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綱要》在組織與實施部分中指出,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由此可見,在幼兒園實施園本課程有賴于廣泛的社會資源,而藝術資源是構建課程的必需資源,在傳承與創新我園“藝豐文雋”文化品牌中凸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藝術資源;藝豐文雋;園本課程;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2-0119-0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管理”中強調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綱要》的“組織與實施”部分也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本《綱要》,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地執行。”這些都告訴了我們開發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多年來,我園始終堅持以打造藝術教育品牌為突破口,在積極探索培養幼兒審美品質教育規律的同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幼兒活動的實踐經驗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案,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成果。如何更好地利用豐富的藝術資源,使之成為一個具有可借鑒性、應用價值高的體系,已成為我園教師深入進行教研和科研有機融合的重要實踐課題。
目前,我園老師正在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將對新課程改革思想的認識和園所課程建構理念進一步融合,從而凸顯“藝豐文雋”的園本課程特點,并推動我園教師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發展需要,挖掘“藝豐文雋”園內外藝術資源,努力營造濃郁的“藝豐文雋”文化教育氛圍,結合課程建構的實踐體驗,對前期積累的課程資源和素材進行以培養幼兒想象力、表現力為價值取向的總結與梳理,去構建、完善園本課程,并探索相應的實施策略,彰顯我園“藝豐文雋”品牌文化的底蘊。
藝豐文雋是我園倡導的特色品牌文化。“藝豐”指開發和利用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構建絢麗多彩的藝術教育環境,發展幼兒獨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積淀我園豐厚的藝術特色文化底蘊;“雋”之本意為“鳥肉肥美,味道好,引申為意味深長”,“文雋”即指將我園藝術教育特色的打造逐步提升到鍛鑄園本品牌文化的層面,逐步使之成為我園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扎根于全體教師心中并轉化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教學行為,最終體現在我園幼兒的良好發展上。
“用藝術溝通世界,讓世界走近我們。”這是我園構建藝術化園本課程的宗旨,也是課程實施的手段。吸收高瞻課程發展適宜性實踐理論,將藝術教育向縱深處發展,對話“藝豐文雋”藝術資源課程。本課程研究中述及的資源特指幼兒園內外可開發、利用的藝術資源。
(一)探尋、發現藝術資源
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叫小孩子做事不可太易,也不可太難,須在他們的能力以內,又必須是用力不可的。要求過低,會使幼兒滯留在原水平,阻礙發展。要求過高,把力不能及的任務交給幼兒,不僅不利于幼兒動手能力的發展,還會使幼兒產生畏難情緒和自卑感。”《綱要》的“組織與實施”部分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體現三個原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綱要》還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互相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顯而易見,由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知識、能力、情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要開發和利用園內外藝術教育資源就必須充分尊重幼兒審美經驗、基礎和興趣愛好,使他們在課程學習活動中具有認識、理解藝術素材美的資本和積極的學習動力,從而激起創美欲望和靈感,不斷體驗到審美、創美過程的快樂,并實現最適宜自己的新發展。
教師通過社會調查、資料查閱、網絡搜尋等多種途徑,廣泛了解園內外藝術資源,開發可利用的藝術資源,如社區、自然環境、節慶習俗等,在此基礎上從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出發,充分關注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愛好,挖掘和利用藝術資源,篩選出適合不同年齡幼兒欣賞、理解、學習表現和創作的素材和主題,逐步形成幼兒園課程資源庫。
1.多樣化的園內藝術資源。園所辟有室內外藝術小站、小小藝術家、玩沙池、戲水池、種植園地、動物飼養角、各類植物(銀杏、香樟、桂花等)、自然景觀等,為幼兒提供了可自主探索、愉悅交往、多元表達、個性發展的成長空間,在充滿“藝豐文雋”的育人環境中,讓每一個在園的孩子都富有個性發展。
2.多元化的周邊藝術資源。我園地處古城區和園區的交界處,周邊藝術資源豐富,如,充滿生活煙火氣息的葑門橫街、歷史氣息濃厚的相門古城墻、現代設計感的東方之門,幼兒園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教育資源,將文化與藝術鏈接,足以形成豐富的園本課程。將優秀的藝術文化在一次次豐富多樣地行駛中加以復刻,從幼兒園周邊資源出發,到蘇州更廣的地域挖掘藝術資源,碰撞課程靈感。
(二)兒童視角,升級藝術資源
1.師幼共創,增強園內藝術資源的互動性。追尋“兒童本位”的價值理念,遵循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兒童需要、兒童發展,打破與融合、關聯與融通、充分利用空間,與幼兒一起利用園內藝術資源創設材料多元、布置新穎的豐富。
立足藝術課程的研究,大廳里開辟了“收東集西”資源站,由師幼定期收集自然資源、生活材料。有不同材、形、色、質的直接資源,也有圖書、照片等間接資源。通過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激發幼兒欣賞美、創造美的興趣,使幼兒在思維、能力、情感、社會性和個性等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
來到戶外,是一個藝術課程與自然相結合的戶外創美空間。香樟樹下,冬日暖陽,適合約上小伙伴到大自然里玩耍,嘗試自然物拓印、帳篷涂鴉、樹葉探索、枝枝丫丫、影子游戲……在開放的情境中親身感受、欣賞、體驗、探索藝術世界,讓幼兒的審美向外拓展,讓幼兒的發展水到渠成,與自然擁抱、與藝術相遇,也許這就是孩子們最完美的藝術時光。
2.師幼探訪,篩選周邊資源。利用社會實踐,師幼一起探訪園所周邊的古城墻、博物館、園林等,根據興趣點記錄相關資源,結合班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收集班級小專題的內容素材,生發適宜的班本課程。
