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啟東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藝術教育中心,河南 信陽 464000)
電視連續劇《人世間》改編自著名作家梁曉聲同名小說,該小說曾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自2022年年初《人世間》在央視一套播出以來,受到億萬觀眾的熱捧,成為國人話題中心,是近年來影視劇少有現象。縱觀《人世間》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文本的厚度、導演高超的拍攝技巧、演員精湛的演技外,電視劇音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電視劇音樂主要有歌曲和純音樂(無歌詞)兩種形式,歌曲分為主題曲和插曲,純音樂分為主題音樂和背景音樂。因此,電視劇音樂一般包含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和背景音樂等幾個部分,它們構成了影視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電視劇音樂不僅可以營造氣氛、設立背景、凸顯情節,還能夠創造出圖像本身難以傳達的情感。電視劇《人世間》同名主題曲,是由錢雷作曲、唐恬作詞、雷佳演唱。該歌曲緊密結合劇情,從音樂方面向我們呈現了人世間的悲歡聚散。歌詞看似樸實無華,但深情雋永。同時,在整個劇情中,還有《北京有個金太陽》《咱們工人有力量》《甜蜜蜜》《假如你要認識我》《燈火》《光陰的故事》《大約在冬季》《干杯,朋友》《光字片》等一個個具有時代代入感的插曲和背景音樂。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套完整的電視劇音樂體系,共同起著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刻畫人物的作用。
電視劇音樂是電視劇敘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常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到電視劇故事的敘述當中,發揮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美國電影作曲家埃爾默·伯恩斯坦說,音樂能夠用純情感的方式講述故事,而電影本身卻無法做到。伯恩斯坦所說也適用于電視劇,因為電影音樂與電視劇音樂在敘事特征與功能上基本是一致的,有時甚至合稱為影視劇音樂。
電視劇《人世間》通過描寫東北吉春市棚戶區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命運以及同一時代各階層的百姓群像,展示20世紀后半葉至21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它既是一部百姓生活史,又是一部社會變遷史。
中國社會發展歷史,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獨有的鮮明印跡,這些印跡可以是典型人物、事件,或標志性的建筑物、物品,或流行性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變成了符號化的歷史記憶。《人世間》講述半個世紀的故事,劇中充滿符號化的元素,具有強烈的年代感。比如,有上山下鄉、知青返城、三線建設、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下崗潮、下海潮、棚戶區改造以及申奧成功、香港回歸等時代關鍵詞;有綠皮火車、搪瓷臉盆、二八大杠自行車、膠鞋、糧票等極具年代感的物件;還有青磚綠瓦的火車站、光字片各種違建平房以及幾家共用一個廚房和廁所的宿舍樓等場景。這些符號以先聲奪人的感染力將觀眾帶入某一特定的歷史情境、文化氛圍或情感范疇中。《人世間》以不同時期流行的經典音樂參與到這個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凡常的生活敘事中。
