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察能力是小學生認知世界以及認知事物的基礎能力,學生們只有擁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才可以對世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可以自己對身邊事物進行觀察,進而了解。在此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情感體驗。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自身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為今后深入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明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性,積極在閱讀課堂上培養其閱讀興趣和習慣,要在好的閱讀學習氛圍中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推動小學生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2-0208-03
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培養學生個人的觀察能力,既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又能開發其智力,這對小學生成長具有很大幫助。小學語文學科新課標表示要在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對學生思維邏輯的提升也要更加重視。所以,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個人觀察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養成善于觀察、喜歡觀察的好習慣,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助力其推開想象空間的那扇大門。
語文教師務必要認識到觀察能力對小學生的重要性,要通過積極引導教學,不斷培養其觀察能力,促進學生觀察水平的提高。也要引導小學生們了解觀察能力對自己的重要性以及觀察能力帶給自己的作用,以此激起小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從而在培養觀察能力期間激發學生對閱讀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自覺進行閱讀,最終愛上閱讀。以教學《桂林山水》這一課為例,文中作者通過巧妙生動的語言對漓江的山水景色帶來的震撼進行了描繪,對整篇文章進行通讀后學生們猶如身臨其境。教師在教學期間可先要求小學生們低聲進行默讀,仔細去感受字里行間透漏出的對蕩舟漓江的憧憬,歸納桂林山之奇、秀、險的特點,于腦海里形成漓江江水之靜、清、綠的認知結構。接著,教師再引導小學生們積極進行討論,對文中作者在寫作文章內容時的感情進行分析,產生相關共鳴。學生在觀察文章內容期間通過交流討論表達出自己的所想,知曉對一個壯麗場景的精彩描述來自文中作者的用心觀察的道理。以小見大,學生們也將明白只有細心觀察,才可以寫出優美的好文章。通過長期觀察,個人的表達能力會隨之增強,并且還會產生觀察的興趣,這也從無形當中有效培養了小學生自身觀察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天性愛玩,對身邊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對一些吸引自己注意力的新鮮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以及發展規律導致難以集中精力對某樣事物進行觀察。因此,語文教師應在授課環節中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牢抓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采取手段集中其注意力。另外,小學生在進行觀察時,往往是沒有目的和章法的,語文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觀察期間將觀察方法教給學生們,或是在教學期間積極引導小學生們帶有目的性的開始觀察。
(一)在閱讀教學期間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正確引導小學生樹立明確觀察在閱讀學習中的重要性,帶動學生的觀察興趣,強化學生的自主觀察性。以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觀潮》一課為例來說,這一課的教學就能很好激起小學生個人的觀察興趣。課文內容所描寫的錢塘江大潮這一壯觀景象是精彩至極,自然而然讓人感受到身臨其境。結合本課文內容教學期間,當學生們進行課文熟讀后對于課文中的壯觀景象會有初步的感知,教師可以就此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課文中作者為什么要如此精彩的去描寫錢塘江大潮?作者的描寫為什么可以做到精彩震撼感染力極強?通過分析討論,學生能夠真正走進文章,用心觀察領悟后更加容易對事物的各種變化和特點進行掌握,提升寫作能力。實際上,用眼睛去看,用腦想,用耳朵傾聽,用心進行體會,人們會察覺,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處處都有,你如若可以將這部分精彩用心進行記錄,你還會發現個人的觀察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還增強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漸漸對觀察產生學習的興趣,接著教師再安排一部分觀察任務,要求學生們寫觀察日記,將寫得好的日記進行分享并予以加分。小學生們都很喜歡被教師肯定,被給予獎勵的,在無形中培養和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觀察能力和觀察興趣。
(二)對正確的觀察順序進行指導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授課期間,想要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保證學生能夠掌握較為正確的觀察順序,使學生有一個更清楚的表達,更順暢的邏輯。小學語文教材中能夠進行觀察教學的內容有很多,這部分課文實際上就是作者在日常生活里仔細進行觀察后的結果。而觀察順序中涵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方位順序、事物由靜到動的順序、由景到人或者由人到景的順序等,這些觀察順序均體現在語文教材中。以《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為例,作者對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進行了細致的描述,讓大家對雙龍洞的空間特點與美妙景色有一個深入了解。而借課文內容,我們也知道,作者通過描寫家鄉石榴的生長和成熟過程,表達了他對家鄉的驕傲和祖國山川美好景色的熱愛。學生在閱讀此課內容期間,教師可對正確的觀察順序展開指導及講解,使學生們了解作者在創作期間是結合空間順序對洞內石柱進行觀察的,同時要求學生們對課文中的按順序觀察進行描寫的作用進行分析。在課后學習期間,再讓學生們結合教師講的方法觀察學校景象或自己在路上看到的景象,同時仿照文中作者的寫作手法一邊進行觀察一邊進行表達,在此過程中實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教學目的。
(三)加強把握文章細節
