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曲式的核心特點是以典型音樂作品及其曲式為分析對象,以分解、綜合為分析手段,以曲式學理論研究音樂作品在主題、主題發展、結構長度比例、段落結構分配、調性平衡布局等多方面的共性、個性以及段落結構之間的有機聯系。本文旨在通過對音樂作品《黎明》文本的全面分析,結合音樂的文化背景分析,使分析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以實現更好的演奏音樂效果,同時對作曲家作曲技法的分析歸納,也為音樂創作手段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幫助。
關鍵詞:曲式分析;鋼琴作品;《黎明》;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7-00-03
一、曲式概述
(一)概念
音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再是單一的,統治階級教化被統治者的一種方式,也不是單純發泄情感的出口。其內容和表達方式開始多元化,對人類進步起著雙重作用,從最初的“禮樂”“宮廷樂府”到“大眾音樂”,從古典音樂到現代音樂,當豐富多元的音樂作品積累到一定量時,其作品本身固有的特征被人們篩選出來,在長期提煉、整理、總結下,逐漸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也就是對“樂曲結構創作規律”的總結,這就是起初曲式的誕生[1]。
曲式(Form,musical)就是音樂作品發展的思維結構模式。它是音樂作品規律性、共性、有代表性結構的總結。音樂作品結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小節、調性。根據這些段落形成的規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2]。
(二)曲式結構基本部分
1.一部曲式
單樂段結構的一部曲式即樂段,一般由多個樂句構成,有一定的和聲布局格式,句讀分明,結構清晰,有較完整的旋律音調,也具有主調音樂的特征,常表現一個單一的形象與性格。在圖示中,一般用字母A來表示(如肖邦的《前奏曲》op.28 No.4)。
復樂段結構的一部曲式則是由兩個樂段構成,在圖示中常常用A、A1來表示(如舒伯特的《圓舞曲》op.92 No.14)。
2.單二部曲式
單二部曲式由兩個樂段構成,樂段之間既有一定的對比,且又有一定的統一。在圖示中用A、B來表示兩個不同的樂段(如斯克里亞賓的《前奏曲》op.11 No.17)。
3.單三部曲式
單三部曲式由三個既有一定對比又有一定統一的樂段構成,圖示中,用A、B、A1來表示(如門德爾松的《春之歌》op.62 No.6)。
4.復三部曲式
復三部曲式由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結構為單二部曲式和或單三部曲式,6個部分分別稱為“首部”“中部”“再現部”,在圖示中,用帶方框來表示: A 、 B 、 A1" (如貝多芬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2之2)。
5.復二部曲式
復二部曲式是復三部曲式省略“再現部”的曲式結構,在圖示中,用 A 、 B 來表示。
6.變奏曲式
變奏曲式由代表樂曲的主題在節拍、速度、調性等及其一系列的變奏反復,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所組成的樂曲曲式。在圖示中用A、A1、A2 、A3 、A4……來表示(如劉莊的《變奏曲》)。
7.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是由主部出現三次或者三次以上和多個不同的插部組成,在圖示中表示為:A B A C A D……(如門德爾松的《隨想回旋曲》)。
8.奏鳴曲式
奏鳴曲式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分別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在圖示中,使用文字的圖示法并借助字母進行輔助的分析說明方法。
(三)鋼琴作品《黎明》第三樂章曲式分析
1.作曲家簡介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及演奏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如《命運》《月光》《英雄交響曲》《克羅采》等。他是古典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對世界音樂史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樂圣”。他的祖父輩都是宮廷音樂演奏家。“他父親想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且曾受教莫扎特、海頓門下,所以他早年所作作品體現出對海頓和莫扎特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主義傳統音樂的繼承與擴張。”1819年,當他聽覺失聰后,他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頑強的毅力開始以一種越來越獨特的音樂風格進行創作,成功地把傳統、創新和個人苦難及對大自然的熱愛結合在一起,創作了《英雄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槌子鍵琴奏鳴曲》等豐富作品,成為“交響樂之父”,使他不僅是主宰19世紀的一位音樂家,而且也成為西方音樂史上的一位最偉大的作曲家[3]。
