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背景下,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逐漸出現了許多純女戶家庭,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這些純女戶家庭會面臨更加嚴峻的養老困境。本文將從老人的日常照顧、物質資金支持等三個方面描述了農村純女戶家庭的養老現狀,從而得出目前其所面臨的養老現實困境。最后針對農村純女戶家庭養老的現狀及困境出發,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養老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農村;純女戶家庭;女兒養老
一、農村純女戶家庭的養老現狀
(一)日常照顧
日常照顧指的是子女對家中老人所提供的生活服務,包括: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生活用品采購等方面。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下,自家成員對家中老人的照顧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特別是子女對自己父母的照顧,同時也是傳統倫理所涉及的內容。多數農村老年人都盡可能的獨立,只有當身體受到疾病困擾或者不能自理時才會需要子女提供日常照顧。所以,農村家庭中的老人是否需要日常照顧關鍵還是看其健康狀況如何。[1]通常情況下,健康情況較好的老年人受到子女的日常照顧的時間相對較少,而健康情況不太樂觀的老年人則更加希望得到子女更多的日常照顧。
(二)物質支持
物質資金支持指子女與老年人之間提供的金錢、食品、生活用品等幫助?,F階段我國農村大部分仍然是采用家庭養老的方式,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而養老問題最基本的就是物質資金的需求。農村老年人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家中子女提供的物質資金的幫助以及老年人自養所得。然而,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相對來說收入也較高,他們對于子女給予的物質資金支持的需求相對較低,這一部分老年人有可能還會給予子女一定的物質資金支持,如:創業、買房。但是,子女對于其父母的物質資金支持就受到很多因素的左右,大部分女兒都會在法定節日、老人生日或定期給老人一定金錢,頻率和數量多少是受女兒社會地位及經濟情況的影響。
(三)居住模式
在我國農村地區,女兒適齡或者早齡出嫁是比較正常的事情,隨之而來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女兒與父母居住模式的改變。出嫁的女兒除了招婿家庭之外,一般都會搬到丈夫家庭所在的地區居住。由此女兒與自己父母產生了共同居住、近距離居住以及遠距離居住三種模式。[2]最近幾年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高峰期,農村很多青壯年都會為了更高的薪酬以及子女的教育所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出現許多空巢老人。而在純女戶家庭中空巢老人這種現象較為明顯的,受傳統婚嫁習俗的影響,女兒出嫁之后基本上都與自己丈夫家生活在一起。在大多數純女戶家庭中,女兒在出嫁之后就會使自己的父母變為空巢老人。
二、農村純女戶家庭養老的困境
(一)女兒養老難以持續性滿足現實需求
對于農村純女戶中的女兒來說,他們雖然都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但是處于受到中國傳統思想影響最深的農村地區,在眾多老人心中結婚的女兒則被認為是“潑出去的水”,女兒的外嫁會使原本的三角形家庭突然少一個支點。[3]
一方面,純女戶家庭會出現多重形式的居住模式影響對家庭中老人的養老,養老的功能也不能發揮全面。女兒與父母共同居住或者近距離居住的就可以經常性的為父母提供養老物質或精神服務,而居住距離較遠的女兒在對父母養老服務父母就稍有不足。另一方面,純女戶家庭中的老人在生產活動中存在勞動力流失的困境,從而影響家庭的收入。受耕地面積的影響,生產活動大多依靠勞動力的投入來開展農耕活動。女兒外嫁之后家中勞動力流失,加上老年人也受到年齡的限制體力下降,純女戶家庭中的生產活動收入會越來越少。
(二)女兒提供的物質支持較低
女兒能夠為家中老人提供多少養老支持,其自身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是決定因素,同時還包括在家中的決策權力大小。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眾的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女性有了就業機會,女性的就業率逐漸上升,同時自身價值也在慢慢實現。有了一定經濟來源的農村女性相對于擁有了可以為自己父母提供資金支持的前提,但收入的多少也對支持大小以及支持次數有較大的影響。
(三)需承受較大的輿論壓力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比較典型的男權社會。特別是在農村大多農村地區,依然有著只有男性才能傳宗接代的思想。這對農村純女戶家庭就意味著香火斷了一說,加上農村地區的閑言碎語的影響,農村純女戶家庭的養老也面臨著巨大的輿論壓力。農村老年人也很在乎自己的村中的地位及威望,而純女戶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沒有兒子在村中的地位及威望可能就會下降,同時也容易受到外界的輿論影響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容易產生有一種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的心態。我國農村地區目前仍然有喪葬等儀式,這些儀式的主要角色都是男性。[4]不管這些儀式怎么變化,唯一不可能變動的就是男性在這些儀式中的主導地位,他們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農村地區,若是一個老人去世之后沒有兒子、孫子為其送終,肯定會受到同村村民的嘲笑與諷刺。
