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為例,闡述地標文化資源在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的運用、延伸、傳承與創新說明地標文化資源的價值,為教師踐行核心素養培養,整合提煉,編寫可供教師和學生教學使用的地標文化美術資源,為提升美術教學質量,教法學法和美術教育改革,形成美術核心素養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地標文化;資源養成;美術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2-0190-03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核心素養的養成,就提出要在教學中結合身邊有地域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習內容。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和社會生活文化中的音樂、舞蹈、戲劇、影視中的藝術活動一樣,集中體現和培養學生對人物,環境,自然和美術作品的“審美感知”,對內心情感表達的“藝術表現”,對個人經驗智慧的“創意實踐”,對國家和民族優秀傳統的“文化理解”。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千百年來廣大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形成的最本能的“審美觀”,最純真的“表現形式”,最直接的“創新運用”,最樸素的“人文思想”,又體現了中華民族真善美最核心的價值觀,蘊含國家培養情操,鑄造根基,文明精神,啟發思維,增強審美等最基本的育人準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呈現在小學生美術課堂上的也只是只鱗片甲,每周一兩節的美術課只能讓學生簡單粗略接觸個別地方的民俗文化,難有深刻的印象和情感的共鳴,更別說知識技能的獲得了。但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構成要素的地標文化,因其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極具親和力和趣味性。地標文化是指特定地域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內容,包括當地的人文智慧、風俗民情、景觀建筑、文化藝術、自然產物等。把地標特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運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具有藝術性,人文性,可拓展性,可創造性。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接觸領悟地標文化之美,追根溯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能更好地在深度和廣度中養成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對審美的感知,從來都不是客觀被動的,它是主觀能動的,它是人基于對自然中的花草魚蟲,山川景觀的觀察,以及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發現感悟,而獲得的認識客觀世界美的特征,和對人內心世界的觸動和美丑評判的能力。而這個審美感知評判能力是需要學校教育來培養的,在一日千里的科技浪潮里,網絡媒體占據我們生活的所有領域。小學生的生活,娛樂,學習都更需要學校教育來引導和培養。單一固化的學校育人方式和教學內容消磨的是廣大青少年可貴的求知欲和創新性。所以提升美術教學質量和美術教育改革要有新的思路。地標文化資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長環境出發,從身邊的家鄉文化擷取,以可親可愛、奇趣多變的形式形象出現在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中,日日相伴,難解難分。教師只要擅于把地標文化資源與國家美術課程資源相融合并拓展和延伸。引導學生發現,感知審美體驗。學生喜聞樂見,認識快,感悟深,情感表達能獲得極大滿足。如人教版的《彩墨家園》,人美版的《家鄉的老房子》《家鄉的藝術》,湘教版的《家鄉美》《家鄉的古建筑》,浙美版的《家鄉的橋》《家園綠夢》。嶺南版的《尋找身邊的民間美術》《家鄉的節日》,這些課程立足家鄉民俗文化,教學內容既忠于教學目標又不拘泥于課本資源,讓教師把鄉情鄉景地標文化資源通過整合提煉,對美術課堂的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讓學生去發現尋找身邊的地標文化之美,讓深厚的地方人文精神潤物無聲般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視而不見到主動發現。對審美對象的藝術韻味,形式形象,表現風格等理解和認知。所以地標文化資源既可以拓展豐富校本教材,又可以養成美術核心素養要求的“審美感知”,把美育教學特色化延伸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藝術表現既是對客觀世界觀察后的摹寫,也是內心體悟后的表達,是審美感知后情感訴求的藝術升華。而客觀世界是光怪陸離的,小學生因年齡特征閱歷短淺,所以需要教師去芙存箐,創設優秀的摹寫和表現情境,地標文化就能夠用優秀的豐富多彩多層次的鄉土資源營造這種情境。
