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討論了柴可夫斯基的鋼琴作品《四季》中的《六月—船歌》的創作背景、曲式分析和藝術價值,以展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永恒的精神價值。本文通過文獻閱讀法、調查研究法和實踐總結法闡述了柴可夫斯基鋼琴音樂的獨特特點和魅力,為對柴可夫斯基鋼琴音樂風格特征感興趣并準備進行研究的讀者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同時也為打算演奏柴可夫斯基鋼琴音樂的演奏者提供更多的演奏建議。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音樂分析;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7-00-03
《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最受歡迎、最為人熟知的一首鋼琴曲,采用了4/4拍的節奏,三部曲式,運用了復雜的創作技巧。這部作品中的彈奏技術并不算特別困難,然而它吸取了俄羅斯民歌多聲部織體的風格特點,旋律非常長且氣息十分廣闊,為了掌握聲部層次的控制,必須結合歌唱般的呼吸方式。作品中不同色調的對比增加了音樂的視覺效果,并賦予其史詩般的特點。本文將簡要分析作曲家經歷及《六月—船歌》創作背景,作品音樂材料的發展過程,曲式結構以及音樂寫作技法特點。
一、創意背景
1875年,當時的《小說家》編輯貝納德請了柴可夫斯基,要求他為該雜志每期創作一首鋼琴曲。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邀請,并決定為這些鋼琴曲選用俄國詩人的詩作作為題引。于是,他創作了鋼琴套曲《四季》。這個套曲包括12首曲子,每首曲子的名字和內容都與季節以及太陽息息相關。每部作品都彰顯了作曲家對俄羅斯人民和大自然的深深熱情,最受歡迎的是六月——最著名的船歌。為了打破古代理性思維的束縛,以展現現代作曲家的主觀感受,作品營造了一幅溫暖寧靜、深邃的夏夜景象,清風撲面而來,人們坐在船上,表達彼此的友情,沉浸在這種自然之美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俄羅斯位于高緯度地區,氣溫與我國春天相似。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六月—船歌》是描寫他童年時在俄羅斯烏拉爾的瓦特金斯克的故鄉,他和幾個朋友一起躺在船上,仰望著夏日星空的美景,同時還欣賞著船行駛方向兩側迷人的景色。船輕輕地駛過湖面微波蕩漾的地方,繼續向波光粼粼、動蕩不安的深遠河水駛去。《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的鋼琴組曲《四季》中的第六首樂曲,其詩句來自阿列克謝·普列西耶夫的詩作《歌》。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他的祖國俄羅斯六月夏天的美麗景色。“讓我們去海邊,那里的波浪會涌過我們的腳步。星星伴隨著神秘的悲傷,在我們身上閃閃發光。”《六月—船歌》通過巧妙的銜接詩歌內容和歌名,使音樂和詩歌之間產生了美妙的共鳴,并且增添了音樂的多樣化特色,讓整個作品更具詩意和豐富多彩的形象。與古典主義相比,旋律線條更加順滑,更豐富的和弦音色大大增加了旋律線條和音樂的豐富度。旋律與半分解的和弦相融合,使其具備了出色的歌唱表現力。這首樂曲一直以一種像歌一樣的節奏進行,從g小調開始,自然地變化為g小調、降B大調和同一主音小調平行的大調——G大調上來回轉換。柴可夫斯基是一個作曲家,他為樂曲選擇了《船之歌》這個歌曲的主題和標題,并以它悠揚美妙的旋律為歌曲注入了舒緩的風格。這首歌的節奏是按照4/4拍進行的,與19世紀意大利威尼斯流行的“貢多拉船歌”的3/8拍和12/8拍完全不同。它采用了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的節奏特點,使得它的節奏變得柔和。柴可夫斯基運用特殊的4/4拍號來描繪寧靜的水面景色,這種獨特運用使得這首作品成為充滿俄式風格的“船歌”[1]。
二、曲式結構分析
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六月—船歌》是一首典型的船歌,采用了A、B、A三部曲式的結構。曲式結構為引子+A+B+A+尾聲,是典型的三部曲曲式,使用了4/4拍替代了十九世紀常見的6/8拍,這樣有所改動,但并未減少句子長度。通過在作曲中運用獨特的處理技巧,并在每小節的第四拍進行和聲功能的變化,同樣可以讓人感覺到輕盈搖蕩、向前推進的感覺,并且仿佛置身于其中。該樂曲分為呈示部A(第3-31小節,采用單三部曲式結構)、中部B(第32-51小節,采用單二部曲式結構)、連接部(第52-53小節)、再現部A(第54-83小節,采用單三部曲式結構)、尾聲Coda(第84-99小節)。需注意,這些部分的劃分是按照節奏和和弦的變化進行的。