2.作品簡介
鋼琴奏鳴曲《黎明》是貝多芬中期較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完稿于1804年,獻給伯恩時代的朋友馮·華爾斯坦伯爵。這首奏鳴曲也被稱為《華爾斯坦奏鳴曲》《黎明奏鳴曲》。這是一首充滿大自然詩情畫意的奏鳴曲,它規模宏偉,樂思豐富,技巧華麗,是貝多芬精妙的奏鳴曲之一。
3.曲式分析
該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是典型的回旋奏鳴曲式結構(見圖1)。
作品的呈示部,分別由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四個部分構成,主部起自C大調,是由兩個平行雙句體構成。主題展現了對大自然的歌頌與贊美,表現了萬物復蘇,一派生機勃勃的勞動者之歌,表現了一種恬靜優美的大自然景象。音樂旋律清新優雅,質樸奔放,展現了人們沖破黑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旋律的遞進,音質的顆粒感更強,顯得更加晶瑩剔透,增強愉悅的樂音效果,極致地展現了人們熱烈的幸福感!主題先通過右手輕柔的演奏襯托出了曲調的清雅,為我們呈現出流水般的音樂背景,左手有機地在中高聲部進行演奏,使主題與插部緊密連接。不同形式的變奏,很好地體現了勞動者日益高漲的情緒,在顫音演奏上一定要掌握力度的平穩,兩個聲部獨立進行,要使左手進行有效的對位,不可過快,“均勻比速度更為重要”,以免隨后急板演奏力不從心。整個結尾以C大調為主導,具有總結、概括的意義[4]。
連接部,由導入和準備兩部分構成,是獨立的連接部。導入部分的素材是來源于主部素材調性進入,像是主部的繼續,并不明顯表現出過度的本質。準備部分為副部的和聲、調性、素材等做準備。
副部,與主部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兩個平行雙句體樂句構成,后樂句帶擴充,調性上比主部更穩定,為收攏性終止。
結束部,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25小節和9小節,出現在副部完滿終止之后,具有概括的作用。
作品的展開部,由導入、中心Ⅰ、中心Ⅱ、準備四部分組成。導入運用舊材料,對呈示部進行展開發展。中心是展開部最核心的部分,從素材到調性上對呈示過的材料進行深入發展,在長度與和聲調性上比導入更為豐富。緊接著14小節的準備,為接下來的再現部分做鋪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4]。
作品的再現部,由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Coda五部分組成。
尾聲Coda是《黎明》的高潮部分,尾聲的擴張是貝多芬對奏鳴形式又一新的探索。把主題表達的音樂形象推向空前高度,進一步升華了主題,使人感受到華麗燦爛的幸福感。結尾是整個作品的輝煌華彩樂段。但在整個音樂創作上,他沖破了固有框架和規則,用強勁的音響鞏固了調性。通過旋律上的變奏、雙手音符的交替使樂曲不斷發展,從清風淡雅到身心愉悅到美好憧憬,再到后來的熱情奔放,使得音樂激情不斷高漲,充滿了對光明和幸福的向往。作品通過一系列旋律上的展開、變奏,左手低音的節奏型使音樂不斷發展,八度音群再次呈現了主題。
曲式分析的核心是以典型音樂作品及其曲式為分析對象,以分解、綜合為分析手段,以曲式學理論研究音樂作品在主題、主題發展、結構長度比例、段落結構分配、調性平衡布局等多方面的共性、個性以及段落結構之間的有機聯系。鋼琴演奏其實是一種二次創作,是對作品的進一步升華。作為演奏者來說,要想使演奏取得圓滿成功,就必須以對作品進行全面了解分析為前提。[5]當前,由于各種流派鋼琴愛好者叢生、受演奏技巧各式各樣的影響,有部分鋼琴演奏者認為,對音樂作品的表達只要通過流暢的彈奏、熟練的演奏技藝、輝煌的舞臺效果、飽滿的情緒投入就能夠實現,使得演奏者對鋼琴的演奏僅限于熟練地彈奏、套用各種演奏技巧,僅僅為演奏而演奏,連演奏者也不知道要表達什么,這樣彈奏出來的作品缺乏對曲目本身情調內涵的表達。
二、曲式分析在鋼琴演奏中的意義
(一)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對于一個演奏者來說,鋼琴作品的曲式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使彈奏者首先對所演奏樂曲思路清晰,有個開闊的視野。曲式分析能清楚了解作品結構,把握作品的整體脈絡。熟悉音樂作品的整體脈絡在鋼琴的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曲式分析恰是從理論上和感性上分析出整個作品的結構、整體與分支結構等關系的重要手段,這是演奏作品的基礎工作。
