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幼小銜接的落實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旨在幫助幼兒實現幼兒園到小學的良好過渡,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情感素養和學習習慣,以此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因此,幼兒園應該與幼兒家庭構建教育合力,創建家園共育的模式,為幼小銜接的落實提供強大的支撐力。本文基于此,從形成統一教育觀念、滿足幼兒發展需求和提高家長共育重視三個層面對幼小銜接背景下構建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展開探究,旨在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家長與幼兒園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園共育;重要性;長效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2-0091-03
幼兒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兩個學段的教育內容、學習方法完全不同,對幼兒的心理建設、思想認知、生活習慣等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在幼兒園階段沒有做好銜接工作,會讓幼兒進入小學后出現極其不適應的狀況,學習跟不上進度、人際交往受阻,逐漸形成挫敗感,從而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筆者依據多年幼兒教育工作經驗,認為在幼小銜接的落實中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需要家長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多層次地對幼兒發展進行引導,從而幫助幼兒平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讓幼兒快速且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
對幼小銜接來講,家園共育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夠讓家長與幼兒園形成統一的教育觀念,達成育人共識,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從而將幼小銜接落到幼兒生活和學習的實處,以此促進幼兒發展。
(一)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
面對幼小銜接,在家園共育的舉措下,能夠改正家長以往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幼兒教育中,我們堅持素質教育,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力求實現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素養的發展。但是,很多幼兒的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觀念并沒有明確的認識,甚至覺得幼兒園教育就是“帶娃”,沒有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幼小銜接對幼兒發展的作用。例如,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我們會為幼兒布置一些家庭類的實踐作業,許多家長不認可幼兒作業需要家長的配合,便以應付的心態參加,導致幼兒完成的作品不甚理想,嚴重打擊幼兒的自信心,也會影響幼兒自身的思想認知,這非常不利于幼兒學習意識的養成。因此,通過構建家園共育的模式,能夠逐漸糾正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到幼小銜接中,雙方共同發力,從而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落實。
為此,在家園共育過程中,幼兒教師要主動發揮自我角色價值,通過線上溝通、家長線下活動等等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家長認識幼小銜接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而轉變錯誤的教育思想,從幼兒階段就緊抓孩子的發展,為幼兒未來的成長打好基礎。
(二)達成一致的教育目標
家園共育的有效落實能夠促進家長與幼兒園達成一致的教育目標。幼小銜接最重要的工作目標就是豐富幼兒對小學教育的認知,包括學習環境、知識內容、作息時間等等,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能夠從心理上接受小學學習的轉變,從而快速地進入到小學狀態中。針對這一目標,幼兒園會特別設立幼小銜接相關的課程,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幼兒為進入小學學習做準備,如規則類課程可以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課堂秩序意識、學習正確的坐姿、學習語言行為規范等等,從而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個人素質。但部分幼兒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同感不強,因此在生活中缺少對幼兒的正確指導,導致幼兒在園內所學與家中所學存在一定的差距,影響了幼兒的發展。因此,通過家園共育的過程,能夠從教育目標出發,引導家長與幼兒園達成育人共識,讓家長認可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以及具體的育人目標,同時將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用到家庭教育中,將之視為家庭教育觀念,以此充分發揮家長的角色價值,讓幼兒獲得來自家庭和幼兒園的雙向教育,真正地將幼小銜接落到實處。
