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鑫茹
(信陽農林學院 農學院,河南 信陽 464100)
近年來,信陽市不斷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業產業。一是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2022年信陽市生產總值達3196.23億元,排名全省第九,增速3.2%。近年來,信陽市生產總值總體趨勢呈穩步增長態勢,從三大產業來看,全市三大產業結構為19.6∶34.7∶45.7。二是特色農產品布局更加優化。對水稻、弱筋小麥、油茶、茶葉、苗木等特色農產品實行區域化、規?;N植,根據區位地形特點對特色產業區域進行布局,結合南部山地特色發展形成生態農業區,東部平原發展為優質高產農業區,圍繞中心城市和浉河、南灣湖區域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帶和河湖優質漁業區。三是農產品品質逐步優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截至2021年,信陽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60萬畝,當年優質糧食播種面積超過1000萬畝,占糧食播種面積的90%以上。信陽光山油茶、固始鵝、固始雞獲得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稱號,信陽毛尖在2021年入選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信陽市圍繞信陽毛尖、光山和商城油茶、息縣弱筋小麥、淮南豬、固始白鵝等特色產業搭建全產業鏈,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發揮綠色食品行業協會作用,共同梳理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圖譜,已初步制作了稻米、弱筋小麥、茶葉、生豬、油茶、白鵝等全產業鏈發展圖譜。積極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已立項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建設設施184個,建設總容積達16萬立方米,超額完成省定工作任務。
信陽市共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個,浉河區、淮濱縣、固始縣通過首批3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全市累計7個鄉鎮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有7個鄉鎮和7個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其中,潢川縣的稻蝦共作模式入選全省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之一;浉河區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1萬元,比全區農民可支配收入高21%;固始縣茶產業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萬元,比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30.7%。
信陽市以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帶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品牌創建。截至2021年底,全市主要農作物農藥、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2%,統防統治覆蓋率提高到46%,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44.7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9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秸稈禁燒效果持續向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農膜回收率達97%以上。全市共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6個,獲評省級知名農業品牌69個,評定信陽市知名農業品牌14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9個。
信陽市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共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80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01家,市重點龍頭企業169家;農民合作社15406家,國家級合作社65家,省級示范社94家,市級示范社430家;家庭農場16392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7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08家,培育各類高素質農民5000余人。同時,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積極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充分發揮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資源整合、專業示范、帶動農戶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方面的積極示范作用[1]。
近年來,信陽市通過財政、信貸、用地、用電等方面對農戶予以支持,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糧食生產潛力。積極探索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完善新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信陽市八縣兩區共建立10個農技推廣站,鄉、村建有68個區域站,對農作物有害生物進行有效監測和防控,完善現代農業信息化服務,嚴格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栽培管理、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節本增效技術,提高了農業科技貢獻率。信陽市還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社、植保合作社、沼氣服務合作社等,特別是大力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全市農機合作社發展到660個,流轉承包、托管服務土地142萬畝,服務農戶近百萬戶,農機作業量占全市農機作業總量的62%以上,成為農業生產的骨干力量。
信陽市的農業產業發展已有較好的規模,但與其他產業的有機融合度不高。一是因為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相較于其他產業,農業的收益相對較低,難以吸引大額投資。二是信陽市合作社、農場主以及許多農業企業之間缺少業務上的聯系與互動,利益聯結不夠緊密,難以形成規模效益。三是信陽市村鎮年輕勞動力多外出務工,優秀人才和年輕勞動力資源匱乏,對現代化農業、農產品流通、市場營銷等理念缺乏認識和理解,難以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四是農村生產力水平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不足,也使得農產品深加工、附加值提升受到阻礙。
