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中,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之首,筆者認為,它才是后十七個任務群的核心。學生只有在具備了整本書閱讀中要求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要求后,才能實施和完成之后的任務群。而新課標中對“整本書閱讀”的主要目標作了如下表達: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筆者認為“整本書閱讀”能為學生尋找一方靜土,使他們能夠靜靜地感受書籍帶來的無窮魅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而所有的引導方式中——“問”,就是一個最堅實有力的存在。
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是對學生邏輯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能養成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的習慣。整本書閱讀,除了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情節曲折的小說外,其他類型的讀物,沒有了老師的引導和陪伴,學生容易半途而廢。因此,問題的引導和設置是必不可少。下面本文從三個方面,具體闡述“問題”在整本書閱讀中的運用策略。
一、以“問”設疑,激趣引導開篇
引導學生讀一本書,以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學會“開卷”,之后便是等著“受益”了。當然,作為引導讀書的第一步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因此,在提問環節需要老師們用心設計。這些問題必須是提在學生的興趣點上,能夠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致,并促進他們的思考,讓他們產生一種“非讀不可”的想法。另外,既然老師有問題設置,學生就需要回答,就不得不打開書本,雖然這未必是問題的本真魅力,但不管如何,能讓學生“開卷”,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路遙的《鄉土中國》時,有些學生抱怨這樣的學術著作太枯燥,根本不想讀。其實,學術性著作是高中階段學生必須要接觸的文學形式。文學理論、學術著作等文學形式雖是文學但是兼具理性和邏輯。高中生核心素養中有一條就是專門針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能夠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這是高中學段學生需要具備的素養,同時,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很重要的內驅力,而讓他們通過閱讀去解決問題才能從根源上“開卷有益”。當你對某個領域有自己的理解時,該怎樣將自己的智慧保留下來呢?在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的眼睛里,舊中國是怎樣的社會呢?你覺得自己現在生活的中國社會和費老筆下的又有什么不同呢?……這些問題會激發學生對這類文體的思考,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加強閱讀的深度。
二、以“問”輔讀,啟發多元思考
有了好的閱讀開頭,也一定需要好的閱讀過程。閱讀過程帶來好的閱讀體驗,也才能更好地促進閱讀。在學生讀書過程中,如果能用一些切實的問題不斷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那他們的閱讀將更加深入,也更能促進他們閱讀習慣的改善和閱讀品質的提高。
以《鄉土中國》為例,這是一部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特點的學術著作。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調查的豐富積累,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嘗試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但高中生對于邏輯性、思辨性較強的學術著作閱讀甚少,其次就是對“鄉土社會”這個概念的理解比較淺薄,造成了在閱讀本著作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果在閱讀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文本自主提出問題,并在獨立思考問題的基礎上與同伴、老師一起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在生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完成學術著作整本書閱讀,并習得相關知識與經驗,改變了以往的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實現“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的目標。
那么,在閱讀中就需要精當的問題設置。由于本書章節清晰,內容明確。每一章節講述一個主要的鄉土文化概念。因此,要理解一章內容,只需要用“提問”的方式就能幫助學生把這章節的內容理解清楚。例如,在理解“文字下鄉”這一概念時,可以設置相關問題。為什么費孝通反對說鄉下人愚?為什么鄉土社會里不太用到文字?特殊語言比起語言和文字,其優點和局限性在哪里?作者最后對提出“文字下鄉”的人提出了哪些建議?這一系列問題就將本章節的內容串聯了起來。解決了這些問題,本章節的主要問題也就解決了。
三、以“問”促思,注重學以致用
新課標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自主、合作、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只有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深度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學習任務群的多層次目標才可能實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養成。簡而言之,學習并不是為了學習本身,而是為了能力的提升。同樣,整本書閱讀也不是只為了讀一本書,而是通過整本書閱讀獲得學習能力。
在閱讀《鄉土中國》時,要關注其中“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問題的提出者主要是老師,更應該是學生自己。當然不管是誰提出的,最終都要解決。而解決問題的主體是學生。但是,一本書的閱讀不應只限定在文本中,而更應該要拓展到文本外,通過閱讀帶動學生其他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有組織地去解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鄉村與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關于鄉土社會的論述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試以“今日中國鄉村的變遷”為話題,從居住環境、精神風貌、文化生活、風俗習慣、鄉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選一個,開展調查訪問,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報告。在此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如制作手抄報、舉行演講、開展辯論、設計網頁等,與同學交流。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要素一直貫穿在閱讀的始終,讓閱讀不僅僅是眼的活動,更是心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