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及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在義務教育階段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中美術課程中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能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本文從立德樹人、藝術新課程標準及美術課程特點三方面分析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美術學科教學的價值意蘊,提出初中美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并結合初中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具體案例,以單元教學的形式進一步闡述思政教育融入美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初中美術;思政元素;設計·應用;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10-0081-03
近些年來,“課程思政”越發(fā)耳熟能詳,從高校到中小學,各學科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嘗試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李永林《中學數學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一文中統計的“課程思政文獻學科分布”數據顯示,“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這一組合中課程思政的占比僅僅位列第二十位。筆者以“中學”“美術”“思政”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僅僅檢索到了四十余篇文獻,其中真正與中學美術課程思政相關的僅僅十余篇。
初中美術學科教學在“立德樹人”根本目標與《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引下,應與時俱進,承擔相應的育人責任。中學階段是人生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從孩童的天真轉向成熟獨立,視野逐步打開,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對真、善、美也有了初步認知和判斷。因此,在此階段開展美術學科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不可小覷。
一、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美術學科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圍繞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從目標原則、實施路徑、檢驗標準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我們應當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要體現中華民族風格,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成果,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美育與德育密不可分。蔡元培曾提到,德育的完成有賴于兩個方面的準備:一方面需要考察因果、計算利害,屬智育的范疇;另一方面則需要超出利害之計與人我之別的感情,屬美育的范圍。美術學科是初中學段美育的重要部分,課程思政是初中學段德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初中美術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是將美育與德育進行融合的絕佳手段。
(二)回應藝術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培養(yǎng)目標方面指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基本原則中要求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重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精選課程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奠基未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理念堅持以美育人中提到,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1]在初中美術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正是對藝術課程理念與培養(yǎng)目標內在要求的回應,但想要取得較好的效果,則需要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或長期實施課程思政,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這也正是筆者選定以大單元教學方式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
(三)體現中學學段美術課程的職責擔當
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2]美術課程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求美術課程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個性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并實施美術教學。[3]初中美術學科包含欣賞評述、造型表現、綜合探索、設計應用四類藝術實踐,學習任務包含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傳遞我們的創(chuàng)意、營造環(huán)境、傳承傳統工藝、創(chuàng)編校園微電影等。初中美術所涵蓋的內容為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素材,如在鑒賞畫作時,必定會從繪畫內容上升到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fā)的層面;在設計具體方案時,必定繞不開思想引領與價值引導等。美術課程作為初中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有責任運用自身肥沃的土壤承載、培育思政元素,在中學生美德、道德養(yǎng)成的道路上承擔應盡的責任。
二、初中美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則與策略
(一)教師要實時審視與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與專業(yè)素養(yǎng)
其一,教師自身應當有正確的政治態(tài)度,有較高的思想高度。其二,教師應當深刻體悟和把握美育與德育的內在聯系,即美育中美術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三,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與政治站位、思想高度同等重要,身為教師應當時時審視、不斷提升。清華大學王青教授認為,課程思政的最高境界是使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發(fā)生化學反應,即應形成新觀點、新形態(tài)。筆者認為政治思想與專業(yè)知識均居于較高水平是促使兩者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必要條件。
(二)教師應當充分理解此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屬于由兒童到成人的過渡階段。一方面,他們自我意識強、富有個性、特立獨行。另一方面,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是需要引導和關注的非常時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4]當然,此階段的青少年在身心發(fā)展狀況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也為課程思政的實施加大了難度。因此,美術教師要準確把握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心理狀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將思政元素滲入美術課程內容,通過搭建課程思政平臺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實現全過程育人的關鍵一環(huán)。[5]