為此,幼兒園教師可以將幼小銜接相關的課程與教育目標對應起來,構建幼小銜接課程體系,并在課程實施環節中將其同步家長,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認知,同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內,參與幼小銜接相關的課程活動,讓家長通過親身經歷感受幼小銜接的重要性,認可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從而促進家園共育的有效實施。
通過家園共育的過程助力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的必經之路,一方面能夠構建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讓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對等起來,提高家長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幼小銜接面對的是幼兒未來的發展,因此家園共育的過程也是為了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因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針對家園共育做出合理的規劃,提高幼兒“大孩子”的意識,培養樹立正確的品德觀、責任觀、學習觀和情感觀,從而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培養“大孩子”的品德觀
品德教育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類型,在幼兒進入到小學后也會持續不斷地接受品德教育。而在幼兒不同的學齡段,幼兒對品德認知是不同的,對應的培養目標也要發生變化,如小班幼兒的品德意識最弱,只需要培養幼兒正確的行為習慣,而到了大班幼兒,幼兒不僅需要在行為上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也要將正確的品德觀念、品德認知內化于心,形成踐行品德的思維,從而提高幼兒的品德素質。因此,在幼小銜接中,我們應該緊抓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析幼兒的心理常態,把握幼兒品德發展的方向,提升幼兒內心對品德意識的認同感,通過家園共育的過程培養幼兒“大孩子”的品德觀。
例如,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幼小銜接中的重要課程,目的在于引導幼兒產生合作的意識,同時學會如何合作、高效合作,提高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在小學學習中也常常需要幼兒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合作中非常考驗幼兒的品德觀念,幼兒需要持有謙虛的合作態度、需要懂得謙讓的禮儀禮貌,同時善于聆聽、善于交流、善于領導,以此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在培養幼兒合作品德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合作活動、合作游戲,如“積木搭建、盆栽種植”等,讓幼兒通過合作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家長在家庭中多與幼兒合作,如合讀一本書、合作完成家務勞動、合作游戲等等,通過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共同配合,提高幼兒在合作中的成就感,以此推動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培養“大孩子”的責任觀
責任教育是提高幼兒自身責任感的一種教育,而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段和成長過程,幼兒需要具有的責任感以及要負的責任也是不同的。如在幼兒時期,幼兒的責任感較弱,大多數都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隨著幼兒進入小學,在學校中,幼兒作為學校的一份子,需要具有學校責任感;在班級中,幼兒作為班級的一份子,需要具有班級責任感;甚至在學習小組中,幼兒作為小組成員需要具有小組責任感;而在家庭中,幼兒作為家庭一份子,也要有家庭責任感。因此,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通過家園共育要培養幼兒形成“大孩子”的責任觀,不僅意識到自身責任的重要性,同時也要通過實際行動履行自己的責任。
例如,在幼兒園中,教師可通過班級集體活動培養幼兒的班級責任感,如“班級文化共創”活動,要求幼兒動手動腦,根據班級文化主題繪制美術作品,并張貼在班級墻上。通過此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幼兒的班級意識,引導幼兒將班級看作一個整體,而自己作為班級的一份子應該為班級建設出一份力。而在家庭中,教師也可以指導幼兒的家長多向幼兒傳遞一些家庭責任的思想,鼓勵幼兒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家庭責任,如要求幼兒每天完成一項家務勞動;要求幼兒為家庭制作支出明細表;要求幼兒為過生日的家庭成員準備生日禮物等等,提高幼兒在家庭的責任意識,讓幼兒敢擔當、敢嘗試,從而提高幼兒的責任感,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落實。
(三)培養“大孩子”的學習觀
學習觀的培養在幼小銜接中可謂是非常關鍵的存在,幼兒由幼兒園升入小學,變化最大的便是學習,一方面是知識內容的變化,小學課程體系分為多門學科、多門領域,而且為幼兒提供了學習教材,學習更有規律性,學習的知識更加系統。另一方面是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的改變,幼兒階段多以游戲課程、活動課程為主,幼兒在室內或者戶外參與學習,而小學中,幼兒需要坐在教室里學習,而且學習的方式是聽講、記筆記、背誦、做題等等。這樣的變化容易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沖擊,因此,在家園共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和家長應該培養學生形成“大孩子”的學習觀,提高幼兒對小學學習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落實。
