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大自然元素融入教育過程中,通過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來促進幼兒思維認知的發展是當前幼兒教育階段十分常見的教學模式,有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論作為支撐。在此基礎上,大多數幼兒園都在園區內部設置了自然角,以便能讓幼兒時刻保持與自然的親近,為幼兒提供近距離觀察和探究大自然的機會。幼兒教育階段是初步培養幼兒探索意識及探索能力的階段,大自然就是一個素材極為豐富的學習平臺,幼兒園的自然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將大自然的一部分搬到了幼兒的日常學習環境中,對幼兒教育來說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在自然角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和溝通能夠刺激幼兒多重感官的發展,促進幼兒的自主探索和深度學習,進一步推動幼兒思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自然角;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2-0233-03
對于學齡前的幼兒來說,自由和輕松的游戲體驗固然會讓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我國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自2016年起就逐漸開始研究和論證在游戲活動中推動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教育價值,重新思考幼兒教育工作中各種游戲活動的功能定位和教育意義,在深入地研究與探索中對其中的關鍵因素進行了針對性的創新,為推動幼兒在各類游戲與活動中的深度學習做出了努力。
(一)幼兒深度學習的內涵
首先,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屬于是相對應的一組概念,面向高階思維的發展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在整合知識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與思想,再利用這些新知識與思想豐富與填充原有的知識框架,并將其運用于新場景的學習過程中,使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豐富與完善,而在此過程中強調了學習者本身應當具有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的眼光,能夠正確看待和篩選不同的知識思想。而幼兒階段的深度學習與這個基本概念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不在于知識的深度與難度,而在于通過實際感知與實踐操作幫助幼兒理解事物的內涵和知識的意義,強調幼兒的親身體驗,既要照顧到幼兒的思維認知水平,也要照顧到幼兒對復雜事物的理解能力,要結合幼兒的性格特點與興趣點來幫助幼兒形成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習慣與探索能力。
(二)幼兒深度學習的特征
第一,好奇心強,善于提出問題。處于深度學習狀態的幼兒善于感知周圍環境中的變化和細節,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持續推進活動的進程或探索的深度。探索欲望強,善于結合生活經驗嘗試解決問題。面對自己感覺到疑惑的地方,深度學習中的幼兒能動性和實際動手能力較強,會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利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去嘗試解決問題。探索興趣持久、探索行為深入,樂于分享與思考。耐心與持續的熱情是進入深度學習狀態的幼兒表現出來的最大特點,在此狀態下的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展開探索活動,并樂于在實際的探索過程中進行思維的發散和交流自己的發現。
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教育階段最主要的教育模式之一,也是幼兒園最基本的教育活動之一,各項政策的推行也進一步強化了以幼兒為中心的活動化教育理念,旨在通過實踐推動幼兒思維認知體系和個人實踐能力的快速發展。自然角是區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大自然作為關鍵元素構建出的一個可供幼兒觀察與探索的特定科學環境,讓幼兒能親眼觀察和親身感受到各種神奇的自然規律就是自然角設置的目的。而在自然角的實際創設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自然角作為一種科學教育資源的重要教育意義,明確自然角的定位和應當起到的作用,要在自然角的觀察性和探索性上尋求平衡,讓幼兒能夠更好地通過自然角關注到大自然中的事物并積極展開探索與思考。
(一)場景設置要能體現出自然科學的價值和特點
自然角的創設首先需要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既是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發展幼兒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場景設置上就需要能夠體現出自然科學的價值與特點。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幼兒園可以將自然生命作為主題,探究動植物的生長與變化,設置不同主題的自然環境,讓幼兒能夠在實際的自然場景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例如,幼兒園對園區內部的空間進行合理的規劃,為自然角的創設預留足夠的空間,然后分別設立不同的種植區和養殖區,種植區又可以按照種植植物的類型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像是樹木、花卉、蔬菜等,而養殖區也可以按照養殖動物的類型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包括小雞、小鴨子、小兔子等,在此之外還可以設置一個綜合區,模擬真實的自然環境進行設計,主要用來展現四季的變化規律。
