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行為模式,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以及三觀,形成這些的原因有很多,而家庭作為我們最先接觸到的環境并且作為重要的成長環境,其對我們的性格三觀養成產生著極大的聯系,原生家庭對個體后天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本篇文章將從原生家庭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以及產生的原因展開分析
關鍵詞:原生家庭;個體性格;后天發展
一個人的個體發展和他的原生家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據現有的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不論是對個體的人格發展還是心理健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①。在學術上對原生家庭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出生并被養育的家庭,原生家庭對人生成長有很大的關系。原生家庭與個體關系四種健康狀態可以作為原生家庭與個體共同成長以及作為良性互動是否達成的判定標準。一旦健康狀態達成,就會第一點是能否在原生家庭之外個體有獨立的生活空間;第二點是能否自我決定自我承擔責任;第三點是能否在原生家庭之外建立與他人的關系,例如友情和愛情;第四點是能否與原生家庭保持恰當的關系,彼此聯系彼此支持等。
喬塞爾森認為青少年分離與個體化過程共有四個階段:1分化,即開始有自我空間和表達的意識2實踐,即在心理上與父母開始分離,嘗試自己解決事情,掙脫父母管教3和解,這是最難的一個階段,即學會與父母相處,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經驗支持。父母要做好一個時退時進的角色,要敢于支持孩子觀點的表達,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主性成長4情感課題恒常,即自我的三觀形成,開始獨立的生活。
這個與0-3歲時心理發展階段的任務相似,這也表現出這四種狀態在每個階段的體現:先是共生,然后逐漸脫離,自己獨當一面,最后達到共生。但要達到最后的共生階段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青少年在摸索中常會被人際關系、學業壓力、情感問題、未來選擇等困擾,此時應該正視問題,養成自我思考與理解的習慣,積極去向同伴和父母尋求解決方法。當然跟父母說的時候要把事情說清楚,每個人表達的意思與他人實際接收的意思并不相同,所以把前因后果說清楚就十分重要。畢竟這個處理不當就會產生一些心理困擾比如自我懷疑、受挫、迷?;蚪箲]等。孩子把問題反饋給父母時,父母也不要對孩子多干預,讓孩子言聽計從。一起與孩子商討,多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自我解決,明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
現如今有很多社會問題都在體現著這一點,比如說啃老族,因為之前計劃生育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讓父母對唯一的孩子百般寵愛,致使很多孩子無法自力更生,只能依附于父母。還有就是陪讀現象,孩子在哪上學父母就跟到哪,父母對孩子的獨立生活沒有信心和對孩子有難以割舍的依戀情節。亦或者是父母與子女因為早戀學習等產生的惡性沖突事件。這些都表現出了孩子與家庭的交流產生了問題,原生家庭沒有與孩子個體一起成長。而一個家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孩子可以與父母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一旦無法滿足,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正如龍應臺《目送》中表達的一樣:父母要明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同樣孩子也要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互相成長,讓家庭與個體之間擁有一個健康的發展狀態。
參考文獻:
①劉暢,伍春新,陳玲玲,等.幼兒父母的原生家庭對其協同教養的影響:人際間變量及性別一致性的調節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6):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