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國家通用語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推廣與普及、以及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并為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去分析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期望能夠促進我國優秀文化傳播的同時,能夠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并且認識到推廣國家通用語的必要性,進而推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通用語言的普及與教學現狀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用語言文字;民族地區
一、背景
新時期,站在新的歷史位置,黨和中央都高度注重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思想文化認同以及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維護民族團結的“五個認同”,加強民族團結的“四個意識”,國家通用語的推廣與普及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穩定、和諧、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長遠戰略。
二、目的及意義
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事關我國的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與人口、經濟、社會政治等的發展狀況相關,直接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與繁榮。首先,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表達和表現繼而向更廣闊的地方傳播。其次,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有利于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更有利于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最大價值,中華民族才能以更加意氣風發的姿態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研究情況
為響應國家政策,1985年青海教育廳出臺的《青海省“七五”推廣普通話工作規劃》中提出:“少數民族學校必須貫徹以本民族語言文字為主進行教學的原則,學生要首先學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在此基礎上學好漢文,到中學畢業時達到民族語文和漢語文兼通。” “青海少數民族地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步采用以民族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教學模式。1988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轉發《五省自治區藏族教育研討會紀要》首次使用雙語教學這個術語。1992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發布文件,正式闡述了我國雙語教育政策”,明確提出了“少數民族地區也要重視推廣普通話,在學校中應推行當地民族語言和漢語普通話的雙語教學。”
趙小剛寫的《青海省農村普通話應用狀況調查和分析》這篇文章里,關注了青海農村地區普通話使用情況并調查研究。其中作家調查了青海22個縣4290人的普通話使用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從身份而言,普通話聽說使用流暢的人數比例,最高的是教師和學生,最低的是農民和牧民,而且大多都是文盲或高齡者。從年齡來說,15歲以下兒童能聽但口音重的人數比例最高,31~45歲人員,聽說使用流暢的人數比例最高,61歲以上的人員,聽說使用流暢的人數比例最低。作者認為,在青海的農村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不夠,推廣普通話的形式和手段不夠豐富,普通話教學情況相對滯后。為此需要加大以上各方面的推廣力度,改善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率不夠的實際現狀。
四、研究結論
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推普活動,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推進中國各地進步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推普工作正在全面進行中,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的普及率以及普及水平不平衡和不充分仍然存在,在民族地區和農村以及邊遠地區,仍有短板。其顯現的問題及對策呈現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1、推廣普及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國家通用語在不同年齡段中的普及率有所不同,精準的面向教師和青壯年、基層干部等重點人群。十年來,推廣普及工作在鑄魂育人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年齡大約在25歲至50歲的年齡段的人,尤其是在農牧區的人群由于地處偏僻,受教育年限少、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于文字的能力普遍較低,造成推廣工作出現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2、學校教師掌握水平參差不齊。少數民族院校里的教師因生活的環境、學習效果的不同,掌握水平參差不齊,成為推廣工作進一步開展路上的絆腳石,少數民族的方言和土語與普通話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給民族地區的普通話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再加上少數民族地區采用較為落后的教學設施和教學方法等問題,讓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通用語的教學問題日漸突出。
3、對普通話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國家通用語言的使用會使少數民族群體的社交范圍擴大,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與交融,從而再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對國家的認同。但是,普通話在一部分人心中重要性認識遠遠不夠,他們認為使用本民族語言或方言也能進行交流,并不需要用普通話,還認為語言本身也只是交流的工具,無論是本民族語言還是普通話,最重要的就是不影響正常的溝通交流就行,這就成推廣國家通用語工作路上的一個“絆腳石”。
(二)解決對策
1、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對象更加精準化。2020年我國實現了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但總體上來看,通用語的推廣普及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著眼于民族地區、重點人群,把全體社會成員作為工作的重心,進一步深入實施國家推普計劃,提升推普工作精確度與有效性。
2、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工作。為了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通用語水平,要認真安排教師的培訓,開展一系列特色系統培訓、做好相關的培訓計劃,并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活動,營造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工作的教育氛圍。也可以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加強對普通話的宣傳,讓人們意識到使用普通話的價值和功能,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形成推廣和規范普通話的濃厚氛圍。
3、正確認識普通話的重要性。用好普通話是增進各民族間團結合作的前提和基礎,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建構,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發展的必然條件。要結合各種推廣活動和新聞傳播的媒介,讓全體社會成員認識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使推廣工作得到充分發揮。
五、結語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大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是民族地區開展漢語教學的基礎。其次,國家通用語的普及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的工作,是增強國家認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工程。
少數民族地區的推普計劃的實施無疑是困難的,而其影響也是深遠的。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我們明白藏區的漢語教育具有特殊性,并發現了許多存在于教學過程之內外的問題,也探究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同時,在以藏區為研究對象,我們發現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漢語教育,不僅促進了地區教育的發展,同時對地區經濟與生活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更高更好層次的教育形式被引進,社會也在不停地發展進步。通過國家通用語的教育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加便捷,有效的溝通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合作共進。民族文化通過漢語教育所帶來的積極因素得到交流與發展,有助于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
參考文獻:
[1]王洪佳.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成才之路,2021(34)
[2]楊靜.青海省普通話推廣研究現狀及分析;《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1-15
[3]馬美元.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
[4]呂曉娟.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王妍莉.促進理解的漢語教學研究以藏族學生漢語教學為例.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