劇中故事是從1969年的東北工業城市吉春市的“上山下鄉,建設邊疆”展開的,生活在光字片的周家在這個時代大潮下,面臨著與其他家庭同樣的人生抉擇——上山下鄉,建設邊疆。父親周志剛從東北工廠派到四川山區參加三線建設,大兒子周秉義遠赴生產建設兵團,女兒周蓉為了追求愛情而到貴州偏遠山區下鄉。這既有為祖國奉獻青春的時代激情,又有普通家庭的無助與無奈。背景音樂從《北京有個金太陽》開始,《北京有個金太陽》是當時在青年人中比較流行的歌曲,充滿著豪邁激情和信仰的力量。故事進入20世紀70年代,背景音樂《咱們工人有力量》出現了,與東北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主人公周秉昆和父親都是工人,工人階級屬于先進的領導階級等高度契合。《咱們工人有力量》作為時代的主旋律,廣為傳唱。時間進入80年代初,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對中國百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周家也發生巨變,周秉義、周蓉考上北大,周秉昆家庭幸福和美,母親李素華也從昏迷中醒了過來。背景音樂是鄧麗君演唱的《甜蜜蜜》和關牧村演唱的《假如你要認識我》,這兩首歌曲在當時風靡整個大陸。大年三十周家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歌曲《假如你要認識我》歡快響起。不僅唱出了周家人的其樂融融,而且反映出國家發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時間進入90年代,社會日新月異,經濟漸趨繁榮,周家不僅日子臻臻日上,而且第三代也走向屏幕。同時伴隨著改革的深入,周秉昆等光字片的一批人下崗失業,且面臨著生活困難、創業艱難等劇痛。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響起,“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悠揚的旋律、質樸的歌詞、多愁善感的基調,唱出了時代精神與感傷情懷。到了21世紀初,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棚戶區改造成為民生工程,破舊的棚戶區光字片就要消失了。但是光字片是劇中人物們從小生活的街區,是劇情得以發生、展開、延續的空間,雖然破舊,但承載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喜怒哀樂、父慈子愛、家長里短,交織著親情、友情、愛情。所以插曲《光字片》就更具震撼力。“當陽光亮堂堂/照在院子里/照在舊瓦片上/照在舊屋脊/總有一些小麻雀/在院子里蹦跳又逃去/炒菜的香味 在腦海里/當冬天第一場雪花又飄起/自行車的鈴聲和嘴角的哈氣/在這下雪的胡同里/曾經一串串腳印/那是紅圍巾和你/冷風吹過 早晨霧起昨夜想到你/那是一起走過街道 樹林和田野/還剩下多少/沒有忘掉 不變的風景/人世間里 找到你/當微風吹過后墻上的野花/吹過木柵欄和頭上的發夾/遠處孩子放學回家/嘰嘰又喳喳/處處是炊煙/想起媽媽/冷風吹過 早晨霧起昨夜想到你/那是一起走過森林 土地和田野/還剩下多少/沒有忘掉/不變的風景/人世間里找到你……”細膩溫馨的歌詞,婉轉動人的曲風,朗朗上口的旋律,周深以溫暖的歌聲詮釋了歌曲中發生在光字片的點點滴滴,唱出了煙火百態與時代變遷。故事發展到最后,以周家三兄妹為代表的光字片的伙伴們相繼退休,回到兒時的家園,在餐館聚會,音樂《干杯,朋友》響起,把氛圍烘托到極致。
電視劇音樂是電視劇敘事要素即“表達組合”中重要的元素。“音樂是電影敘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補充部分。音樂和一系列元素共同起效,講述故事,這些元素包括舞臺布景、電影攝影、演技、剪輯、對白以及音效。”[1]17所以,電視劇音樂敘事并不是說由電視劇音樂單獨完成“講故事”的功能,而是音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了“講故事”。
首先,主題曲是劇情的濃縮,在故事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人世間》的主題曲在電視劇里共出現5次。第一次出現在第10集劇尾:周秉昆父親、哥哥下鄉多年后第一次回家。在過年短暫相聚后,離別前夕,周母收拾周父行李時,二人離愁別緒,相擁而泣。第二次出現在第32集劇尾:國家房管改革,周秉昆買的新房不合法,沒房住,不得已把好友趕出自家老房子。夜晚,接連的打擊下,周秉昆回到空蕩蕩的老房子里,看著一件件老物件,痛哭流涕。第三次出現在第39集劇尾:周父去世。周父突然生病倒下,周家孩子都回到光字片老家,在周父去世后,周母為周父守靈,第二天早上起床,周家孩子發現周母安詳離去,頓時涕泗橫流。第四次出現在第47集劇尾:周秉昆因兒子周楠美國去世,與駱士賓打架,失手致人死亡坐牢。鄭娟來牢里看周秉昆,因鄭娟受傷,周秉昆感到無力,二人不歡而散。第五次出現在第58集劇終:周家三兒女在退休后都回到年輕時奮斗的地方。周秉昆和妻子雨中撐傘走在綠茵大路上,周秉昆對妻子說:“下輩子我們還在一塊唄。”把這五個鏡頭鏈接起來,就是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從主題曲五次出現的過程來看,它不僅參與了故事的建構,而且形成了音樂與即時鏡頭畫面融合的文化意蘊。每當人物的命運發生轉折時,同名主題曲就會緩緩流淌出來。
