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成林,黃卉卉
(信陽農林學院 招生就業處,河南 信陽 464000)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據教育部統計,今年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58萬,同比去年增長82萬,在全球經濟疲軟、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復蘇的不確定背景下,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近年來,高校學生出現“考研熱”“考證熱”“考編熱”“慢就業”等教育和就業熱點現象。因此,抓好就業創業指導、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任務艱巨。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包括職業目標模糊、就業理念有誤、專業技能欠缺等主觀原因,又有就業引導機制不健全、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等客觀原因[1]。在新形勢下,高校構建精準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提高指導服務能力和學生就業競爭能力非常重要。
以提高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和就業質量為目標,著力建立一套全覆蓋式的就業工作保障機制,創建一種精細化的就業指導工作模式,打造一支專業的就業指導隊伍,搭建一個智慧就業管理服務平臺,開拓建設一個精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構建“五位一體”精準化的就業服務指導體系[2]。
全覆蓋式精準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可以立體式、全方位、多維度提高學校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能力,能夠讓大學生樹立更合理的職業目標,更準確地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更清晰地掌握行業相關知識,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與企業等,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就業指導服務方面普遍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制度,但在研究與實踐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近年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力度在逐年增強,但是體系不完善,落實不到位,效果不顯著。更多偏重求職指導,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核心就業能力培養不夠。這類就業指導教育注重學生畢業時面臨的實際問題,涉及就業過程中的幫助,缺少職業規劃指導,大學生缺乏全面的自我了解和長遠的職業規劃。
多數高校就業指導以“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指導較少。平時就業指導多以發布就業信息、三方協議管理、專場招聘會組織等為主,過于強調實用性和有效性,而沒有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就業指導服務以整體為主,缺少以專業、個人就業意向、個性特點為主的指導服務。
職業指導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目前多數高校就業工作指導者主要是二級學院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副書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和其他專業兼職教師。一方面,教師隊伍沒有長期發展規劃機制,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不穩定;另外一方面,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再到學校就業,自身缺乏就業實踐與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自身對行業、職業發展了解不夠;同時,專業系統的就業指導培訓也嚴重缺乏,導致實際就業指導工作不盡如人意。
建立學校領導包干到學院、學院領導包干到專業、教研室包干到班級、指導老師(畢設導師、實習導師、輔導員)包干到人的網格化就業工作機制[3];建立畢業生就業工作合格評價機制,并對就業創業工作進行年度量化考核,實行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推進就業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健全完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的有效機制,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和貢獻度。形成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良性全覆蓋式就業工作保障機制。
一是針對不同專業,根據培養目標、就業去向、專業前景、專業發展情況,開發專業大類就業指導教材,開展以專業為主的就業指導。二是針對不同時間階段,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明確每個階段的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大一階段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重點講授職業生涯設計所需的基礎知識與規劃技巧,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和探索職業自我,將學生特長和專業特色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就業能力進行積極探究;大二階段開設《創新創業基礎》類課程,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方法,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規律,將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相結合,提升綜合就業能力;大三階段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類課程,主要指導大學生了解國家政策、重大發展戰略及行業、地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結合實際,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為擇業、就業、創業做準備;大四階段主要進行具體的求職技巧培訓、創業創新能力培養、勞動法律法規教育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增加見習機會等,提升其求職能力、職場適應力、成長力和勝任力,正確且順利選擇職業。三是針對不同的就業去向需求,例如升學、考公、創業、就業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分類開展精準就業指導,創建精細化的就業指導工作模式。
組建以就業指導中心專職教師為主、校內外兼職教師為輔的專業化就業指導隊伍,并提供合理的待遇或晉升發展通道。開展專業化培訓,打造一支專業化專職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定期舉辦校友報告會與企業家講座,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母校作報告,以他們的就、創業經歷影響在校學生,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就業環境、了解就業需求,樹立就業發展意識。邀請企業負責人來學校開展相關系列專題講座,針對學生反映的求職能力不足、就業知識欠缺等問題,提供團體輔導和個體輔導,切實提高學生就業技能。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企業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介紹行業企業發展現狀,宣傳展示企業形象,為在校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指導。
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利用智慧就業系統,強化就業服務手段。開發具備以學生生涯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就業系統[4],整合問卷調研、人職匹配、招聘管理、咨詢指導、質量反饋等服務功能,為畢業生精準畫像,實現畢業生求職意愿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精準對接和智能匹配。搭建線上就業一站式的智慧化就業管理與服務平臺,關注個性化求職需求,實現“一生一策一方案”,提高精準就業服務效率。
依據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服務定位,以有形的校園市場為主體、無形的網絡市場為補充,建立“政校企協”就業保障協同聯動工作機制。采取“政府+高校+企業+協會”四方聯動策略,積極整合現有資源,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質效,建立起“政府搭臺、高校賦能、企業參與、協會助力”的四方協同聯動就業服務新格局。一是建立“產學研”合作需求對接機制。定期開展“政校企協”就業保障方桌聯席會議,交換“產學研促”合作需求清單,聯動開展見習實訓、人崗匹配、就業創業指導、技術合作攻關等活動。二是建立產業人才引育共享機制。通過在高校設立“就業引才站”,選聘高校畢業生、輔導員老師擔任“引才大使”,企業優秀人才擔任就業創業指導顧問等形式,推動校地人才共用共享。三是建立高校聯盟模式,以區域或行業為單位,高校與高校聯合打造有影響力的就業市場品牌,資源共享[5]。
畢業生就業情況,是學校辦學質量、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學校圍繞辦學定位、服務定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構建精準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提升高校就業服務能力,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