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教學對于培養和豐富學生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和發展思維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個有效途徑。文章就新課程下如何實施初中語文朗讀教學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朗讀教學 教學方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朗讀這一教學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點地加強朗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可見,緊緊抓住“朗讀”這一手段,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
一、明確朗讀任務
古人為學,一開始就是讀和背,把一些“死”的語言材料裝在大腦里,讀得多了,背得熟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之下,頭腦中那些“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產生了豁然開朗的效果。所以,我們不要認為多讀多背是在浪費時間,正好相反,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方式。每天保證至少20分鐘的早讀,能得到不小的收獲。在課堂上,也要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要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晚讀課,雖然似乎占用了練習的時間,但是會達到很好的效果。除了課內朗讀,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課外多讀、多背,抓緊點滴的時間積累語言,積淀底蘊。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階段性很強,每一階段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任務。朗讀教學應注重整體性,所以教師首先應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明確初中的朗讀訓練應該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然后再緊扣每冊教材的內容確定每個學期的朗讀目標。每學期一開始,教師就應對本冊的熟讀、背誦任務作具體交代,讓學生明確全冊書中哪些篇目應全文背誦,哪些篇目應熟讀、精讀,還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語段需熟讀成誦。這樣,學生對全學期的朗讀任務了然于胸,早有心理準備,平時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時間預先熟悉內容,以便到時能從容應對。[1]
二、促進朗讀感悟
有了情感和興趣,朗讀者必能專心于朗讀。于是朗讀也就成為有個性的朗讀,并在讀中產生屬于自己的問題直至讀出問題的答案。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學生在朗讀中基本領悟到了作者在虛構世外桃源時的幾多追求和幾分無奈。但其中有一句話卻使學生在朗讀中產生了感覺,進而質疑。“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幾句話都是表現桃源中那種安寧和諧的幸福生活的,但中間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從意思上看卻與前后的語氣有些不連貫,因為桃花源中人與世隔絕已經很久遠了,穿的衣服怎么還會和外面世界里的人一樣呢?很奇怪,所以讀的時候有種出乎意料的語氣。但這樣一來,就與全句的語氣有了沖突,構成了不和諧的音符。因為前后句都是在描寫那種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場景,怎么會突然出現了出乎意料的語氣呢?但似乎又找不出什么理由,完全是朗讀時的感覺使然。教師鼓勵學生共同朗讀感悟,最后學生在朗讀中終于悟到作者在描寫漁人所見的這個畫面時,側重的是要去表現桃花源中人本身與外人的無所差異,而不是去表現其所穿衣服與外人的差異比較。看,這不是朗讀帶動下的思考與感悟嗎?這不是涵咀的具體表現嗎?[2]
三、改革朗讀評價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是對朗讀教學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教師不能只把可量化、細化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更應把眼光放在學生的長遠發展和語文綜合素養上。朗讀是一個人全方位地感悟自得的過程,是口、耳、眼、心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能使學生順利進入“讀其言、見其物、聞其聲、悟其情”的境界。因此,朗讀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流暢精練,閱讀理解更準確深刻,語言感受更迅速敏銳,情感熏陶更豐富細膩。可以說,抓好了朗讀就是抓住了聽、說、讀、寫的關鍵,就是全面地反映和體現了語文素養。提高朗讀教學有效性的一項措施是改革評價方式。比如在初中語文檢測中增加語文聽力的測試,播放一段優美文字,通過朗讀者聲情并茂的朗讀,考查文中所表達的感情或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實質上是間接地考核學生的朗讀知識與能力,因為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朗讀體驗,才能和朗讀者心靈相通,產生共鳴。檢測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還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詩歌朗誦會、主題演講賽等,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走出朗讀教學的認識誤區。[3]
總之,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范讀以及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給予高度的重視,一定要認真對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讀的藝術水平,使語文課的特點真正得以體現,使學生在朗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辛立娜.核心素養下初中朗讀教學策略研究[J].漢字文化,2023(03):117-119.
[2]周志丹.初中語文朗讀訓練與能力提升的方法[J].中學語文,2022(23):21-22.
[3]才讓拉毛.朗讀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亞太教育,2022(15):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