(三)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元素
美術教師應當在教學設計中積極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徑:一方面,做到價值先行、學科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融入日常教學工作、行為規(guī)范、崗位職責中來;另一方面,分析研究美術課程的特點,充分發(fā)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初中美術教材內容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思政元素,以蘇少版美術課程內容的四類藝術實踐活動為類別,可羅列如下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如表1)。
除此之外,在具體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較多的思政融入點,如在造型表現時,強調執(zhí)著、堅持與專注的工匠精神;在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項目時,引導學生打破呆板的思維定式,用多項思維、逆向思維、組合思維等多種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來思考問題;利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專業(yè)典型案例,實現榜樣引領育人等。
三、初中美術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初中美術課程內容繁多,但各班級課時安排相對較少(基本為每班每周一節(jié))。筆者認為采用融合多課時內容的單元教學模式,有利于“潤物細無聲”地開展思政教育。尹少淳教授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中指出,單元教學即將相互關聯、先后有序的教學內容進行組合,在一段時間內連續(xù)開展的具有學科特點的、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完整而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可見,單元教學在時長與內容上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融入及實施安排。在充分解讀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后,筆者整合蘇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七年級上冊的部分內容,將第6課花的變化、第7課圖案之美、第8課裝點生活作為單元課程內容,設定單元課題《花花世界》,進一步闡述思政教育融入美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將思政元素融入單元教學目標
此單元為“設計·應用”領域,涉及視覺信息傳達、生活與設計、環(huán)境營造三項具體學習內容。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結合思政育人理念,筆者將單元目標設置如下:
目標一:理解花卉的裝飾變化、常見的設計式樣(紋樣)及其特點;了解裝飾圖案的歷史及分類,掌握裝飾圖案的形式美法則;感悟華夏民族圖案的豐富多樣,激發(fā)文化自信。
目標二:能運用圖案變化方法和設計式樣對花卉進行裝飾變化,完成連續(xù)圖案設計創(chuàng)作;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感受設計所需的工匠精神。
目標三:學會用圖案的方式美化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能以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更加熱愛民族藝術,熱愛生活。
在每一層面的目標設置中融入思政目標,依次為:通過中國傳統圖案激發(fā)文化自信,在設計實踐過程中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感受工匠精神,通過設計作品關注與美化生活、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另外,單元教學設計集中體現藝術課程核心素養(yǎng)。選擇以“花”為主題進行圖案創(chuàng)作,賞“古今之花”,培育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注重探索項目創(chuàng)作的過程,融藝術表現與創(chuàng)意實踐于主題項目;在項目設計中引導學生感悟藝術活動、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
(二)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實踐過程
筆者在此單元主題設計中,圍繞學生藝術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注重探究性學習及深度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主題設計與實施過程,在單元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營造項目情境,嵌入兩次過程性評價,形成“知識探究—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評價—知識再探究—二次創(chuàng)作—過程再評價”的實踐過程,最終在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展示中完成主題設計項目。在此,筆者羅列教學過程中的部分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如表2)
思政元素融入美術課程教學的方式可以是靈活多樣、角度多變的。如以與每單元主題相關的時事新聞及有正能量的人物、事件等導入新課。在分組實踐中指導學生團結互助、和諧友善,共同進步等。在過程性評價中多使用鼓勵性言語,如“設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勉勵學生注重細節(jié),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三)將思政教育納入評價機制
將思政教育納入評價機制中,需要把握三點:一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即以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及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為導向。二是建立在單元內容基礎上。三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能夠激分學生的積極性與內驅力。初中生身體發(fā)育及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教師要設置靈活多變、豐富多樣的評價維度。值得強調的是,美術學科教師應當積極探索、與時俱進,利用美術課程廣袤肥沃的土壤開展思政教育,在評價過程中也應體現思政教育智慧,如尊重學生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多采用開放式評價,關注專業(yè)以外的個人素養(yǎng)等。
(解靜,華中師范大學蘇州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215104)
參考文獻: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48.
[2] 尹少淳.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美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42.
[4] 郝瑞.新時代“00 后”青少年的特點和成因及引導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33):34-35.
[5] 雒應太,劉惠,范曉紅.當前中學美術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C]//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第八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生活教育編輯部,2023:166-168.
責任編輯:毛盼盼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