信陽市許多農業企業對農產品品牌的認知度不高,農業經營主體對農產品品牌定位不清晰,沒有突出產品本身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存在“一品多牌”的現象[2]。例如,板栗、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均以“綠色”“優質”作為品牌的主要宣傳點,在宣傳上缺乏新意,品牌知名度較低,難以吸引消費者。信陽民俗文化豐富,但很多農產品的品牌文化中未能體現信陽地區獨有的民俗文化,與其他地區同類型農產品相比,品牌核心價值和特色元素均不突出,大部分品牌僅在省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信陽市農村地區行路難、農電難、飲水不安全等問題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公共基礎設施依然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存在“公用地”悲劇,加上維修不及時,一些基礎設施老化程度加劇,故障率提升,部分設施陳舊失修,無法正常使用,各縣區相鄰的道路以及縣城與農村交界的道路也基本上都存在管理和維護問題。目前,信陽市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水利、公路等基本建設投資領域,其他中小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依然短缺,農業領域很多基礎設施配套服務不夠完善,且缺乏相關的機構管理和人員維護。
當前,民間借貸依然是信陽市農戶生產發展的主要融資渠道之一。這是因為不同農戶的經濟狀況、投資方向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各不相同,一些農村金融服務機構過于注重押品質量、風險評估等,往往無法滿足本地農戶個性化的融資需求。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數量、規模、分布和服務范圍等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無法滿足農民優質、高效、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應不明顯,存在著農戶遠距離求助、股權分散以及信用體系不完善等風險。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鄉村產業振興,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目前,信陽市農民整體的文化水平依然偏低,他們普遍缺乏對國家惠農政策的理解和對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ヂ摼W技術使得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信息化、機械化設備被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同時也對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綜合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民文化水平和操作能力的不足也制約了農業新理念、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利于信陽市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
加強優質糧油品種研發推廣,積極打造固始、淮濱、息縣的優質弱筋小麥,潢川縣的優質糯米粉,新縣、光山、商城的山茶油等糧油生產優勢區[3],建設集約化、高產出、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打造集成度高、系統化強的農業生產加工園區[4]。在信陽南部山區地帶,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建設紅色文化旅游小鎮,打造茶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和美麗休閑鄉村,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形成多業態集聚鄉村旅游示范區。
大力培育特色農產品,以固始縣和新縣為核心,建設信陽市特色畜牧業淮南豬和信陽黑豬的生產加工基地,以南灣湖和出山店兩大水庫為中心,發展南灣魚、鳙魚養殖。培育發展特色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養龍頭企業、家庭示范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并積極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園區,以淮南豬、固始白鵝、淮南麻鴨、光山油茶等地方特色農產品為中心,推動特色農業集聚,實現規模效應,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結合地區民俗文化特色,豐富農產品品牌內涵,提高品牌市場競爭力。
結合信陽市各縣農村區域發展特點和趨勢,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合理布局和配套銜接,應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完善,避免大拆大建造成資源浪費。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體制和運營機制,明確主體責任,避免“公地悲劇”。提高農民素質,建立農村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建設管理的監督機制,發揮農民參與農村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投資渠道,鼓勵多方參與,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使農村基礎設施走上“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軌道,最大限度使農村和農民長期受益。
完善城鄉融合的金融體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農業保險體系和農村信用體系。積極探索“政府+企業+銀行”模式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模式,由政府提供財政資金做擔保,銀行向符合條件的主體提供免抵押貸款,嘗試利用企業產品、商標、機器設備作為抵押物,盤活農業企業存量資產。創新農村金融模式,進一步完善農村數字化金融,積極引導互聯網借貸、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等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規范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能力,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鼓勵保險機構籌集資金,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增強農業的穩定發展和抗風險能力。
加強鄉村振興高素質人才培訓[5]。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示范帶頭人開展專業技能培訓,精準設置課程,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培訓模式,帶領農民學員到全國知名農業院校聽專家授課,進行實地考察、技能培訓,提供農業生產經營環節的跟蹤服務,全面提升示范帶頭人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完善農村引進人才政策,加強城鄉人才交流合作,搭建城鄉人才聯合培養、互換培養的平臺,鼓勵畢業大學生返鄉、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鼓勵科研事業單位與農業企業開展幫扶合作,建立完善的城鄉協調的勞動力、人才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