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要引導學生們從被動地理解閱讀文章到主動對文章進行探索。語文教師應先讓學生們了解細節決定成敗這一學習觀念,使學生們明確觀察力能力培養過程的重要性和觀察能力為自己帶來的作用,以此激發其主動探究文章和仔細對文章進行分析的積極性。教師更要把細節決定成敗這一思想觀念落實在語文閱讀課堂授課環節中,小學生在實際語文閱讀期間就可以抓住關鍵內容和重點內容。另外,語文教師個人也要加強掌握文章內容的細節,同時將挖掘文章內容以及分析課文內容細節的方法教授給學生們,使學生可以在閱讀文章期間漸漸培養細節觀念,促進觀察能力的有效培養。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慈母情深》《父愛之舟》這兩篇課文閱讀教學期間,語文教師應重點掌握這兩篇課文內容中的細節。因為這兩課內容涉及的情感表述比較多,有部分情感表述十分直接,還有部分情感表達涵蓋在多個文字的細節處,較為含蓄,可內涵卻是十分深遠的。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先將全篇重點掌握住,同時引導學生們融入閱讀學習中,并引導學生們對文章內容的重點加強關注。比如說,當學生在讀《慈母情深》課文內容期間,母親坐在縫紉機前,“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此番描寫出的細節以及后續描寫的“母親是那么瘦小”是相照應的,既可以表達出母親來了這一觀點,還可以體現出文中作者十分心疼母親。而這一細節雖然沒直接進行情感表達,可所含的內涵卻是十分深刻的,可小學生們往往自己在閱讀文章期間很難深入理解其中內涵,大多數甚至未能側重去關注其中的細節。所以,語文教師應在閱讀課堂中發揮引導作用,不斷引導小學生們對文章內容細節進行關注和挖掘,同時還要其內涵和思想情感深入進行分析。采取此方式教學,小學生們可以在多次文章閱讀學習過程中把握文章細節,進而可以大致形成與文章細節相關的概念,在個人閱讀相關文章期間可以根據語文教師講解的辦法捕捉課文細節內容。另外,小學生也可以在細致閱讀活動中增強細節決定成敗的這一思想觀念,進而從中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
(四)立足于學生的好奇心創建問題引導教學體系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主要是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小學生精力上十分旺盛,可卻很難長時間關注一件事物,即便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事物也會受到新事物出現的影響分散注意力。所以,在興趣驅使下,語文教師就應結合小學生們的好奇心通過創建問題來引導教學體系,利用課文中需要回答的問題,培養小學生們的觀察能力。語文教師要根據文章的閱讀要求,制定一部分和文章理解有關的問題,要求小學生們帶著問題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和理解。在閱讀文章整個過程中,學生既要掌握文章內容,還要從整體角度去理解文章表示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結構,同時還要觀察可以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在此過程中就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在制定相關的問題期間,語文教師要將問題進行細致化的設計,綜合對文章理解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教學目標,設計出更合理更有針對性的問題。
(五)通過日常語文閱讀學習,掌握觀察方式
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學生們的社會經驗非常淺,并且學生也沒有具備觀察理念,因此需要語文教師以教學引導的方式幫學生們合理掌握觀察方式。而在日常語文閱讀課堂授課期間,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就是細致分解觀察,詳細來說就是結合所觀察的對象把其分為具體的幾個部分,內容以相應的方式進行區分,像是其形狀和大小以及顏色或一部分事情的順序進行劃分,把整體的事件湖水分為多個不同部分。如:當語文教師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材內容期間,教師可引導小學生們觀察和分析該內容,結合本次事件的起因和發展以及結尾等順序細致的進行觀察,使學生們可以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寫作意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進而培養學生們細致觀察的能力。
(六)閱讀詩文,實現觀察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有很多,中國的古詩詞通常用字十分精簡且具有深遠的意境。作者采取簡練的文筆將自己所見所聞的一些壯麗河山景色進行描繪,并以此寄托個人的情思。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教學期間可利用古詩詞賞析來對小學生個人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在此過程中提升小學生自身想象力以及聯想力,使學生加深自己和作者之間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同時感受古詩詞當中所沉淀出的文字魅力。例如,在學習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語文教師可先引導小學生們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里是否見到過瀑布,想想自己看見的瀑布是怎樣的。部分勤于觀察的小學生能快速地回答出教師的提問:“我看到過黃果樹瀑布,那龐大的水流仿佛一條條的銀龍俯沖向下,飛快落下又沿著水流奔向遠方。”也有學生說道:“我見過的黃果樹瀑布可以飛濺起水珠在通過太陽的照射最后形成一道美麗的彩虹。”小學生們向大家紛紛描述著自己觀察到的瀑布的形象,隨后,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們學習本節課李白創作的這首廬山瀑布。了解廬山瀑布這一壯麗的景觀,同時感受廬山瀑布的景象。當學生在學習期間教師可要求學生們對李白的用詞仔細進行觀察,也就是觀察“生紫煙”“掛前川”“直下”這部分描寫瀑布的關鍵詞語。其中多個“掛”字是化動為靜,形象地寫出了傾瀉的瀑布,站遠觀察猶如掛在斷崖上,這充分顯示出李白對自然的贊美。再如“生”字即將香爐峰寫“活”了,同時也向大家呈現出山間云霧的景象。李白通過這幾個字生動地描寫出了廬山瀑布具有的特征,運用的語言夸張中顯現出自然,用文字從細節把握廬山瀑布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空間。在此教學中也使得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觀察能力是小學生認知世界以及認知事物的基礎能力,學生們只有擁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才可以對世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可以自己對身邊事物進行觀察,進而了解。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閱讀課堂教學期間實現對小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培養,就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將小學生具有很強好奇心這一特點與觀察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在日常閱讀課堂授課期間要正確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加強把握文章細節,掌握觀察方式,閱讀詩文等教學策略來實現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使小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得到提升,推動小學生成長。
[1]張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苑教育,2022(31).
[2]沈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01).
[3]卓志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39).
[4]沈留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山東青年,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