下面對每個部分展開分析。
首先,作品A的第3-31小節,這部分由三個aba樂句組成,構成了單三部曲的結構,節奏歡快流暢,猶如歌唱一般。先是前兩個小節中運用分解和弦的方式作為開頭,生動地呈現了蕩槳劃水的聲音。接著,出現了一段富有濃郁俄羅斯風格的迷人旋律。在1-12小節中,左手伴奏部分應像低音樂器那樣連續演奏,右手則演奏出柔和的主旋律。左手伴奏部分需要注意聲音過渡的自然連接,力量要均勻集中,同時雙手要放松以便自然地傳遞力量到指尖,使聲音變得透明。演奏樂曲時,要仔細區分樂曲的旋律、音色和音調變化。放松左手手臂和手腕,以傳遞力量,精確地表現琴弦的和聲色彩,讓其豐富、生動。在這里演奏時,兩個聲部之間對比極為明顯,左手腕保持松弛,通過掌骨關節的支撐來減少摩擦產生,并且右手在高音聲部進行歌唱。在處理主題為主旋律的作品時,需要以抒情的方式表達情感。在音樂的4、5、6、10、11小節中,要清楚地辨別出主線條,并用手引導手腕,緩慢地推進樂曲,以確保抒情性和延展性與樂曲相符合。而在這些地方,音樂的色彩和情感更加豐富,可以增加一些自由的聲音(rubato),也就是自由的節奏。將踏板更換干凈,以確保旋律清晰。要特別注重手掌放松,并確保左右樂句清晰可辨。第12小節的引入帶來右手音階的連續進行,使得旋律變得更加寬廣,調性的轉換也使得旋律變得更加戲劇化、起伏不定,純凈、樸實,為之后的熱鬧氛圍做好了鋪墊。左右手相互配合,流暢地推動連音的進行,傳遞出充滿情感的表達,讓該段音樂更顯溫暖、親切,深深觸動人心。右手的高聲旋律線條在這段音樂中起著主導作用,引導著左手伴奏部分的起伏變化。應該以手指指腹輕觸鍵盤的方式演奏,每兩個音符之間要有緊密的連接,就像壁虎在墻上爬行一樣,以確保連貫的歌唱效果。在進行演奏之前,需要根據速度和旋律音運動的走向對其進行編排,以保證在演奏過程中連續的音符既具有實在而不虛幻的音色,又具備透明而不笨重的感覺。b樂句是在a樂句的基礎上加強了聲音和音調,與鋼琴鍵上的主題相似。隨著音樂的發展,它變得更加強烈和清晰,讓人們感受到身處自然景觀中更加愉快的氛圍。第二樂句,在進行七度跳躍后,音調落在G大調的屬音上,然后又回到了g小調。第一段音樂在遭遇極其感人和精美小巧的裝飾音后,被隨意復制。這首美妙浪漫的歌曲貫穿了整個A部分,為人們帶來了許多快樂。在六月的夏天,音樂通過形象的描述,完美地展示了美麗的夜晚。星星點點地在天空中閃爍,晚霞的余暉投射在水和天空的交界處,岸邊的白樺樹輕輕搖曳,發出沙沙聲響。晶瑩剔透的湖面上,一艘平底船隨風漣漪。劃船者隨著船身的起伏自由地傾身與仰望,搖動槳使得水面產生漣漪,伴隨著微風拂過面龐,從船上傳來了旋律優美的歌聲[2]。
其次,B部分(第32-51節)。當音樂調式轉換為G大調時,作品進行到B段,旋律也逐漸變得更加輕快、活躍。在這段音樂中,左手持續進行切分和弦伴奏,右手演奏平行三度和聲以及八度音程的旋律線。在這里需要慢慢練習,特別要注意安排右手連奏的指法。在36小節后,左手和右手的旋律線相呼應,將音樂推向B段的高潮部分(第40-53小節)。每小節的開頭音應該輕快地演奏,像芭蕾舞者腳尖一樣輕盈,逐漸引入2、3拍的歌唱句。左手和右手都應該遵循這種演奏規則。如果B段的第32-40小節描繪了河邊人們戲水與嬉鬧的場景,那么這一段則發展到熙熙攘攘、奔流不息的情緒高潮。彈奏第49-50小節的琶音要清晰,直到最后一個和弦加入踏板輔助為止。這兩小節的音樂線條更加寬廣有張力,演奏者應模仿琵琶的彈奏感覺,強調最后的主音,并將力量傳遞至小拇指,保持高音線條。聲音要飽滿富有力量,不可隨意演奏。大調色彩的明朗豁亮與A段的柔情婉轉的小調旋律形成了明顯的調性對比。當第二部分節奏由二拍子變成三拍子時,節奏變得更緊湊,旋律也更加起伏自由。每個小節都有一個加強音的安排,這讓音樂變得稍微帶有激情。蕩槳者在接觸迷人的大自然景色后,心中涌動著強烈的思潮,興致倍增且難以抑制的愉悅感被描繪得非常生動。經過連續的上行減七和弦琶音,猶如船槳擊水聲的一小串旋律最終回到了4/4節拍。接著,通過一個延長的g小調屬七和弦切換到了A,為調性還原做好了準備[3]。
最后,再現段,該段落包含第54-83小節,采用的是單三部曲式的結構,分為再現部A’。該再現部分被分為a、b、a’這三個樂句。第一部分是小陳述a(第54-63節);第二部分是小中央B(第64-73部分);第三部分是小重復部分A'(第74-83部分),再現大自然中的旋律,重新喚起人們興奮的情感,仿佛回到樂曲初始時的浪漫氛圍。這段A中再次喚起人們對于那樂曲一開始時輕舟蕩漾的迷人境界的聯想。再現部與A段相比,有明顯的對話性質,而A段則更加強調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美的稱贊,旋律也更加富有延展性。在演奏該段時,需要特別重視左手聲部,并提前安排好指法。同時,在伴奏的編織中引入了新的復調元素,即在每個主旋律的結尾加入了呼應的陪襯聲部,使得船上的乘客們由原先的獨自唱歌,轉變為互相合唱、呼應起伏的重唱。在兩個不同音區上反復出現的彈性富有、略顯俏皮的音樂節奏,就像小船在水中輕輕晃動跟隨波浪一樣。最后,鋼琴在低音區用切分音連續演奏后半拍,同時在高音區用琶音奏出悅耳清澈、如流水般的音符,就像船只在波浪拍擊的聲音中逐漸向遠方漂去[4]。
