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音樂敘事理論運用到器樂作品的分析領域是一種新興的研究范式,運用此種研究方法分析鋼琴作品《中國之夢》,可在關注音樂本體的基礎上,將形式與語境、歷史、文化、審美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相聯系,借鑒闡釋手段,將其置于更加開闊的視域內,大大豐富了音樂作品的內涵闡釋,在表演中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音樂敘事;中國之夢;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7-00-03
20世紀初期,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開始啟蒙,在借鑒西方鋼琴藝術的同時,創作者們以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觀為原點,民族傳統音樂為基石,孕育出眾多“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其中,鋼琴作品《中國之夢》在創作中融入了大量民族器樂元素,將本國的民族調式與西方和聲技法相結合刻畫了古老富饒的中華民族,經歷內憂外患,戰勝磨難,迎來曙光的歷史進程。目前國內學界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樂分析、美學分析、演奏分析、和聲研究等層面,本文嘗試從音樂敘事學這一視角對其進行宏觀解讀,為作品的研究和表演提供另一種角度。
一、音樂敘事理論
音樂敘事學理論受文學敘事學影響發展而來,是一門研究音樂如何通過其結構、元素和表現手法來講述故事或傳達情感的學科[1]。它將文學敘事理論與音樂分析理論相交叉和融合,探索了音樂如何通過聲音的組織和演變來引導聽眾的情感和想象力,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情節、角色和情感表達。音樂敘事學的提出距今有四十年左右,有很多學者對“將敘事學觀念運用到音樂批評領域”的研究路徑持懷疑態度。如阿巴特(Carolyn Abbate)不明確贊同音樂可以用傳統的線性方式敘事的觀點,認為以語言為基礎的理解音樂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并倡導一種更全面和情境化的方法。彼得·基維(Peter Kivy) 在他的書《聲音與外表:對音樂表現的反思》(Sound and Semblance:Reflections on Musical Representation)中,挑戰了音樂可以像語言或文學一樣講述明確的故事或敘述的觀念。他認為,音樂缺乏傳達特定敘事內容所必需的語義和句法結構。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安東尼·紐康(Anthony Newcomb)在他的著作中探討了音樂與敘事之間的關系。如在他的《費拉拉牧歌,1579-1597》一書中,探討了牧歌的敘事維度,研究了牧歌的音樂、歌詞和演奏實踐如何有助于敘事和情感表達的構建,他認為音樂可以讓聽眾參與到類似敘事的體驗中,喚起情感,描繪人物或事件,并傳達一種進步或發展的感覺。1990年納蒂埃(Jean-Jacques Nattiez)在《音樂與話語:走向音樂的符號學》(Music and Discourse: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中通過對音樂的符號學分析,為理解音樂話語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提供一個框架。他探索了如何將旋律、和聲、節奏和形式等音樂元素理解為傳達特定含義、情感或敘事的符號。音樂如何通過其結構和形式元素傳達意義和敘事。眾多學者的研究有力地支撐了音樂敘事在學理上的合法性,推動了音樂敘事研究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而言,它帶有明顯的敘事性或“講故事”的性質,是一種敘述性的或描述性的音樂類型。
盡管音樂沒有直接的文字或故事情節,但它可以通過音樂元素、情感表達和演奏技巧來傳達故事性和情感上的敘事。音符、旋律、節奏、和弦和音色的組合這些音樂元素可以被視為故事中的角色、情節和氛圍的表達方式。音樂家可以運用這些元素來傳達特定的情感、創造特定的場景,并引導聽眾沉浸在音樂的敘事中。此外,音樂的演奏和表演也可以通過演奏者的技巧和表達來傳達敘事性。音樂家可以利用演奏的動態變化、音樂的延音和斷奏、速度的變化以及細微的音樂表達來塑造音樂的情感和故事性。他們可以通過個人的解讀和表演方式,向聽眾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故事。在音樂會中,音樂家也可以通過曲目的選擇、曲序的安排和音樂的演奏方式來構建整體的敘事結構。例如,在古典音樂中,交響樂曲通常由幾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都有不同的情感和發展。通過這種樂章的組合和順序,音樂作品可以展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線索或情感發展過程。可見,音樂的敘事性闡釋可以通過音樂元素、情感表達和演奏技巧,以及作品的編排和演奏方式來實現。
二、鋼琴作品《中國之夢》中的敘事闡釋
