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要素,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組織各類游戲活動。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科學有效的師幼互動非常重要,教師通過有效互動發現幼兒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并作出相應的回應和處理。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傾聽,放手讓幼兒自由表達,然后基于接收信息、反映問題、復述內容的傾聽技巧,聆聽幼兒講述、觀察幼兒表情,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與體驗。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有:創設輕松氛圍,引導參與游戲;建立平等基礎,推進深層關系;提供自由空間,師幼準備材料;提供開放材料,實施開放提問;回應幼兒問題,加強有效提問;根據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反饋。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師幼互動;幼兒園;有效傾聽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2-0066-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重視發揮游戲的重要作用,通過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組織與實施豐富有趣的游戲,為幼兒創設各類游戲環境,引導幼兒直接感知事物,進行動手操作。通過參與自主游戲與合作游戲等,獲得知識和經驗,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師幼互動非常重要,教師應當根據游戲活動的主題、內容和要求,通過語言、神態、動作等方式與幼兒互動。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傾聽是基礎,教師需要有效傾聽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本文旨在探究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
(一)增強幼兒身體素質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通過布置場地環境、提供設備、玩具等形式,設計符合幼兒學情的語言、動作、角色等,科學地組織和實施室內和戶外游戲,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其中,能夠促進幼兒生長發育和大運動發展,提高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身心健康成長。
(二)提高幼兒認知能力
設計的游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分為體育游戲、角色游戲、動手操作游戲等,在游戲活動中,幼兒需要進行交流、表達和動手操作等,這可以提高幼兒語言能力,培養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能更好地認識人和事物,有效提高認知水平。
(三)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
教師通過組織各類游戲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更好地提高幼兒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在游戲活動中,往往要團結合作,才能更好完成任務,能幫助幼兒克服“利己不利他”和“以自我為中心”等弱點,學會理解他人、團結協作,形成集體意識。在很多角色游戲中,幼兒需要扮演警察、收銀員、工人等社會角色,可以讓幼兒認識各類職業角色,增強職業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參與游戲需要遵循一定的玩法和規則,也能促進幼兒學會自我約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自制力。
(四)提升幼兒積極情感體驗
在游戲活動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與挫折,當幼兒自主或合作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后,能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體育游戲等活動,也能促進幼兒宣泄情緒,化解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因此,課程游戲化可以培養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針對“師幼互動”提出了多個方面的要求。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要把握師幼互動的以下要點:
(一)平等對待幼兒
教師應當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親切和藹地與幼兒互動,要有支持性態度,平等對待每一名幼兒,讓幼兒放心大膽地表達真實情緒。
(二)支持幼兒自主選擇
不同幼兒的認知基礎和興趣愛好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要讓幼兒自主選擇不同游戲材料、同伴,確定不同的玩法,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
(三)真實記錄和客觀分析
在各類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客觀記錄,通過持續觀察幼兒,客觀分析幼兒的發展情況,提供不同方面的支持和指導。
(四)引導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表征
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表達習慣各有不同,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講述、繪畫等方式進行表達,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傾聽和真實記錄。
(五)善于發現偶發的教育契機
教師要讓幼兒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不僅是出于安全考慮,更是為了捕捉幼兒感興趣或有意義的問題與情境,通過及時溝通與有效支持,發現偶發教育契機。
(六)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教師要尊重和回應幼兒的不同想法與問題,要通過開放性提問、推測和探討等方式,支持每個幼兒的學習。同時要根據幼兒個體差異,發現幼兒的長處或優勢,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學習與發展。
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各類問題。比如,幼兒描述了很多,要進行原話記錄還是挑重點記錄?在傾聽的過程中,應當和幼兒保持怎樣的傾聽關系?游戲活動中如果多人表達,是全部記錄還是挑選記錄?基于個體差異,不愿意表達的孩子應該怎么樣傾聽?是否應該及時干預?運用什么方式干預?怎樣從表面觀察幼兒游戲行為升級到深度體察內在情緒、思維、心理和?基于這些疑問,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創設自由寬松氛圍,引導幼兒參與游戲
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先從增強和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著手,創設出讓幼兒敢想、敢說、敢問的環境氛圍,并積極回應幼兒。這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科學地組織與實施各類趣味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參與趣味游戲。