(二)讓幼兒參與到自然角的創設過程中
城市中長大的幼兒往往離大自然比較遠,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能夠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因此對大自然的認識普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要想更好地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首先就需要讓幼兒參與到自然角的創設過程中。比如說在種植區的創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班級中展開調查,將幼兒自己想好要種植的植物類型收集起來后在班級中進行集體討論和分析,帶著全體同學一起了解不同植物的特點與生長規律,然后給幼兒布置任務,讓他們自己收集這些植物的種子并帶到幼兒園來,最后教師引導幼兒自己種下屬于自己的那顆種子,完成植物區的初步建設。
(三)讓幼兒參與到自然角的管理日常中
自然角活動的本質就是一次長期的實踐,需要順應植物的生長規律,因此是一個會被無限拉長的過程,想要讓幼兒親身體驗種植生活就不能僅僅停留于種植這一個環節,后續的日常管理才是關鍵。對此,幼兒教師需要將自然角的日常管理任務分發給幼兒,讓幼兒參與到對植物的管理中去。比如說將班級中的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每一個小組都需要負責自己區域內植物的管理,包括定時澆水、觀察種子是否發芽、觀察植物是否長高和觀察植物是否遭受蟲害等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適當地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指導,幫助幼兒總結種植的小秘訣。最后,教師可以依據植物的生長情況定期進行評比,為將植物照顧得好的小組提供一些小禮物,激勵其他小組繼續努力。
(四)在自然角中再現真實的四季
植物的生長規律往往與四季的變化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想要讓幼兒通過自然角了解到真實自然環境中萬物的生長規律,那么自然角的環境就不能是一成不變的,需要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季節變化來再現真實的四季。對此,教師可以在自然角中種植一些生長周期比較長、在不同季節中的變化比較明顯的植物,例如正在發芽的落葉植物,然后引導幼兒觀察這些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感受植物在春季的萌芽、夏季的快速生長、秋季的收獲和冬季的落葉凋零。而在養殖區的建設過程中,不同季節也要以不同動物作為養殖對象,例如在春天觀察蝌蚪的生長、在夏天感受知了和蟬鳴、在秋天觀察大雁的遷徙、在冬天觀察蝸牛的冬眠等。
(五)將自然教育延伸至家庭環境中
在針對幼兒展開的自然教育中,教師不光是要讓幼兒感受自然,還要讓幼兒能夠真正地融入自然,光是在幼兒園里創設自然角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將自然教育延伸至家庭環境中,為了提升幼兒的參與感和進一步拉近幼兒與自然的距離,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負責一種植物的種植或一種動物的養殖。比如,幼兒教師們可以在種植活動中為每一個幼兒都分配一顆種子,然后將其種植在簡易且可攜帶的容器中,方便幼兒將其帶回家,讓幼兒自主負責對種子的管理和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觀察;而在養殖活動,幼兒教師可以將蠶寶寶分發給幼兒一人一條,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尋找桑葉對其進行喂養,在喂養中觀察蠶的結繭過程。
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是幼兒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也是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開展科學教育的依據與參考。結合幼兒實際的身心發展規律與思維認知特點,場景化的課程是推動幼兒自主探索和研究科學規律的重要教育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構建完善的科學概念,引導幼兒學習探究科學的技能,進而推動幼兒科學思維和科學意識的提升,對幼兒思維體系的進一步構建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角是對大自然環境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一種還原,能夠將一些抽象復雜的概念轉化為幼兒肉眼可見的場景或現象,讓幼兒的學習過程能夠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因此自然角活動首先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而想要在此基礎上推動幼兒的深度學習就需要教師能夠提供恰當的支持與引導。
(一)保障幼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然角活動中
幼兒的時間與精力是自然角活動能否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的關鍵之一,想要讓幼兒在自然角活動中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教師首先就要保障幼兒擁有充足且連續的時間進行活動,讓幼兒能夠在營造出來的自然環境中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索。對此,教師首先就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活動的環節,然后還要對幼兒一天中的游戲活動擁有一個恰當的規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要隨意打斷幼兒的某一種行為。在此過程中,還應當注意要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讓幼兒愿意主動和自己互動,增加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比如說在植樹節的種植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將植樹作為當天的主要活動內容,規劃好每一個環節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在安排好的時間段集中精力做那一件事,循序漸進地完成挖坑、栽樹、埋土、澆水等一系列的任務,讓幼兒能夠真正地沉浸其中始終并保持高昂的參與熱情。
