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本課程建設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但在校本課程建設實踐中,認識不到位、建構碎片化、開發不規范等問題仍然存在。本文從區域推進校本課程建設的角度,著眼于意識、規范、機制三個關鍵要素,提出新時代校本課程建設的三個關注點:樹立新時代課程意識,規范校本課程管理,探索研評一體化機制,以期提升學校課程建設質量,推動校本課程高品質發展。
關鍵詞" 校本課程建設;區域推進;關鍵要素
中圖分類號" G6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10-0009-03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方案》)明確規定:義務教育課程要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奠定共同基礎;要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兼顧差異[1]。自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以來,我國逐漸建立和完善三類課程管理體制,校本課程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因其實踐性、探究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特征,而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是學生明確人生發展的方向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縱觀當前區域的校本課程建設實踐,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認為課程開發就是教材編寫;二是校本課程開發沒有規劃,碎片化構建情況較多;三是開發不規范,理念陳舊,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學校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的主體,但區域層面的整體推進,對提升校本課程建設質量尤為重要。基于多年的教研實踐,新時代區域推進校本課程建設,應著力關注以下三個點。
一、樹立新時代課程意識
校本課程開發,不僅需要教師有校本課程開發的意愿和方法,更需要教師有先進的開發理念和科學的課程意識[2],把校本課程建設視作個人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動參與,深入思考,實現學校課程的建設完善及個人能力的提升發展。
(一)基于學生發展需求
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
只有樹立新的課程意識,才能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有計劃、有創意地為學生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程,師生共同研發,動態完善課程。《新方案》強調校本課程原則上供學生自主選擇,也就強調了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不僅要基于學校的辦學宗旨,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多種課程形態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因此,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個靜態的撰寫過程,或是階段性的成果,它應該具有動態、創生的發展軌跡,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見證,是教師專業成長得以提升的過程,更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的過程。
新方案背景下,校本課程建設不僅要關注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師特長,更重要的是要把校本課程的服務重心下沉到“學生”,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兼顧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杭州某校處在由外地隨遷家庭和拆遷戶家庭組成的筧橋區域,學校在做家訪和問卷調查中獲悉,有近20%的學生為新筧橋人,他們希望充分了解筧橋的歷史文化,早日融入當地原住居民的生活中去。學校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實踐活動類課程《郵說筧橋》,以郵票作為紐帶,從課堂學習向社會實踐遷移,在豐富多彩的體驗探究活動中,體會筧橋的歷史變遷,培養對新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再如《快樂手賬》課程,學生通過學習制作各種功能手賬,體會在生活中發現美、記錄美的快樂,爭做身心健康、知書達理、情趣高雅、生活靈動的幸福“小海燕”。
(二)立足學校教育哲學
學校教育哲學回答“學校到底要培養怎樣的人”的問題,是學校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靈魂,是課程建設工作的起點和歸宿[3]。校本課程要立足學校教育哲學和多方的課程需求,它不是“校長課程”,也不是“師本課程”,更不是地方特色或地方文化的一種衍生品。
校本課程建設要對應新方案,以育人目標落地的高站位,充分發揮它的“成長跑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的認同和熱愛,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增強學生服務他人、服務集體、服務社會的奉獻意識,養成堅持學習,堅持實踐的精神品質。如杭州某小學自建校以來,將紅色文化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將紅色文化創造性融入到校園建設之中,打造建設了一個實景與虛擬相結合“智慧聯動”紅色文化基地,開發了獨具特色的“紅色記憶,薪火相傳”實踐活動類課程。
二、規范校本課程管理
隨著區域校本課程建設的深入推進,不難發現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日漸擴大,課程類型越來越豐富,但從區域校本課程建設的調查數據來看,普度存在課程開發臨時、碎片、隨意等,沒有適切的課程體系,沒有相應的校本課程管理系統,也沒有校本課程開發和審議機制。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4],學校應遵循“ 三類課程、相互協調、分層管理、循序漸進”的原則,建立校本課程開發支撐體系、重視校本課程審議,在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實施的前提下,保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穩步和持續發展。
(一)對標政策架構課程體系
目前,大部分學校制訂的學校課程規劃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頂層架構沒有走出固有模式或沒有對標最新的政策要求。二是校本課程建設缺少中長期規劃,結構體系不夠科學,階段性建設目標不清晰,學校辦學特色彰顯不足。三是規劃留存在紙上,缺少宣傳和解讀,導致一線老師認識茫然,實際操作與學校意愿南轅北轍。
為更好地實施新的課程方案,學校需要進一步研究國家和本省的課改方案,傳承學校辦學思路