(一)在“造型?表現”領域的運用
美術教材的許多課程如《畫家鄉》《漂亮的建筑》《家鄉的橋》《雄偉的塔》等的學習中,這些具有地理標志的亭臺樓閣、廟宇橋梁等從形貌特征到承載的歷史、蘊含的民族文化,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客觀教學資源輔助國家教材,學生在親身游歷,親近觸摸后有了情感的共鳴,內心有了創作表現的欲望。教師再引導學生運用點、線、面來造型,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來造型表現,效果自是精彩富有感染力。
(二)在“設計?應用”領域的運用
設計應用領域要合適的物質材料進行設計制作。家鄉的瓜果物產就是創作的最好材料。地標文化生態資源優美,可以用豐富的物產實現設計制作的樂趣。比如我的家鄉云霄,就有很多特色地標產品,云霄枇杷、湖丘荔枝、西林龍眼、下河楊桃、常山蜜柚、竹塔泥蚶,東廈縊蟶……在享受完美食以后,那些果皮,籽粒,貝殼等也可以變廢為寶,在巧手巧思的創造下變成美妙的美術作品。如在《有趣的拼貼》《穿串鏈》《奇妙的拓印》等課程中,引導學生收集枇杷,龍眼,荔枝等果實的籽粒,枝梗葉片還有貝類的殼等,在課堂上就可以從色彩,造型,材質等方面進行搭配排列粘貼、串鏈拓印等設計制作。在《果蔬造型》一課的教學中,還可以利用蜜柚,柑橘,茄子,蘿卜進行塑造雕刻,拼接組合等,產生出“藝術柚子”“藝術蘿卜”,學生們興致盎然,創作出了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佳作。
(三)在“欣賞?評述”領域的運用
國家教材里的欣賞評述課擷取的名家名畫自然是經典超群,出神入化的,但于小學生而言卻有廟堂之遠。地標文化資源有文物史跡、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以及詩詞和文學創作及書畫藝術等,內涵和底蘊豐厚而燦爛,精神和魅力熠熠生輝。如我們漳水長流的云霄,自古以來擅長書畫者代不乏人,名家輩出。遠的不說,單當代書畫名家方侯丹的國畫《麻姑獻壽》、戴國樑的油畫《繡球花》、吳平的版畫《飛天》、更有漆畫美學博士湯志義的《漁舟飄至》、新閩派青年畫家吳華林的《云涌家山》、得宋畫精髓的花鳥畫家方政和的《棲鴨圖卷》……就從國畫、油畫、版畫、漆畫、水墨山水畫、工筆花鳥畫等美術形式、種類、風格、情感表達、人文內涵,藝術價值等方面給予學生眼界的開闊,審美欣賞的熏陶,評述交流的話題。因這些畫家是我們本地人,畫作經常在美術館舉辦展覽,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欣賞美術作品,與名師畫家真誠地交談,讓學生更有親切感地領略書畫藝術的意蘊和美好,提高鑒賞和品評美術作品的能力。
(四)在“綜合?探索”領域的運用
地標文化資源在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能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自己家鄉的地理環境、地域資源,地標特色節日等多維度綜合性的鏈接學習,主動探索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這樣的課如《過春節》《節日的裝飾》《家鄉的節日》等。云霄的民俗風情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云霄還舉辦“開漳圣王文化”“魏媽文化節”等節慶活動,成為閩臺交流的文明載體,最受孩子們喜歡的還有“楊桃節”“枇杷節”等。學生在所見、親嘗,體驗中了解了地方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產生了愛鄉愛國情懷,在交流研討中創造,解決了美術想象創作難的問題,在創作中得心應手,作品極具靈性和想象力。
創意實踐整合和聯系學校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以實際生活原型為基礎,通過美術教育教學獲得審美認知和心靈體悟后,有目的的創作出來的有個性、創新性的美術學習成果。地標文化資源為美術創意實踐的實施提供了學科聯系,物質基礎和創作氛圍。地標文化的人文內涵是語文課上培養的傳統底蘊,是思品課上的精神內涵,是音樂課上的鄉音律唱。云霄地標文化資源中的自然物產如:果實樹木、籽粒貝殼。景觀建筑如:險峻秀麗的烏山天池水利風景區,鷺鳥翩飛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漳江口“紅樹林”,歷經自然災害及戰爭洗禮的圓形土樓“樹滋樓”, 抬梁穿斗精雕細刻的開漳祖廟威惠廟……都是創作的材料來源和生活原型,為學生的創意實踐提供創作氛圍,作品成果也更接地氣。地標文化中還有許多非遺物質文化,如我們漳州地區的木板年畫,棉花畫,木偶戲、剪紙等無不是運用獨特的技術和藝術語言表達了當地勞動人民豐富的創意想象和生動的藝術表現力。這些高超的技藝,樸素執著的工匠精神,成為學生崇真、尚美的榜樣,亦是學生創意實踐路上的領路人。
美術的文化理解是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的包容和尊重,地標文化中的藝術資源為學生營造了有別于其他傳統文化的文化情境,她的魅力在山在水,在特色的美食,在代表性的建筑,更在歷史文化、風俗民情、人文智慧。家鄉精神的認知和共情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和升華為中國精神最有效的媒介。云霄有功績顯赫的開漳圣王陳元光,受讀書人敬仰和百姓愛戴的太史公林偕春,高風亮節聲明大義的女英杰魏媽,“巾幗英雄”民主主義革命家秋瑾,他們的精神和功績值得后人千秋紀念,萬代頌揚。如上《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最尊敬的人》《浩氣長存》《烽火歲月》等,可以帶領學生們游覽湖碧林翠,雅靜清幽的將軍山文化主題公園,香火鼎盛的云山書院,迤邐蜿蜒的烏山紅色革命根據地,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秋瑾故居,山花爛漫的魏媽文化園。讓鄉賢名士、英雄先輩的事跡和永不過時的精神,感動激勵孩子們,當學生在了解和熱愛之后,觸景生情創作出一幅幅飽含深情的畫作,意態生動,惟妙惟肖。這正是對“文化理解”最好的闡釋。