其次,插曲和背景音樂也參與了故事的建構。電視劇《人世間》中的音樂非常豐富,不僅有主題曲,還有背景音樂和插曲。由《北京有個金太陽》《咱們工人有力量》《甜蜜蜜》《假如你要認識我》《燈火》《光陰的故事》《大約在冬季》《干杯,朋友》《光字片》等構成的插曲和背景音樂,在《人世間》中也草蛇灰線般地把社會發展的歷史事件串連起來,構筑了整個故事講述的歷史場域。“你只要再次聽到音樂片段,就仿佛進入時空穿梭機,墜入深植于記憶中的光影和感受。”[2]1上山下鄉、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企業改制、棚戶區改造都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印跡,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人生軌跡。
由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背景音樂等構成的電視劇《人世間》音樂系統,每一部分都在劇中的藝術表現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從《北京有個金太陽》到《咱們工人有力量》再到《甜蜜蜜》《假如你要認識我》再到《光陰的故事》最后到《光字片》《干杯,朋友》,這些插曲不僅具有時代符號的標識,串聯起時代變化的腳印,而且在劇情發生變化或出現特殊場景時響起,營造出濃厚的氛圍。
首先,電視劇的主題曲一般由歌詞與音樂構成,經典的主題曲是文學藝術與音樂藝術的完美融合。主題曲是電視劇的核心,貫穿全劇,它與插曲和背景音樂一起參與電視劇主題思想的建構。《人世間》的主題曲浪漫而略帶感傷的歌詞,配上抒情溫婉的曲風,與影片風格相得益彰。周志剛與老伴李素華同一天執手離世時,溫情而又憂傷的背景音樂響起,音樂聲虛化了死亡的殘酷,強化了兩位老人相守相依的摯愛人生,營造了他們相愛之后攜手離去的浪漫結局。尤其是當周母端坐在椅子上,牽著周父的手緊隨他而去的場景出現,鄭娟抱著母親痛哭不止時,主題歌《人世間》唱起,“祝你踏過千層浪,能留在愛人的身旁,在媽媽老去的時光,聽她把兒時慢慢講”的歌詞恰好浮現在畫面左側。這個片段把情感醞釀到高潮,讓無數觀眾潸然淚下。
其次,電視劇音樂之所以能流傳廣泛、感人至深,與演唱者和演奏者以及錄音剪輯等密不可分。主題曲《人世間》的歌詞、音樂與劇中影視畫面融為一體,不僅升華主題思想,而且渲染氣氛,帶動著觀眾的情緒,形成劇內與劇外的情感共鳴。演唱者雷佳演唱藝術高超,演唱聲音線條立體婉轉、飽含深情。例如,從“草木會發芽”到“人像雪花一樣,飛很高又融化”,采用了句尾嘆氣這種自然松弛的方式,整體音域比較低,但是歌詞非常清晰,音色極為圓潤。又如從“世間的苦啊”到“不管人世間多少滄桑變化”,音色輕巧松弛、富有彈性。再如“若年華終將被遺忘,記得你我火一樣的愛情”,此處高音不是爆發式的宣泄,而是內斂淡然,娓娓道來,情緒渲染與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3]。
再次,《人世間》故事發展到最后,社會改革進入新的階段,百姓生活發生巨變。插曲《光字片》伴隨著光字片老舊棚戶區的改造再次響起,畫面里城市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大家住進了嶄新的居民樓,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光字片成為歷史,光字片的居民們洋溢著幸福的面容,繼續著自己的生活。最后一集,插曲《干杯,朋友》更是帶動故事發展的走向。時過境遷,這群光字片的朋友已步入老年,在周秉坤的餐館里聚會唱起《干杯,朋友》,物是人非,喬春燕夫婦在窗外流淚看著他們。因此,《光字片》和《干杯,朋友》不僅參與故事情節的講述,而且對主題思想起著升華的作用。