和方向,深刻理解新方案的要求,完善校本課程的結構體系。這其中要重點把握兩個方面:一要處理好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關系,二要特別注意校本課程的選擇性。如《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試行)》中提出“學校要繼承浙江省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先進理念和辦法”(浙江省的拓展性課程即學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5],分為知識拓展類、實踐活動類和體藝特長類三類)。要實現新方案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學校就應先做好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以實踐活動類、體藝特長類、知識拓展類構成一個計劃合理、環環相扣的校本課程體系,每個類別下設若干門獨立課程(每一門課程必須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內容設置、實施要求、評價標準和建議的課程綱要)。如某學校立足“以美育人、五育融合”的辦學理念,提出了“讓每一位孩子擁有真善美品格”的辦學宗旨,因地處千島湖畔,近幾年開發了以魚為載體的系列課程,形成了《印象漁美》的課程體系(見圖1)。
(二)建立課程開發的管理系統
校本課程建設從自發走向自覺,從零散走向整體需要有健全的校本課程管理系統。學校進行課程實施規劃的頂層設計時,不僅要對校本課程建設提出明確的近遠期的發展目標,還要建構課程開發和管理系統,才能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這個管理系統應包括組織架構以及規范的校本課程管理機制,管理機制包括教師的培訓機制、課程開發的實施策略和評價機制等。
如某校課程開發管理組織中,每個部門都有明確的分工,如視導小組每學期要進行一次視導,包括課程開設與實施、隨堂聽課、學生訪談、教師座談、家長隨訪等,及時跟進視導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課程的再設計、再完善。同時,學校還設立了校本課程管理專項經費,用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教師培訓以及對外交流等,形成課程建設支撐的保障系統。
(三)重視校本課程審議
校本課程雖然是學校組織開發的課程,但為了保障校本課程符合其應有的育人功能,保證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學校應對校本課程進行審議。教師要開發課程應首先向學校提出申請,遞交課程開發相關的總體方案、課程綱要及教學資源等,再由行政專業人員、專家、校長、教師、學生代表等組成評議團隊對課程的價值意義進行評估,對課程的育人目標進行審核,對課程的科學性進行分析,提出修改建議后方可開發與實施。建立校本課程的申報制度,重視校本課程審議,是校本課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探索研評一體機制
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不應過分追求課程開發數量,而要重視如何打造基于學生發展的、受學生歡迎的、優質的、有學校特色的精品課程。但從區域校本課程建設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著課程數量多、課程目標不清、課程內容不成體系、課程評價較為隨意等現象。《新方案》強調,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不僅要有規劃地開發課程,講究課程開發的技術和藝術,更要正確把握課程開發的育人目標,以提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質量作為核心指向。
(一)開展基于課程建設的三級聯動教研
“三級聯動教研”即以市區(縣)校三級聯動為抓手,圍繞教師課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務布置與“自下而上”的任務驅動方式,充分發揮市級教研指導的統籌和專業引領作用,由“點對點”走向“點帶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促進區域課程建設的發展。通過市區(縣)校三級聯動教研,拓寬教師對校本課程的性質、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課程的實施手段和課程評價方式等的認識和理解,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質量。
(二)組織指向問題解決的實操性培訓
調研中發現,教師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有積極性,但因缺乏時間精力、缺少專業引領、缺少團隊合作、缺少硬件設施等原因,導致校本課程開發困難重重。
根據以往教師培訓的實踐經驗,基于問題解決開展的實操性培訓效果較佳。組織者通過培訓前的小調查了解到教師的需求,針對教師提出的需求,用專家引領式的觀點報告或沙龍式的研討方式以及反思性的學習交流,解決個性化的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教師只有積極參與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以及培訓,才能更好地掌握課程設計、實施創新、評價革新的知識和技能,也只有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提升了,才能真正提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質量。
(三)做好評改一體的自我革新
對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質量進行監督,是推進學校課程建設的一項保障措施。學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也對區域課程建設推進有極好的輻射引領作用。如
區域實施二輪課程評審(初評和復評),能很好地實現區域校本課程建設質量的提升。初評是由課程專家通過審讀申報課程的相關材料,如申報表、學校課程整體規劃或方案、課程綱要、學校自主開發的教學資料等,選出入圍課程。初評入圍的課程再經過實地考察調研、師生訪談、推門聽課、分組匯報答辯等流程,由復評專家組合議確定是否成為當年的區域精品課程。實地考察調研旨在促進課程的實施;分組匯報答辯過程是開放的,答辯的目的是讓課程組發現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專家點評的目的是讓課程組再次分析診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完成課程的優化和迭代。在匯報過程中,來自不同學校的校本課程呈現出來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實施方法及創新的評價機制都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源。二輪課程評審可以切實起到以評促研、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作用。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遠工程。《新方案》為校本課程賦予了新內涵,需要學校重新審視校本課程開發的真正意義。區域層面有責任也有優勢,抓住關鍵要素,立足學校特點,推動校本課程的高品質建設。
(俞麗萍,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杭州 310000)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3-10-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 535.htm.
[2] 林一鋼.校本課程開發與課程意識[J].教學研究,2002(2):111-113.
[3] 崔允漷.學校課程建設:為何與何為[J].中國民族教育, 2016(Z1):8-10.
[4] “北京市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研究”項目組,李群. 對北京市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推進策略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 2006(10):53-55,68.
[5] 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5-03-31)[2023-10-12].http://jyt.zj.gov.cn/art/2015/3/31/art_1229106823_614182.html.
責任編輯:毛盼盼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