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論演繹法,簡稱推演法,在議論文寫作中能讓學生的思維符合邏輯地呈現出來。推演的源頭是材料,要求學生扣住材料內容所包含的意義,結合任務要求進行判斷;推演的本質是聯系,學生可綜合運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存在到過去及未來”三種推演方法建構合理而清晰的寫作思路;推演的結果是邏輯,學生只有遵循邏輯思維“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推演,才能建構恰當合理的議論文寫作思路。
關鍵詞" 推演;議論文;寫作思路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10-0045-03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美麗的翅膀,可以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1]這個論斷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但它是科學的,被稱為“蝴蝶效應”。那么,它的科學性在哪里呢?原來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產生微弱的氣流。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氣象學家對“蝴蝶效應”的闡述就運用了推演的思維方式。所謂推演,就是推論演繹,它強調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存在到過去及未來的探索過程。推演法是一種構建議論文寫作思路的重要方法,它能讓學生的思維符合邏輯地呈現出來。
一、推演的源頭是材料
當下的寫作題以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為主。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通常分材料和任務要求兩部分。推演的源頭是材料,即要求從材料的內容中發現心目中的“蝴蝶”,這是保證作文符合題意的前置條件。有了這一只美麗的“蝴蝶”后,學生就要扣住材料內容所包含的意義,并結合任務要求進行判斷,這是保證作文契合題意的基本條件。2021年全國甲卷寫作題材料如下: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這則材料的內容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含義是這些文化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命題人給出的寫作任務是“可為與有為”。“可為”是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為年輕人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有為”是指年輕人在得到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滋養和激勵后,應結合自身實際在新時代建功立業。“可為”是前提,“有為”是結果。從“可為”到“有為”,其間蘊含著需要學生反復思考的帶有個性化色彩的推演過程。“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其實就是指年輕人確立理想與奮斗目標有著堅實的思想基礎,這個思想基礎的核心就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象化,就形成了心目中美麗的“蝴蝶”,而這只“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就有了學生從“可為”到“有為”的能夠自圓其說的思考。
如果認識到推演的源頭是材料,那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心目中的“蝴蝶”,才能結合任務要求明曉是寫“蝴蝶”本身的特點,還是寫“蝴蝶”的影響力;是寫“蝴蝶”的成長過程,還是寫“蝴蝶”的象征意義……正本清源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聚焦式思考。2023年新課標Ⅰ卷寫作題材料如下:
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這則材料的聚焦點在“故事是有力量的”,這是該寫作題的題旨所在。從“故事”到“故事的力量”,需要學生思考故事的影響力。結合寫作任務“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學生可以從故事的事實、形象,以及所蘊含的情感、道理等具象化的要素出發,朝著“故事的力量”這個方向推演。而材料中以兩個“好的故事”為引領的句子,則提醒學生注意故事的影響力可能會表現在哪些方面,省略號表明材料未窮盡故事的影響力,學生還可以有自己獨到的思考。
有時候材料只有一句話,學生該如何進行聚焦式思考呢?2023年全國甲卷的材料是:“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我們要從這句話中提煉關鍵動詞:掌控與受控。同時要注意,掌控與受控應該是針對同一種技術的發展而言的。掌控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是人類普遍的追求。技術是客觀條件,客觀條件不變,要想從“仆人”變成“主人”,只有改變主觀態度。這樣,將主觀態度具象化,學生就容易找到推演的源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都搞不清楚,哪來的活水呢?要想思維的水流清澈流淌,學生就要弄明白材料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如果是幾段文字,學生還要弄明白段與段之間的關系,辨識清楚材料提供了什么內容,又揭示了什么含義。
二、推演的本質是聯系
一篇作文之所以優秀,往往由多種因素決定,但建構寫作思路著眼于文章的整體布局,即整體上要有優秀作文的樣子,則是最起碼的條件。多數學生在思考文章的整體布局時,首先想到的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按這個思路寫作也未嘗不可。然而,如果學生都按這個思路寫作,從作文的結構上說,千篇一律。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打破固有的程式,靠推演來重構思路。
萬事萬物都處在聯系之中,聯系是這個世界的本質特征之一。然而,人們的認知水平受多種條件的制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聯系往往不是事物間固有的聯系,而是虛假的聯系。魯迅先生在《這也是生活》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2]這樣的話語至多是提醒人們要關注聯系,而想認識清楚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則離不開推演。