“電影音樂不僅僅定義情感,還可以生發情感。”[1]19《人世間》著力于家庭倫理敘事。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是人們活動的圓心,也是個體心靈棲息的溫馨家園,家國一體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關系基礎與價值追求。在社會變遷中,傳統家國觀念和家庭倫理關系依然頑強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發展和百姓的生活點滴。《人世間》遵循著家庭倫理關系的法則,著力通過“家”表現“國”,用小家的故事呈現大時代、大社會變遷的故事。生活在光字片的周家是千千萬萬個中國普通家庭的縮影。周家三代人的生活史也是中國近50年的社會變遷史。在這個家庭倫理敘事中,導演主要聚焦于最為平凡的周家小兒子周秉昆,他在上山下鄉運動中留守在城里,后來一直陪伴父母生活。他雖然社會地位低,也沒有什么文化,賣力工作,照顧母親,娶妻生子,也遭遇過下崗、再就業、住房難等普通人所有的煩惱,過著最為普通的平凡生活。但他厚道踏實、真誠善良、積極樂觀,有時也膽怯、沖動,充滿了世俗感和煙火氣息。
同時,周父的形象也非常鮮明豐滿,作為一家之主的周志剛,是老一輩普通工人階級的典型代表,樸實厚道、秉持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生活著。導演通過許多情節來表現其心理活動與性格特征。如初一早上帶領全家給鄰里拜年,既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又凸顯出兒女有出息作為父親的自豪與神氣。又如最愛的女兒周蓉不辭而別“私奔”,周父非常生氣,與之“斷絕”關系。但還是放不下,趁工休假跋山涉水到貴州邊遠山區,去看望多年沒有回家的女兒。用平時從口里省吃儉用積攢的糧票,換一些女兒愛吃的東西,知道女兒有胃病又買了20斤面粉,顯示出既氣恨又深愛的矛盾心理。父愛如山,充滿無限的溫情。因此,這些情節撫慰著觀眾的心靈,讓人無比溫馨,也展示出一個立體、豐富、有溫度的父親形象。還有一群性格鮮明、浸于生活底層的光字片鄰里,過著油鹽醬醋的平凡生活。他們構成了一個家長里短、酸甜苦辣、充滿煙火味而又生生不息的平凡人世間。正如歌詞所言,“平凡的我們撐起了屋檐之下的一方煙火”。這不僅是平民的史詩,也是一個時代的史詩[4]。
周父、周母相繼去世的場景以及對過往生活經歷追憶的片段,導演以寫意的方式進行呈現,感人至深。主題曲緩緩響起,低音起唱,娓娓高亢,如訴似泣,起伏回蕩,是穿越漫漫人世的訴說,是對普通人善良一生的浪漫詮釋。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起伏跌宕。有人說,整部劇清透明亮,有著連接天地的寬廣情懷,又有著人間煙火氣的溫暖浪漫。撫慰著每一個在命運浪潮下浮沉的靈魂,演繹著我們中國人對“家”不變的信仰。
電視劇音樂作為電視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表現電視劇的主題思想,展現情節,塑造人物,表達情感、情緒,營造氛圍等方面更具獨到功效[5]。
電視劇《人世間》承繼了小說文本的表達意涵,不僅具有民間意識,而且具有較強的主流意識形態旨趣,作為新主流電視劇的音樂必然要回應意識形態詢喚。梁曉聲的小說創作一直遵循現實主義文風,小說《人世間》在其文本敘事中呈現出了鮮明的民間意識、官方意識、知識分子意識。正如梁曉聲自己所說:“民間意識形態、知識分子意識形態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作為當前中國文化現場的主要參與性力量,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決定中國更深層的社會穩定與否,和諧與否’的重要元素。”[6]因此,電視劇《人世間》不僅用影像與聲音展示出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的生活百態,而且表達了中國根深蒂固的家文化,如孝、善、樸實、讀書等。
首先,主題曲可以說是一部電視劇的靈魂和精華。用歌曲來概括、揭示和深化主題,是電視劇藝術最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優秀的電視劇主題歌往往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世間》的主題曲最初以喃喃細語的方式,質樸地展開故事,歌詞從“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的自然規律,道出“世界的苦啊,愛要離散雨要下”,我們無法隔絕世間苦難的侵襲,但是“世界的甜啊,走多遠都要記得回家”,家永遠是每個人心靈里最安全、最信任的居所。主題曲與背景音樂演繹的情感基調與劇中周家幾代人的生活故事高度契合。由周家故事而生發的中國百姓故事,以“平凡家事”見證“不平凡的國事”,展現了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社會變遷,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
