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價值理念、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我們應深入思考教育主客體關系,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主體性,整合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等教育資源和手段,建立健全立體復合的黃河文化教育實施模式。圍繞“黃河文化教育”這一核心,聚焦培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核心素養,形成多方位融合的模式,課內外融合實現實踐育人,多學科融合實現綜合育人,活動融入實現全程育人。
一、校內外融合,組織實地調研,打造校本實踐的育人線路
學校可以充分利域優勢,組織學生開展黃河研學活動,精心打造校本實踐參觀路線。利用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到沿黃群眾家走訪,聽老人講述黃河過去的故事,探尋黃河岸邊的老物件,組織學生實地游覽黃河沿岸風景點,考察調研黃河兩岸地理風貌,讓中小學生感受黃河自然生態之美。同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游歷運河文化,將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進行貫通學習,進一步體會中華文化的文化內涵。
走在研學路上,攬黃河勝景,尋文化之根;回到校園,把黃河精神外顯于行,舉辦“誦黃河精神”詩歌節跨學科主題活動,使黃河文化真正成為凝聚學生的精神紐帶,成為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
二、立足思政課堂,深入探究黃河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堂的策略
初步探索出黃河文化融入小學思政課堂的策略,以“三融入”(融入課堂、融入德育、融入社會)、“四結合”(黃河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相結合、黃河文化與班隊課相結合、黃河文化與學科課程相結合、黃河文化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為主要路徑,建立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環境思政育人體系。
三、多學科融合,整體架構黃河文化教學模式,實現綜合育人
立足核心素養,強化課堂主陣地的育人功能。做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通過深挖黃河文化思政元素,將黃河文化思政元素進行分類整理,融入班隊會、融入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帶領學生賞黃河詩詞、悟黃河精神、理黃河歷史脈絡、學黃河法律知識,深刻地感受黃河文化的多姿多彩與時代意義。
四、融入各項教育活動,精心策劃主題,實現可持續教育
拓寬育人渠道,精心打造第二課堂。學校可以根據黃河文化教育課程中的內容和學生成長特點,多學科融合設計主題活動、課后服務活動,通過微項目的開展,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黃河詩歌朗誦、黃河故事大賽、黃河課本劇展示、黃河民俗知識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對黃河文化的熱愛。活動內容要豐富多彩、活動形式多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激起學生探究黃河的濃厚興趣。還可以圍繞“黃河精神”我們開展“爭做新時代黃河好少年”國旗下的演講、手抄報比賽、“傳承和弘揚黃河精神”主題教育征文比賽、“聽爺爺講黃河故事” “黃河岸邊小小追夢人活動” “行走黃河,探尋黃河岸邊老物件”“保護母親河主題生態實踐活動”等系列德育活動,在實踐中深刻內化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認識,鍛煉其對黃河文化的創新性和創造力。
通過開展“黃河岸邊是家鄉”項目化學習,探究黃河知識、繪制黃河印記、實地尋訪調查、關注環境保護,提升核心素養,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更加熱愛家鄉、熱愛黃河,堅定了文化自信。
此外,還可以依托地域性資源優勢,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對學生開展黃河文化教育,開展“黃河魂 家鄉情”主題的校本課堂,將“黃河情”“家鄉情”悄然植入孩子心底,實現對學生的可持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