例如,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小學的一天”體驗活動,要求幼兒按時到達幼兒園,按時進入教室,并坐在座位上,教師則可以采用小學化的教學方式,為幼兒講解課程知識、布置課下作業等。同時,教師可以設立課間時間,引導幼兒體驗上課、下課、午休等不同的環節。在家庭中,教師可以指導家長監督幼兒完成課下作業,并將作業回傳給教師,教師對幼兒的作業進行評價。通過一天的體驗,讓幼兒感受到小學學習與幼兒園學習的不同,增長幼兒的見識,同時引導幼兒逐漸適應“學生”角色的轉變,以此提高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
(四)培養“大孩子”的情感觀
情感是幼兒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形成的一種思維因素,幼兒的情感認知能力從根本上影響著幼兒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在幼兒進入到小學后,幼兒會接觸很多老師和同學,而且老師與學生、同學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因此,在小學生活中,幼兒的情感認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幼兒需要具有強大的情感素養才能夠適應小學生活。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與家長聯手,做好幼兒的情感教育,引導幼兒能夠正確區分美丑、善惡,能夠正確面對生活中的親情、友情,從而培養幼兒形成“大孩子”的情感觀。
例如,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以“說說身邊的人”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尋找一位身邊的人,如家里的親人、幼兒園里的朋友等等,說一說他的形象、性格、愛好等,并分享一兩件生活里的小故事。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對生活的觀察意識,同時營造和諧溫暖的課堂氣氛,培養幼兒內心的情愫,引導幼兒正確審視他人、正確對待他人。而在家庭中,教師也可以指導家長與幼兒一起,分析家庭中的某個人物角色,回憶生活里的故事,從而對幼兒的情感認知進行指導。通過幼兒園和家庭的雙向配合,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情感觀念,以此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落實。
家園共育的有效落實,離不開教師對家長的指導,一方面提高幼兒對家園共育的重視,提高家長的角色責任意識。另一方面要將有效銜接的思想和落實方法傳遞給家長,從而促進教育合力的形成。為此,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站定自我角色
教師首先應該明確自我角色,在家園共育過程中,教師與家長之間是平等合作關系。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幼兒的家長,理解他們內心對幼小銜接存在的迷茫,同時理解家長在家園共育過程中的表現能力,并以幼兒的發展為中心,結合幼小銜接工作的推進對家長進行指導,逐步提高家園合作的效果。
(二)掌握溝通技巧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是促進家園合作有效落實的保障。因此,教師要掌握合理的溝通技巧。首先,從溝通態度上,教師要真誠、有耐心,要重視家長的反饋,以求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從溝通內容上,教師要善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尤其在傳遞幼小銜接思想和方法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圖片或者視頻作為學習素材,以此提高家長的配合程度。最后,在溝通方法上,教師要學會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當出現一些溝通問題或者家長執行問題的時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為家長著想,幫助家長解決問題。
(三)建立溝通渠道
建立溝通的渠道對家園共育的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既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也要讓家長知道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雙方目標一致、互相反饋,才能夠促進彼此的合作。為此,教師可以選擇線上群聊和線下活動兩種溝通渠道,在線上主要為幼兒家長分享一些家園共育、幼小銜接、家庭教育等的知識,同時為家長答疑解惑;在線下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參與到幼兒學習中,體驗幼兒園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完成共創任務,從而提高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認同感,以此提高家園之間的黏性,為幼小銜接工作的落實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背景下家園共育的落實具有非常突出的實踐意義,能夠構建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教育合力,全方位地打造幼兒培養體系。教師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對家長進行有效指導,將幼小銜接的理念和方法傳遞給家長,減輕幼兒進入小學學習的壓力,從而提升幼兒的自適應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朱程程,陳奕文.家園共塑兒童立場推進幼小科學銜接[J].好家長,2023,(33):56-57.
[2]劉鳳翔.家園攜手,共促幼兒品德發展[J].教育家,2023,(38):61.
[3]白佼麗.“家園共育”助力幼小“無縫銜接”[J].讀寫算,2023,(25):95-97.
[4]鄭子華.試論如何利用家園校合作共育促進幼小銜接[J].當代家庭教育,2023,(17):32-34.
[5]劉娜娜.幼小銜接背景下關于構建家園共育模式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3,(1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