3.家園互動,盤活藝術資源。有效利用家長資源,進行家長助教、問卷調查、收集表等家園共育活動,對園內外藝術資源進行深入研究,盤活藝術資源。
(三)基于發展,管理藝術資源
對幼兒園藝術資源建立“點、站、庫”三級管理方案。
1.戶外定“探索點”。根據是否安全,是否對幼兒具有挑戰性,是否具有藝術探究價值等,確定戶外探索點。如種植園地建園時種下的銀杏樹、幼兒園大操場東側高大的香樟樹……這些成為孩子們心中熱門的“戶外探索點”。
2.班級建立“資源采集站”。班級老師與幼兒一起建立、整理藝術資源材料,建立藝術資源卡與資源檔案袋,班與班之間進行共享。
3.幼兒園建立“資源庫”。進行系統分類,讓全園老師可以一目了然地進行查找,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懷特曾說,“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設良好的環境。”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也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因此應該重視環境的創設,即為兒童提供一種有準備的環境。”《綱要》的教育“組織與實施”部分也著重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環境與幼兒始終共存,幼兒既可依賴環境,也能作用于環境,幼兒能主動與環境發生互動,與同伴發生互動,從而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挖掘每個幼兒不同的潛能,從而引發和支持幼兒的創造。因此,創設“藝豐文雋”課程環境,抓住幼兒的每一個發展關鍵期,對幼兒的審美性、多樣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具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作用。只有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幼兒才能不斷地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激勵,從而更積極地投入“藝豐文雋”園本課程活動中去。
(一)讓藝術看得見——與場景對話
我們幼兒園是一個講藝術故事的地方,園所內創設藝術資源文化場景。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幼兒園立足兒童發展,將視角聚焦“藝術天性的自主表達”。尊重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構建園區“最藝術”的文化場景,也是全體教師對“愛”和“藝術”的本真理解以及對文化品質追求。幼兒園以“主張”為媒介,詮釋文化新個性,將藝豐文雋藝術教育品牌的打造逐步提升到鍛鑄園本品牌文化的層面;以“愛·藝術”為載體,挖掘環境創設生長點,逐步豐富藝術教育環境,把幼兒園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環境重要的設計者、創造者;以“課程”為抓手,凸顯藝術化園本性,融合傳統與現代教育資源,將文化與藝術連接。
(二)讓故事生發——與課程對話
在我園,有這樣一座由孩子們構建的博物館,我們在這里觀察春夏秋冬的大廳聚落,透過寶貝的眼睛,可以看到陽光和煦、萬物復蘇,草木舒展筋骨,花束招搖爛漫,每一個角落都有故事要講。我們從“兒童”走到“課程”再回到“兒童”。按照“身-心-靈”的路線,從兒童身的體驗走到心的學習,希望再往深走到精神、靈性的學習,不斷向內深入……兒童立場出發,基于課程視角,在玩轉藝術。我們將已開展過的活動發揚光大,圍繞深沉浸、長體驗、低結構三個關鍵詞,在已有資源基礎上繼續優化、深挖資源;我們從幼兒園周邊資源出發,到蘇州更廣的地域挖掘藝術資源,碰撞課程靈感,我們將基于本土資源不斷生發新活動,引發兒童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課程博物館里,收藏課程中獨特的“兒童味道”,孩子的感受、想法、視角就是課程中的“兒童味道”。兒童味道存在于孩子真實的多元表達之中,這可能是一個小手工,可能是一本立體書,可也能是一個建構作品……用最稚拙的涂鴉,記錄課程的變化,從自然鏈接藝術,從課程鏈接兒童,兒童在心,課程隨行,從“走向兒童的課程”見幼兒發展。孩子們成長的印記,每一處痕跡匯聚在一起,都記錄與訴說著孩子們學習的過程、參與的快樂。
為落實課程游戲化項目精神,秉承以愛育愛,全力打造“藝豐文雋”教育特色園的可持續性發展定位,站在兒童本位的課程視角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創設有利于幼兒發展的特色教育環境。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審美興趣出發,充分開發適合幼兒理解、欣賞的園內外藝術資源,按照開展“藝豐文雋”幼兒藝術活動的需要,以多種內容和形式的呈現方式創設相應的幼兒園共用、班級、活動和專用室場的環境,讓幼兒浸潤在濃郁的“藝豐文雋”賞美氛圍中,享受美的熏陶,獲得創造性的審美靈感,由此激發幼兒審美創作的愿望,為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創設必要的環境條件。
對課程資源庫里的各種活動設計素材進行課程的文本編撰,并結合課程實踐,做內容上的必要完善和補充,逐步形成既能體現“藝豐文雋”課程理念,又能滿足幼兒審美興趣和認知需要的課程文本。
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受興趣和需求驅動,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因此必須創造機會讓其參與活動,使其能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切身的體驗。而幼兒園的審美課程環境、課程的文本建設就有一個不斷豐富和日臻完善的過程,而且還需通過課程實施的實踐檢驗,以發現其中還不能滿足幼兒發展實際需要之處,由此加以不斷自我完善。
堅持通過開展“藝豐文雋”課程活動,從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特點和審美基礎出發,尊重幼兒的已有審美經驗,關注幼兒自主發展,充分利用適合幼兒理解欣賞的藝術資源,開展充分凸顯“藝豐文雋”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 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10月教育部頒發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3]《幼兒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實踐:班本化課程》 姚健編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4]《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理論案例和故事》 李云淑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5]《園本課程開發》 孔起英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6]《園本課程理論和實踐探索叢書》 李月英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7]本土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實踐研究2018年12月才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