(二)從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出發帶領幼兒融入自然
除了在創設自然角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幼兒的參與度,讓幼兒一同參與到建設過程中以為,教師在設計有針對性的主題自然角活動時也需要從幼兒的興趣點和實際需求出發,帶領幼兒真正融入自然環境中。幼兒園和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到郊外踏青,讓幼兒能夠走到自然角以外真正的自然環境中去,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探究能力,擴大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空間,給予幼兒更多實踐和探索的機會,讓幼兒能夠在認識、討論、思考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時能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打破傳統的自然知識體系建構模式,充分啟發幼兒的自我探索意識與自我探索興趣,通過實地觀察和查閱資料了解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生長規律,滿足幼兒認知世界的基本需求。
(三)提出有效的問題促進幼兒的思維發散
幼兒的思維認知還處于發展階段,在學習知識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離不開幼兒教師們的引導,通常情況下需要走完提問-思考-回答-討論的一整套流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們的專業能力將決定他們的提問技巧,進而影響到問題的有效性。對此,教師需要適當站在幼兒的思維角度來設置問題,結合幼兒的思維習慣與認知規律來拋出能夠促進幼兒進行思維發散的相關問題,比如說結合種植物的生長變化的過程來討論和分析植物的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引導幼兒在探索自然的活動中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幫助幼兒掌握整合知識的能力和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提供多種工具鼓勵幼兒深入探究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和保持熱情的規律,那就是不斷地新鮮感和對多重感官的刺激,幼兒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對于未知的領域天生就保有一顆好奇心,因此教師在開展自然角活動時就需要關注到幼兒的這種成長規律,持續不斷地利用各種新鮮事物來勾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保證活動的靈活性與探索區域的開放性。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為幼兒準備多種不同的種植工具,比如小鋤頭、小鏟子、小水壺、小水桶等等,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會幼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和在什么時候使用哪種工具,鼓勵幼兒在自行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五)引導幼兒觀察自然角的變化和表達自己的想法
觀察是幼兒教育階段的一種十分常見的學習方法,也是自然角活動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過程,通過對自然角中動植物的觀察,幼兒能夠十分直觀地看到自然界中生命的成長和變化,進而對大自然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們首先就需要幫助幼兒養成觀察的意識和習慣,然后還需要鼓勵幼兒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營造一種良性的互動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在實踐與探索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為幼兒的深度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雖然幼兒園的自然角活動經歷了“從預設到生成”“從短暫到持久”和“從單領域到多領域”的三個轉變。就目前幼兒園自然角活動的實踐現狀來說,通過場景化的課程設計能夠有效地將大自然的元素融入針對幼兒的實際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能夠從親身的實踐和親眼的觀察中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讓幼兒能夠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取得學習的動力和知識獲取的滿足感,既是對幼兒實踐動手能力的多重鍛煉,也是對幼兒思維認知和身心健康的多重引導,能夠為幼兒的快樂成長與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幼兒未來可持續發展。
[1]沈玉蘭.指向幼兒“五力”提升的自然微課程探索[J].早期教育,2023(18).
[2]彭玲玲.基于兒童立場,優化自然角活動[J].好家長, 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