首先,學生可“由表及里”進行推演。就拿“故事是有力量的”來說,故事是“表”,“里”則是故事所體現的事情、人物以及所蘊含的情感、道理。故事里面的因素才是力量的載體。在表達與溝通時,如果要對特定的對象說做事要講究方法的道理,說不講究方法會出現怎么樣的問題,倒不如說一個“刻舟求劍”的故事或者“南轅北轍”的故事。因為這樣的表達與溝通在理性中滲透了感性的因素,更符合人們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人們為什么將唐僧對孫悟空的教誨稱之為“碎碎念”,就是因為唐僧顛來倒去的就是那一套說教,我們在《西游記》中看不到唐僧通過講故事來說服孫悟空。有學生“由表及里”將故事往講故事的人的方向發展,揭示作者寫某個童話故事的目的,然后繼續推演:通過童話故事中的細節來觸動讀者的心靈,啟迪讀者的智慧,這個讀者往往是未成年人。也許成年人太過功利,放不下架子,但從成年人的故事里,成年人仍然能獲得觸動心靈的地方。表達感情的最佳方式是講故事,故事中的細節最能打動人心,打動人心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給人啟迪,故事的力量就來源于此。這樣的推演應該是合理的。
其次,學生也可以“由此及彼”進行推演。故事是“此”,“彼”則是聽故事的人。學生繼續推演:好的故事可以直抵心靈、引發共鳴,從長遠看,好的故事甚至能改變人的命運。好的故事的力量在于其豐富的內涵,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聽故事的人的見解有時也能成為故事內涵的一部分。忽略好的故事對人的激勵作用是一種遺憾,好的故事有無窮魅力。這樣的推演,層次分明,將好的故事具象化,體現了這位學生有著較為扎實的寫作基本功。任何事物都有兩面,這也是“由此及彼”推演的基礎。比如,你看到“好”,則自然有“壞”,好故事與壞故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個故事,人們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講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所講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這樣,在思考聽故事的人時,就有了“故事的力量”的價值取向,而一旦有了材料中所沒有的價值取向時,我們就可以從容表達自己的符合題意的觀點態度。
最后,學生還可以“由存在到過去及未來”進行推演。材料中“故事”“好的故事”包羅萬象,當下的中國故事最為熱門。中國故事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的形象,學生可從中華民族的順勢而變與不屈不撓角度向過去推演: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的故事耳熟能詳,古人治水的“堵”與“疏”的方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精神,無不觸動著當代人的心靈,啟迪著當代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智慧與面對阻撓敢于突破“卡脖子”難關的勇氣。這樣的智慧和勇氣閃閃發光,這樣的故事歷久彌新,引發了當代中國一個個新故事的產生,向世界傳達了中國形象。學生可以向未來推演:今天人們的故事,也將成為后來人續寫中華民族輝煌的源動力。
推演是一個復雜而具體的過程,往往要綜合運用三種方法,用單一的推演方法來建構思路往往并不多見。上文對三種方法的介紹僅僅表現在推演的開始階段,后面的推演則具有綜合性。對于寫作來說,越復雜就越有東西寫。學生要寫的東西多,就有了取舍、剪裁的必要,就有了騰挪的空間。不管推演如何復雜,學生要牢牢把握住推演的本質是聯系,這樣的聯系是固有的,萬不可胡亂聯系。
三、推演的結果是邏輯
檢驗自己的推演是不是胡亂聯系,其標準便是邏輯。學生的推演要遵循邏輯思維上的“三大定律”,否則就是不恰當的;不恰當的要調整,其要求還是遵循“三大定律”。
第一,推演要遵循“同一律”。工廠里的生產流水線要求工人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規定的動作,這是時間操控了工人的典例。如果要論證“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也必須用這個事例,比如說要維持流水線的正常運行,工人就要以積極的心態掌控好時間,快了可能影響操作的質量,慢了則會影響下一道工序。如果切換了事例,就不能體現材料“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中的“此”,造成思路不暢。違背“同一律”的現象在議論文寫作中比較常見,尤其是在舉例論證時,學生所舉事例整體上是符合材料含義以及寫作任務所涉及的范圍的,但從文章思路看,往往是例子不能證明觀點,泛泛而談,多而無當。這樣的舉例不是推演,而是“大雜燴”。
第二,推演要遵循“不矛盾律”。事物總有兩面性,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清清楚楚,不可自相矛盾。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學生肯定了愚公堅持不懈的移山精神,就不能再說他“傻”,為什么不搬家。學生在推演時,不能自相矛盾,而要在“為什么不搬家”上作出合理的解說。原來,愚公的不搬家體現了融入血液的對故土的堅守,這樣的堅守正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心理。安土重遷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民眾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使地球發生災難,在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故事里,人們也要“帶著地球流浪”。要想自己的推演不自相矛盾,其實很簡單,學生將與自己觀點相矛盾的看法視作“假想敵”就可以了,然后想辦法批駁“假想敵”。
第三,推演要遵循“排中律”。在推演過程中,學生常常會發現自己的觀點要想成立,就得有一定的條件。正確的推演應該是不斷推出這些條件,排除其他的情形,從而使文章的立意符合題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但怎樣和“可為與有為”聯系起來呢?這就要附加條件。年輕人要有所作為,只有精神的滋養和激勵肯定不行,還得要實干,沒有實干只能是空想。有了實干,但缺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也不行,否則會讓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偏離。所以,學生要想在“可為與有為”中凸顯精神的滋養和激勵,就要在實干和精神中突出精神的作用,只將實干作為“可為與有為”的條件提及一下即可。
將推演的過程及結果與邏輯思維的規律結合起來,是建構議論文寫作思路的應有之意。筆者之所以只在推演的結果部分強調邏輯思維規律,是因為人們只能通過結果認識某個人的推演是否合理。當學生在進入推演階段時,教師就要提醒他們遵循邏輯思維規律。
(蔡國鋒,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江蘇 南通 226399)
參考文獻:
[1] 金繼娜.營造教育中的良性“蝴蝶效應”[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28-29.
[2] 韓露.“當代文化參與”任務群案例:身邊的陌生人[J].語文建設,2019(5):14-16,28.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