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政策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器,更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員和助跑器,要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政策和制度體系,促進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財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財政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鄭州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依法加強收入征管,積極優化支出結構,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集中財力保重點保民生,將有力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一、財政政策提質增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
一是強化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建立健全財政貼息、多元投融資體系;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支持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二是設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支持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步伐。四是落實鄭州人才財政支持政策,以科技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五是支持高標準建設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示范區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二)支持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強化先進制造業主導地位,落實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和財政政策,提升產業能級,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二是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支持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推進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創新應用,加快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三是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財稅支持政策,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保障,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四是支持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研究制定重點企業財稅激勵政策,吸引更多全國性企業、優質外貿企業落地鄭州,引導現有大型企業的其他區域訂單向鄭州轉移,落實招商引資、總部經濟等財政扶持政策。五是繼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推動減稅降費與經濟增長良性循環。
(三)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做好產業發展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聚焦發力點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二是突出主導產業,走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道路,支持引導發達縣域培育新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三是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地區間財力均等化水平,完善相關財稅政策,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城鄉和區域經濟布局。四是完善市對縣財政激勵機制,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提高財政民生支出,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落實就業創業政策
一是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就業見習補貼等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二是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轉崗下崗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三是支持企業穩定就業,降低企業社保費率,落實在崗補貼政策和擴大就業補貼政策。
(二)支持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
一是完善公立醫院投入長效機制,提高公立醫院補助標準,支持公立醫院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二是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促進保障更加公平。三是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建立健全穩定長效的多渠道補償機制。四是加大醫療救助投入力度,完善醫療救助制度,落實貧困戶全額減免起付線政策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三)支持教育優先發展
一是健全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建立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和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二是推動學前教育健康普惠發展,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三是完善市屬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支持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內涵式發展。四是支持引進優質高等教育機構和高校研究院、人才培養基地、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提高鄭州市高等教育質量。
(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
一是健全扶貧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推進確保財政投入與脫貧任務相適應。二是整合涉農財政資金,打好財政資金、政策組合拳,撬動更多資金投入鄉村振興。三是強化產業扶持力度,支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三、持續深化財政改革,推進財政管理高質量發展
(一)合理界定事權和支出責任
一要加快建立依法規范、權責匹配、協調配合、運轉高效的市與縣(市、區)財政事權劃分體系。二要明確支出責任。按照“誰的財政事權誰承擔支出責任”的原則,明確市與縣(市、區)支出責任,三要圍繞市政府重點工作,動態調整財政事權劃分。
(二)推進項目支出預算標準化
一要按照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對項目預算的要求,建設數量適度、結構合理、科學規范的項目支出預算標準體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物價水平變動等情況,及時調整定額標準。二要強化項目支出預算標準應用,樹立“有標準就要使用”的理念,將已制定的項目支出預算標準和編制規范,全面應用到預算編制、評審,實現標準體系嵌入預算管理流程。三要推進項目支出預算管理標準化,建立項目清理和退出長效機制,推進項目申報、評審、項目執行和績效管理標準化。
(三)集中財力保障支出重點
一是建立財政存量資金定期清理機制,統籌安排用于民生項目和重點急需的支出項目。二是科學謀劃重大決策保障項目,重點保障貫徹落實市政府決策部署的資金需要。三是建立財政專項資金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深化財政專項資金整合,建立專項資金清單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新設專項,健全定期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
(四)全面實施績效評價管理
一是構建全方位預算績效管理格局,逐步將政府收支、部門和單位預算全面納入預算績效管理,推動提高收入質量和財政資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績效評價與預算安排掛鉤機制,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將評價結果應用作為財政政策調整、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三是建立專項資金全生命周期績效管理機制,研究制定專項資金全生命周期績效管理辦法,規范和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全流程業務,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2021年3月31日,鄭州市印發《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財政部門踐行“三標”要求,以全面落實國家、河南省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為出發點,進一步支持我市民營企業發展。一是強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進一步明確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民營龍頭企業做優做大,培育“頂天立地”大企業(集團);二是加大轉型升級助推行動中財政支持,對智能制造新建或改造項目,按照智能制造設備及軟件投資額的2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三是支持民營企業品牌建設,明確支持民營企業品牌和標準化建設,對榮獲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的民營企業分別給予5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獎勵。四是支持企業拓展融資渠道,加大“規改股”“股上市”支持力度,支持企業“規改股”等政策執行。精準推動上市倍增計劃落實落細,加強政府性擔保體系建設,力爭五年業務規模突破500億元。
近年來,市財政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資源集聚優勢,積極協調政府投資基金各子基金管理人,主動與反映問題的相關企業溝通聯系,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和融資需求,搭建了企業與資本溝通的橋梁,為企業提供資金、人才、技術、信息、市場引入等綜合服務。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市財政將謀劃設立更多類型更多領域的政府投資基金及子基金,構建完善政府投資基金體系,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我市優質企業,讓各類市場主體、創新主體,切實感受到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帶來的獲得感,讓產業、企業、企業家“三業”活起來、強起來,推動我市經濟向著“大而優、大而新、大而強”和“高又快、上臺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