三、建議
(一)增強政府干預
政府作為正式社會支持的主體一般通過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以及養老保險等形式進行。目前,我國政府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僅占總體支出的十分之一,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的資金支持。但是,農村地方單純的依靠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是很難改變目前的養老困境的,因此就需要在農村地區推進各種不同的養老保障,從而實現多種主體的優化組合,為農村純女戶家庭提供多樣的資金支持。
政府需要為其提供有一定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機構,特別應該關注的是那些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村純女戶家庭。同時,政府應該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盡可能的提高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多聘請專業人士,進一步提高養老質量。另外,農村基層組織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資源和權力在純女戶家庭養老中起到監督和幫助的作用。農村基層組織一方面可以鼓勵和幫助純女戶家庭與鄰居搞好關系,多與鄰居和鄉親們開展各種活動;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再在權力范圍內為純女戶家庭在生產活動以及經濟活動中爭取更多的優惠,維護他們的權益。
(二)盤活農村資源
我國一個傳統的鄉土社會,特別是農村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人情交往主要以親緣和地緣為基礎的家庭、鄰居以及朋友等主體所形成的社會支持網絡,那么農村純女戶家庭中老人的養老也可以依賴親緣、地緣的作用。純女戶家庭中的女兒應當在能力范圍內對父母提供物質資金的支持,滿足老人基本的生活以及看病的需求,讓老人意識到自己的老有所依的。[6]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處理好與村落周邊鄰居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純女戶家庭老人在養老過程中所需要的精神滿足與情感交流等。鄰居和朋友可以說是老人養老非正式支持中的支柱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協助純女戶家庭中的女兒對其父母的養老行為,特別是老人有突發情況或突發疾病時,可以依賴鄰居和朋友解決燃眉之急。
(三)轉變傳統觀念,增強女兒養老責任意識
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地區現階段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并不是一個簡單維持老人生存的過程,更是體現我國傳統孝文化。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親子關系上的差別在中西文化中體現在贍養老人在西方并不是家中子女必須承擔的義務,而在中國卻是子女不可避免的義務”。[7]傳統觀念中的“養兒防老”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老人及女兒對養老的看法,使純女戶家庭中的女兒對家中老人多提供養老支持不足。所以,必須改變傳統觀念,要重視孝文化提高女兒贍養老人的責任意識,同時社區也應該營造女兒養老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郭愛妹,張戌凡.城鄉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保障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2]張丹.吉林省農村獨女戶夫婦社會養老保障問題研究—以東遼縣為例[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2.
[3]王建云,曹艷春.關于農村中女兒養老的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28—31
[4] 章洵.農村多子女家庭養老代際交換的性別差異—基于湖北省鐘祥市 L 村一個典型案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4(3):238—242.
[5] 姜木枝,張朝蓉.和諧社會背景下農村計生純女戶家庭養老保障問題的思考.農業考古,2007(Z6):287—289.
[6] 苗向陽.基層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14(01).
[7] 費孝通.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天津社會科學, 1982 (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