作品的尾聲部分(第83-99小節) 中的高音和弦逐漸減弱形成了一個明亮的旋律線,隨后左手跟著呼應中音部的旋律,經過默契的呼應之后,從92小節開始,低音部每小節向上增加一個八度,直到曲終的波音琶音線,越來越弱,最終在美麗的夜色中漸漸消失,這部分是最難表達的。在音樂中,通過和聲來表達音程的一部分,并非要將和弦的所有音符都彈奏得清晰有力。在展示作品時,要讓聽眾理解聲音的含義。因此,在聆聽和練習音樂時,我們應該先嘗試打破常規,逐步分解和弦,并仔細分析主旋律的變化。樂曲最后,左手持續彈奏著弱拍切分音,以弱琶音和高音域落幕。琶音音調的增強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當小船慢慢沉入水中時,賦予了其更加深沉和完美的終結。
三、作品價值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被認為是俄羅斯浪漫樂派的作品類型,其內容與俄羅斯詩人的創作完全一致,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是有極高價值的。該音樂以其柔美內斂的風格特征,在音樂意境上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并成為流傳至今的俄羅斯經典,常在音樂會上被廣泛演奏,廣為人知。它不只是一首適合上臺演奏的樂曲,還具有其他重要的音樂價值。對于電影從業者來說,通過它可以正確解讀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內涵,并且也是對演員構思和藝術表現質量提升的一種考驗。這首音樂流傳至今,不僅在音樂教育中可以被用作教學材料,對于演奏者而言,這也是對他們對柴可夫斯基作品的理解和呈現能力的考驗,是能夠提高他們的演奏技巧和藝術修養的標桿樂曲[5]。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作為柴可夫斯基《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通過欣賞俄羅斯音樂作品《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我們可以更深入地體驗俄羅斯音樂的風格和特點,進一步掌握浪漫主義音樂。柴可夫斯基以華麗而凄美的一生,運用動聽的旋律、獨特的音樂創作風格和全新的音樂語言,以展現祖國俄羅斯美麗的風景給世人。他使我們通過音樂感受到俄羅斯自然景觀的壯麗和對俄羅斯人民智慧的描繪,并能聽到俄羅斯民族不屈不撓的聲音。該音樂的情感價值可以激發人們的民族情感。該作品的音樂旋律既深情且變化多樣,能夠喚起人們對音樂文化的思考,也能在這個多元的環境中引導人們欣賞和分析作品,從而提升了作品創作的價值。
四、結束語
通過對柴可夫斯基鋼琴作品《六月—船歌》進行評價和分析,從音樂創新的角度來看,這首作品展現了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特質,同時也展示了深邃寬廣的藝術氣質。這首作品讓人們在評價時能夠充分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并融合了作者的創作意愿。這種創作手法增加了音樂的魅力,有效地支持了音樂藝術的創新,給當代研究者和演奏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偉琪,李曉燕.柴可夫斯基《四季》的藝術特色及音樂價值[J].黃河之聲,2021(01):55-57.
[2]王玥鑫.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的音樂風格與曲式分析[J].黃河之聲,2022(21):64-67.
[3]王婧儀.浪漫與民族的碰撞——淺析柴可夫斯基鋼琴小品六月《船歌》[J].參花(上),2023(03):83-85.
[4]呂文鑫.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音樂作品分析[J].藝術品鑒,2022(33):161-164.
[5]向延順.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創作分析[J].當代音樂,2019(11):103-104.
作者簡介:蘭姍(1982-),女,甘肅張掖人,研究生,中級職稱,鋼琴表演藝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