌體淡紅、苔薄黃,脈弦數。原方去黃芩、金錢草、郁金,防止苦寒太過;加蒲公英15 g,蘆根30 g、香櫞15 g,佛手15g,浙貝母12 g,煅瓦楞子30 g,炒白術15 g,山藥15 g,山楂19 g。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共14劑。
2021年3月25日三診,連續服藥14劑后,患者訴胃脘脹痛不顯,反酸消失,口干、口苦明顯好轉,飲食尚可,呃逆、噯氣、矢氣少發,面露喜色。原方去浙貝母、煅瓦楞子,加白芨粉15 g,后隔日服1劑,調治半年,癥狀均消失。
5按語
本例屬慢性胃脘痛的典型案例,青年女性患者工作壓力大,煩躁易怒,然情志不疏往往是導致胃脘痛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顯示,情志因素易引發女性、腦力勞動者胃脘痛。患者長期胃脘隱痛,噯氣、矢氣則舒,餐后及情志不暢時亦有所加重,結合舌苔脈象,辨證則當屬于肝胃不和之證。情志不遂,肝氣若橫逆則犯胃,胃氣則郁滯,氣郁者日久必化火,肝性失于柔,治療更當特別重視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止痛。凌老認為,當從肝論治胃脘痛,疏肝為第一要務,故選用疏肝和胃湯加減化裁。患者癥狀已經基本緩解時,加用健脾消食養胃炒白術、山藥、山楂等,香櫞、佛手相須為用,疏肝理氣而不傷陰,浙貝母、煅瓦楞子制酸止痛,肝脾胃同治,氣血同調方能標本兼治。
參考文獻
[1] 李雪萍,張楨,雷鳴.柴胡疏肝散對便秘模型大鼠便質及腸道蠕動功能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14,34(3):282-285.
[2] 李莉,賈慶玲,王煜姣,王香香,凌江紅.柴胡疏肝散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組織線粒體功能及線粒體自噬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1,27(23):26-34.
[3] 彭雷,程闊菊,朱丹,等.柴胡疏肝散對胃腸功能紊亂大鼠模型胃腸平滑肌細胞MLCK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5):613-617.
[4] 劉偉.柴胡疏肝散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老年消化性潰瘍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8,39(6):749-751.
[5] 葉方,楊光義,王剛等.柴胡多糖的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12,31(8):1042-1045.
[6] 胡棟寶,陸卓東,伍賢學.中藥香附子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2):430-432
[7] 陳斯.延胡索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21,38(07):78-82.
[8] 劉玉萍,邱小玉,劉燁,等.茵陳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9,50(9):2235-2241.
[9] 何貴坤,黃小桃,劉美靜,等.廣金錢草對肝內膽汁淤積大鼠的干預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26(2):152-156.
[10] 龍宇,向燕,譚裕君,等.黃芩苷藥理作用及新劑型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9,50(24):6142-6148.
[11] 劉擁軍,沈衛星,尤建良,等.尤建良治療胃癌常用藥對舉隅[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8):1596-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