用鋼琴表現中國風格是作曲家們在不斷嘗試探索的課題,《中國之夢》該作品表達了中國鋼琴音樂傳統美學原則與神韻,更是在音樂敘事上的成功典范。此曲通過借鑒唐大曲的音樂結構,從六個歷史維度,為大家展開了一幅中國歷史長卷,創造出高遠清新的古代風韻和寬廣恢宏的時代氣魄。
(一)標題中的敘事
音樂美學中標題性器樂作品按其音樂表現特征一般可分為“抒情、造型、敘事”三大類。本曲雖具有抒情性,在創作與演奏中都需要融入情感,達到情景交融之境,但筆者認為此曲的大標題“中國之夢”和六個小標題“【懷古】、【頌古】、【追求】、【災難】、【復興】和【憧憬】”,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標意性”傳統,將聽眾引入中國不同時期的歷史面貌,感受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的發展歷史,創建了音樂與歷史敘事的紐帶,以清晰的敘事結構及情感邏輯貫穿全曲,借助這些說明性和描繪性的標題使演奏者和聽眾對相應的樂曲產生了較為強烈的情境聯想和情感共鳴[2]。
不僅是作曲家對中國音樂文化傳統的主動繼承,也是當代中國文藝政策的要求。本曲的標題《中國之夢》有兩層內在含義。一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是《中國之夢》作者是放眼中國鋼琴的發展歷程,懷揣著中國鋼琴走向世界的夢想。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古鋼琴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公元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到北京朝見明朝皇帝神宗朱翊鈞,在他貢獻的禮物中就有古鋼琴,《續文獻通考》120卷第5頁有這樣的記載:“大西洋利瑪竇獻其國樂器……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或鏈鐵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應之?!?這“七十二弦琵琶”實為歐洲的擊弦古鋼琴。到清朝康熙年間,康熙曾正式向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學習西方樂理和古鋼琴,因其在音樂上有天賦,悟性高,還能舉一反三地做琴曲的改編,1703年,康熙已經可以在古鋼琴上彈奏中國古琴曲《普安咒》了。這段用古鋼琴演奏古琴音樂的歷史,使鋼琴被賦予了傳遞中國文化的重任[3]。
(二)敘事結構及內容闡釋
《中國之夢》以中國文化為出發點,以鋼琴作為載體,將中國悠久的歷史進程、民族元素與古代哲學思想都融入樂曲創作中,并多次以編鐘的鳴響和弦為主線,貫穿全曲,預示著中國之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描繪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發展面貌,展現了中華文明上下求索五千年的歷史軌跡[4]。具體分析如下。
引子:神圣的編鐘【懷古】散板(1-25小節)largo(廣板)。古老的編鐘和弦神圣厚重,如流水般的三十二分音符華彩樂句模仿古琴音響效果,由慢到快,把思緒拉回五六千年前的遠古時代,在黃河長江流域,華夏民族由諸族錯居逐漸化合成為一族,主題由鋼琴模仿古琴奏出,這是中國鋼琴夢的開端,也是華夏民族夢的開始,中華文明開始起源[5]。
呈示部:遼遠、清新的【頌古】(26-41小節)largo。在十六分音符織體的襯托下,高聲部主旋律緩緩流出,表現出對古代自然美景、人文藝術、思想成就的歌頌?!咀非蟆浚?2-54小節)Moderato(中板):音樂利用旋律模進上行,速度逐漸加快,中國近代涌現出一批有識之士,提倡先進社會思想,以開放的思維開疆拓宇,喚醒社會意識,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展開部:緊迫的【災難】(55-88小節)Andante(行板)。編鐘和弦再次響起,不協和的音響仿佛拉起激越的警鐘,六十四分音符快速華彩段落,使音樂音域跌宕起伏,仿佛帶入災難時期中國烽火連天的場景。從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不斷遭受外地入侵,內憂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再現部:寬廣、壯麗的【復興】(89-113小節)largo。編鐘和聲再次響起,主題旋律從引子部分的單音發展為重復五音的和弦,樂曲用豐富的和聲,多聲部的層次,表現了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主題,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沒有被沉重的苦難壓垮,在不斷抗爭中一次次覺醒、奮起,無數革命人士為國披肝瀝膽,努力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譜寫了一曲中華復興的贊歌。
尾聲:寬廣、壯麗的【憧憬】(114-126小節) largo。在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推動下,主題變化再現,音樂仿佛擘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伴隨新時代新征程而鋪展,不斷拓展中國之夢、鋼琴之夢的廣度,從119小節起音樂逐漸減弱遠去,震音猶如飛翔的翅膀,泛音制造出夢幻鐘磬的效果,全曲在虛幻如夢的音響中結束[6]。
三、音樂敘事性闡釋在鋼琴演奏中的價值