例如,在“插魚鱗”的游戲中,游戲活動目標是鍛煉幼兒手部靈活性,讓幼兒學會插的方法。教師要準備各類材料,如彩色卡紙做成的帶插口的小魚、彩紙做成的魚鱗片以及膠水等。游戲開始前,教師要先說明規則:可以先隨意插魚鱗,再按照顏色或大小等規律插鱗片,之后讓幼兒完全自主參與這項游戲。另外,可開展翻花繩游戲,可以多人或一人玩,只要一根線繩,便可以翻出各種生動有趣的花樣圖案,這項游戲能培養幼兒審美意識、觀察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準備各類翻花繩的材料,如多種顏色的毛線,以及相應的圖解步驟、動畫視頻等,讓幼兒通過觀看圖畫和視頻熟悉游戲的玩法,然后試著用毛線自己動手玩,再與同伴一起玩,可以翻出橋梁、老鷹、漁網等各種造型。最后,教師應讓幼兒自由表達,將成果展現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注重及時表揚和鼓勵幼兒。
(二)建立平等互動基礎,推進深層師幼關系
根據“師幼互動”理念,教師要秉持平等觀念,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平等觀察和對待所有的幼兒,從幼兒的不同表現中發現幼兒的實際需要,分析幼兒的興趣取向,有針對性地與幼兒共同探究未知的世界。認真傾聽是真誠交流的基礎,教師要用平等、真誠的態度傾聽幼兒,與幼兒對話,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同時,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幼兒,讓幼兒可以用心感知教師對自己的真誠關愛,在師幼之間構建深層緊密的關系。
例如,小李是一名性格比較孤僻的孩子,游戲時常常沒有玩伴,經常游走在各個游戲區,有時會停下來對其他幼兒的游戲進行評述,但是表達不清。根據這個情況,教師應特別關注小李,加強與他的交流,讓他分享自己的游戲經歷,分享自己喜歡看的故事和動畫。通過交流,教師發現他非常喜歡《熊出沒》這部動畫片,于是在課后準備了相關的模型、卡片和繪本等材料,將其投放到游戲區中。第二天,引導小李觀察游戲區并參與游戲,孩子非常開心,開始試著和同伴扮演動畫中的角色。通過這種方法,教師能明確幼兒的實際需要,與幼兒構建深層親和關系。
(三)提供自由空間,師幼共同準備材料
幼兒的認識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因此經常會問“為什么?”對此,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傾聽這些內容,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為幼兒提供足夠的空間,還可以與幼兒一起準備游戲活動的材料、挑選游戲活動場地,之后放手讓幼兒自由游戲。教師可參考學習“安吉游戲”模式,進一步推動科學游戲活動的開展。
例如,在日常游戲活動中,教師發現不少幼兒對自然環境、自然現象非常感興趣,經常會提出相關問題。如在體育游戲活動中,有的幼兒容易站穩,有的幼兒卻容易滑倒,一名幼兒提出問題:“為什么他能很快站住,我卻容易打滑呢?”教師可以解釋:這與摩擦力有關,有的幼兒穿的鞋子摩擦力較大,能夠站得更穩,有的幼兒穿的鞋子摩擦力小,容易打滑。解釋過后,教師還可以做拓展科學實驗進行演示,準備毛巾、砂紙、木板、木塊、皮球等材料,挑選平整的桌面作為游戲場地,示范科學游戲實驗,播放相關視頻,然后讓幼兒自主參與其中,小組合作探究。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點評,做好科學總結。
(四)提供開放性材料,實施開放性的提問
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除了開展一些傳統游戲,教師還要組織與實施開放性的游戲活動。開放性游戲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讓幼兒更全面地發展。教師可以提供開放游戲材料,便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動手操作,進而通過自由組合參與各類游戲活動。教師需要根據幼兒參與開放性游戲的情況,提出開放性問題,這樣可以啟發和引導幼兒更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更好地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發展。
教師提供的開放性材料可以包括這些類別:
1.床上用品,如床單、毛毯等;2.日用品,如飯碗、勺子、筷子等;3.廚房用具(一般是道具),如搟面杖、鍋碗瓢盆、烹飪材料等;4.食物,包括各種豆子、蔬菜和水果等;5.包裝印刷品,如繪本、包裝袋、紙盒等;6.自然資源,如稻草、竹子、木材等。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這些游戲材料,自主創造和設計游戲。有些幼兒參與了“踩影子”的游戲,但為了早上的影子比較長還是下午的影子比較長而爭執,當教師發現這個情況后,可以提問“你們是怎么知道早上或下午的影子比較長的?不同時間的影子會變化嗎?我們能用什么材料測試影子長短呢?”引導幼兒用木棍等檢測不同時間段的影子長短。
(五)及時回應幼兒,加強有效提問
在幼兒參與各類游戲活動的過程中,不同幼兒會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應當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及時回應每位幼兒的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為更好地培養幼兒思維能力,教師還要運用有效的提問方法,與幼兒進行多元化的交流,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傾聽的有效性。
例如,在用胡蘿卜和各類廚房道具開展娃娃家的游戲時,有的幼兒提出問題“為什么蘿卜會長成圓柱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或其他形狀呢?”基于此問題,教師要先肯定和贊許勇于提出問題的幼兒,然后根據生物科學知識,及時回應幼兒的提問,也可以運用有效提問的方法,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如“植物生長需要水嗎?那么它從哪里獲得水呢?怎樣獲得更多的水呢?”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讓幼兒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征、習性及生活環境對動植物生存的影響。有些幼兒看到蒼耳時,會提出問題“它為什么長成有刺的形狀呢?”教師此時可以基于種子的傳播方式講解,讓幼兒了解和認識不同植物的播種形式與生存方式。
(六)根據幼兒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反饋
不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所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也存在差異。因此,幼兒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鼓勵幼兒自主探究,進而更好地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合作意識等,促進幼兒全面成長。
例如,當夏天來臨時,溫度升高,人們通常會開風扇、開空調、吃冷飲、喝啤酒等。對此,班級組織了各類實驗游戲活動,如制作小風扇、制作溫度計等。在這些游戲活動中,幼兒提出了不同問題,如“為什么風扇能吹風呢?從冰箱里拿出冰鎮飲料后,過一會兒怎么會有水珠?溫度計是怎么測量溫度的?”根據這些問題,教師要認真傾聽,基于科學原理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或實驗展示,引導幼兒進一步自主思考、探究。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明確課程游戲化的重要價值,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的師幼互動原則,實施師幼互動有效策略。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和認知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游戲活動,通過有效傾聽和互動,引領幼兒更好地參與游戲,循序漸進地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1]汪家園.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1(24).
[2]許霞.《指南》背景下幼兒課程游戲化教學實踐與探索[J].教育界,2022(13).
[3]柯榮榮.《綱要》引領下幼兒課程游戲化的實施策略[J].亞太教育,2021(09).
[4]王蕓.淺談課程游戲化理念下的主題探究活動[J].科學咨詢,2020(52).
[5]周桂花.傾聽質疑交流——淺談師幼互動的科學策略[J].教育界,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