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小學生學習了拼音以后可以看帶拼音的故事書,例如:《安徒生故事》《格林童話》《365夜》等,可以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去讀。學生讀得多了才嫩能積累豐富的詞匯,同時積累更多的素材,這就為學生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寫作時候就會有話可說。可以讓學生把讀到的故事講述分享給其他學生,也可以讓孩子將故事講述給家長,講述中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文教師和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不同形式的獎勵,口頭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同時制定一系列的獎勵措施以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每個學期或者每個月開閱讀故事會,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講故事,活動中提升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口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先給學生講故事,在故事的高潮處停下來,以吸引學生繼續閱讀。只要是能提高興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都可以嘗試在實踐中運用。
二、 指導閱讀方法
(一)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教學生學會精讀和略讀,且在默讀時要求每分鐘讀多少字,這就要求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升閱讀速度。
讀一篇文章可以從五個方面思考: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寫的怎么樣,你從文中受到了什么樣的感悟或啟示。這五個方面囊括了所有的閱讀要點。按照此方法去閱讀,學生就會對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平時豐富學生的積累,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等到運用的時候就會化為涓涓的溪流。閱讀的時候讓學生將文中的好詞、好句、好觀點及時地積累下來。在晨讀時及時背誦,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學生當然說話和寫文章的時候就能出口成章、文思泉涌。
(三)專題閱讀方法訓練。例如:記敘文中有許多的知識點,可以設計針對性的專題訓練,如加點詞的賞析、題目的含義、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的寫法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專題訓練中總結出答題的方法或者技巧,使學生做相關閱讀訓練時能夠思路清晰,答題規范。
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寫閱讀分析,也就是將閱讀的內容和感受以讀后感的形式寫出來。這就將閱讀與寫作高度融合在一起。開始時,可以讓學生先嘗試寫課內閱讀的閱讀分析,掌握了方法后,可以讓學生寫課外閱讀的閱讀分析,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習慣可以成就學生的一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必須堅持21天的閱讀打卡訓練。每天讓學生回家閱讀半個小時,一周寫兩次讀書筆記;閱讀時要求學生摘抄好詞、好句、好觀點;課前可以讓學生進行讀書分享。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悟,教師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老師和家長要多關注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要多鼓勵和表揚學生的優點。
除了閱讀分享交流外,教師可以組織專門的閱讀知識競賽,或者開展讀書比賽活動,如經典誦讀比賽,在活動中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興趣為先,以方法為主導,以養成習慣為要。只要堅持閱讀積累,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