在鋼琴表演實踐中,對作品進行音樂敘事性闡釋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激發情感共鳴,增加身份認同
音樂敘事通過其敘事性的結構和發展,為情感表達提供了框架和情感基礎。情感表達則通過演奏者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和表達,使音樂敘事更加生動和有感染力。在音樂敘事中理解音樂的發展、旋律的變化、和聲的轉變、節奏的起伏、調性的變化法,創造出一種情感上的起伏都與音樂情節上的關聯感,可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喚起表演者本身與聽眾的共鳴,增強對自身民族身份的認同感。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本作品的音樂形式、旋律、和聲等元素,使演奏者表達出不同歷史時期,特定的民族情感、國家情懷、個人情懷,以情感人,以韻傳神[7]。
(二)緊扣歷史脈搏,弘揚中國文化
音樂是一種具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觀。當鋼琴音樂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時,它可以成為一種表達和展示民族自豪感的媒介。本作品情感深厚,敘事性較強,非常有利于演奏者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本鋼琴作品的學習,演奏者可以體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直接觸動其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使之更加親近本民族文化[8]。
(三)講好中國故事,擴大音樂影響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當前,十三億多中國人在中國夢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勞動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夢想。講好中國故事,要講清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講清楚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通過學習和演奏本作品,也將更好地傳承和展示不同文化的故事和價值觀,使中國鋼琴音樂傳播到世界各地,真正意義上實現作者把中國鋼琴音樂傳向世界的“中國之夢”。
四、結束語
在用音樂敘事理論對《中國之夢》這首鋼琴作品進行解析后,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音樂創作手法雖借鑒了西方作曲技法,但創作思路緊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搏,用音樂表達了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及對未來的憧憬,將中國古老的文化思想、樂器聲韻融入其中,給聽眾和演奏者帶來獨特的音樂感受。當今中國,非常需要在對外傳播中找到具有國家形象,彰顯中國價值觀的好作品,好故事。這首具有敘事性的鋼琴作品《中國之夢》無疑體現了傳統中華文明的復興,闡釋了中國人民追尋真理的歷史,從宏觀到微觀,從標題到細節,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敘事格局,真正立體、全面、真實地講述了中國故事,音樂敘事性解讀在鋼琴演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弗雷德·伊夫萊特·莫斯,周靖波.古典器樂作品與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07(03):19-30.
[2]王昭君.張朝鋼琴獨奏作品《中國之夢》演奏與美學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20.
[3]喬小桐.張朝鋼琴曲《中國之夢》音樂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4]代百生.中國鋼琴作品的“目的式”教學運用[J].中國音樂,2018(06):155-161.
[5]張凱.鋼琴的“東方魂”——當代作曲家張朝訪談記[J].鋼琴藝術,2018(06):4-12.
[6]張宏偉.“熔古鑄今、中西合璧”——張朝《中國之夢》和聲研究[J].鋼琴藝術,2016(02):33-36.
[7]聶瑩.打造民族音樂譜寫華章,鑄就東方文明朝圣之路——訪中國著名作曲家張朝[J].音樂時空,2014(06):64-69.
[8]王旭青.音樂敘事理論——新視閾下一種音樂分析方法的探求[J].中國音樂學,2011(03):99-105.
基金項目:2022年南京藝術學院課程思政專項課題“流行音樂專業課程思政創新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2JYZD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楊婷婷(1980-),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從事音樂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