(二)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了解作曲家創作的意圖。一般來說,古典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往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末樂章多見回旋曲式,中間的慢板樂章則多有復三、單三等曲式,這樣的曲式結構有利于作品展開、發展、推向高潮的整體平衡,而貝多芬的這首奏鳴曲則打破了常規,利用頻繁轉調離調、曲式擴張等手法。它的最大特點是三個樂章全部用奏鳴曲式寫成(而奏鳴曲式最根本的特性便是沖突、矛盾與戲劇性),明白了曲式結構上的這一特點,便可明白貝多芬那不同凡響的創作思維,他那充滿矛盾沖突而又思想深刻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鋼琴演奏者的技能,使得音樂作品得到升華。貝多芬那強烈的緊張感和富于挑戰的精神,不但表現在藝術創作上,也表現在他極不平凡坎坷的人生途中。
(三)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有利于快速熟知曲譜。對音樂作品曲式結構分析,也就是對音樂的曲譜進行分析,其內容包括曲調的走向、調性的轉換變奏、音程的強弱、音色的美感等內容,是決定演繹這段音樂的基本方法,也是演奏者更好地處理好樂曲細節的基礎。演奏者能否對這些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直接影響鋼琴作品演繹的水準,更關乎音樂作品本身內涵的表達,這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對于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夠使得彈奏者快速熟知曲譜,更好把控好鋼琴彈奏的節奏,使鋼琴演奏更形象生動,從而激發觀賞者來自靈魂深處的共鳴[6]。
(四)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才能更好地發揮鋼琴演奏者的技能,促使音樂史的發展性、延續性。演奏者對演奏作品進行詳細的曲式分析,才能弄懂作曲家富于獨創性的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意圖,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鋼琴演奏者的技能。不同結構體裁的作品,其風格不同,不同的風格能帶給人不一樣的聽覺和情感體驗。演奏者在彈奏作品時由于風格不同,所采用的技巧也是不同的,那么對作品體裁的分析就顯得格外重要。對音樂作品進行曲式分析,才能使演奏者演奏技巧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才能理解創作者在利用調性的變化體現音樂作品一時低沉,一時輕快的技巧。如果演奏者本人不能很好地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調性,就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技巧,演繹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涵,觀眾就無法感同身受。對于鋼琴演奏而言,作品分析在鋼琴演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對音樂作品沒有深層次的分析與了解,就算技術再高超的演奏者也只能囫圇吞棗,無法很好地把握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更不能對音樂史發展、延續領悟出新技能,就不能與人類意識心態發展同步,與觀眾形成共鳴,更不能為鋼琴演奏奠定基礎,無法使鋼琴演奏動人心弦。
三、結束語
對音樂作品進行曲式分析,是鋼琴演奏前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演奏作品進行曲式結構分析,不但能加深對作品的整體認識,還能使演奏者獲得清晰的思路與開闊的視野,從而在處理具體細節時提供技術性的指導原則,所以它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課,是鋼琴演奏的重要環節,對所演奏作品進行曲式分析,實際上是鋼琴演奏者睿智的一面,雖然它不像彈奏技巧那樣直觀,也無法替代感性、激情、靈感與創作思維,但它有助于把握音樂作品整體構造。它不僅培養了思維的邏輯性,展現出理性的縝密之美,同時完善了演奏者的認識能力。鋼琴演奏要想把控好作品的整體風格,就離不開作品主題脈絡分析,這樣才能使鋼琴演奏者準確地傳達作品靈魂深處所富有的情感,使音樂作品內涵進一步升華。
參考文獻:
[1]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禹曉.貝多芬《黎明奏鳴曲》主題分析[J].大眾文藝,2011(02):24.
[3]馬赫苒.淺談貝多芬《C大調“黎明”奏鳴曲(OP.53)第三樂章》演奏分析[J].黃河之聲,2018(06):60.
[4]張炫.從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鳴曲看其風格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6.
[5]吉麗娟.淺談音樂作品分析對鋼琴演奏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38(10):256.
[6]蘇陶.曲式分析在鋼琴演奏中的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02):63-66.
作者簡介:魏子涵(1993-),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