其次,《人世間》的其他音樂如主題音樂、背景音樂、插曲等也起著凸顯主題的作用。在電視劇中,主題思想往往蘊含于整個作品之中,用音樂來揭示主題既不過于外露,又富有藝術性。“音樂能使電視劇主題審美化地存在著,音樂能使審美化的主題與主題的審美化相互交融在一起。”[7]《人世間》豐富的音樂元素共同構筑了電視劇音樂的場域,參與了主題思想的建構。從主題曲《人世間》又到《北京有個金太陽》《咱們工人有力量》《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假如你要認識我》《甜蜜蜜》《光陰的故事》《大約在冬季》《光字片》《干杯,朋友》等插曲和背景音樂,演繹了“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與熱望”的主題基調。
電視劇音樂文化是指在電視劇敘事或情境呈現過程中,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與視覺畫面交互融合,能夠體現特定社會意義和人生意蘊的一種音樂文化類型[8]。
首先,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蘊與美學價值。如《上甘嶺》的插曲由歌詞和曲調組成了歌曲本身的文化意蘊,而其經典性也未必全然來自影片視聽結合技法的和諧運用,還有其作為歌曲本身展現出的審美意蘊。主題曲《人世間》的歌詞本身就非常完美。正如歌唱者雷佳所說:“唐恬的歌詞寫得十分動情,從內心的獨白、吶喊、祈求,到最后的釋然和對人生的思考,敘事與抒情都融合得非常到位,就像散文詩一樣。”“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的歌詞有厚重的人生哲理意味。再如“走多遠都記得回家”“平凡的我們/撐起屋檐之下一方煙火”“在媽媽老去的時光/聽她把兒時慢慢講”“我們啊像種子一樣/一生向陽/在這片土壤/隨萬物生長”,走過四季、閱覽春秋,字里行間充盈著真善美,散發著人生的哲理與美學的光輝。
其次,演唱、歌詞、畫面水乳交融所生成的美學效果和主題思想延伸表達。歌曲《人世間》的演唱處理汲取了我國傳統民族唱法的精髓,聲音徐緩、悠長并略帶滄桑感。正如演唱者雷佳所說,《人世間》是“一首溫暖、質樸又蘊含無限力量的歌曲”。但也是一首演繹起來有難度的作品,一開始的輕聲低語是喃喃自語般地訴說,盡量質樸地展開故事,烘托出年代感。副歌部分則拉開張力,兩個八度的跨越不只是聲音的跨越,也是年代的跨越,要體現出生命激昂澎湃的一面,燃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表達對明天的向往。當歌曲情緒推到最強的高音時,我想展現出一種突破常態的設置,就是要用弱化的處理,唱出“人世間值得”。旋律與歌詞水乳交融,緩緩地從人們的心底流淌出來。歌曲與劇情結合緊密,絲絲入扣,能使人產生極大的心理震撼,感到審美愉悅,得到審美體驗。
一部好的電視劇作品,與音樂諸元素共同參與建構密不可分,電視劇音樂不僅形成了自己的表達方式,而且與電視劇情節與畫面交融形成豐富的美學意蘊。《人世間》是一部有溫度的生活史詩,不僅表現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艱辛與困苦,也傳遞出人世間的純真情感。《人世間》之所以大獲成功,是因為劇中音樂參與了“講故事”,時時用氛圍引導觀眾的情緒,音樂完美契合了劇中人物的心境,展現了一幅生動質樸的時代畫卷,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時代記憶和真摯情感[9]。在這里音樂不僅具有敘事功能,而且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愛”“道義”“向陽”“溫情”等詞匯成為講述《人世間》的關鍵詞。
《人世間》從小說到電視劇經過了一次華麗的轉身,由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背景音樂等構成的電視劇音樂,不僅起到渲染氣氛、撫慰心靈的作用,而且具有補充敘事、升華主題的功能。尤其是同名主題曲《人世間》深情地舒緩演唱,讓無數的觀眾在不經意間被旋律打動、被歌詞感動,更詮釋著詞曲作者對人生境遇的思考:雖然聚散離合是世間常態,但人卻需要保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