地標文化教材和國家美術教材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因地制宜地運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成為核心素養育人目標和教學目的最有力最豐富的補充和拓展。我們身處教學一線的美術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圍繞藝術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為責任,以有閩南地域特色的地標鄉土文化為載體,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各個方面,有序列,有目的地的挖掘分類,分析考證,整合提煉、研究撰寫可供學生學習的美術資源。按低中高年級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情現狀、情緒反饋來制定教學內容,減輕教學的難度。提供給廣大美術教師,特別是閩南地區的基層美術教師一些教學參考,交流研討,擇優以用,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共鳴,進行課題研究,作業設計,推進知識傳承的深度和廣度。共同探索有地域性教學特色的教學模式。通過社團活動進行多彩的地標文化美術書畫活動,如“愛中華,愛家鄉”“福來福見”“我與地標有個約會”等美術書畫比賽和展覽活動,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習傳統美術形式法則和實踐民間美術技能技巧的同時涵養民族情感,實現文化滲透。賦予美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新的生機和活力。讓地標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為提升美術教學質量和美術教育改革,踐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新思路。
總之,地標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構成要素,為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客觀物質材料和人文精神載體。將其運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不但可以創設條件和情境,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引領學生學習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技能技巧,提升審美素養,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創新精神。更多更深入地接觸領悟地標文化之美,追根溯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地標文化資源取之不竭,俯拾皆是,讓孩子們感受一樹一樹的花開,去聆聽燕子在梁間呢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個性,感悟生活,表現創造“靜態美學”和“動態美學”,學會欣賞多彩的地標民間傳統美術,也能感受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之美,在游戲化,生活化,連續化,進階化的教學過程中形成求真務實的品格,塑造核心素養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由“小家”到 “大國”,去深植那一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讓傳統文化展現出新鮮明媚,連古通今的意識形態和精神魅力,這才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
[1]曹錚.保護傳承利用,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N].河北日報,2021-11-29(08).
[2]王洋.利用地方美術文化資源培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以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美術資源開發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05).
[3]曾繁仁.關于美育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 (01).
[4]肖巧琪.探究地方文化資源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開發應用[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