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英華
摘要:分享意識是一種親社會意識,能使幼兒擁有同情心,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分享和合作。好的分享意識、分享習慣可以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他人,實現(xiàn)身心健康成長。文章從幼兒分享意識概述入手,明確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從發(fā)揮教師榜樣作用、捕捉分享教育契機、創(chuàng)設分享環(huán)境、開展家園合作等方面入手對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園合作;分享意識;分享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7-0137-04
幼兒分享意識通常指幼兒能主動與他人分享情感與物品的行為,這種意識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更是幼兒人際交往中不可忽略的內(nèi)容。然而,當前部分幼兒因種種原因,不愿意將自己喜歡的東西與別人分享,缺少分享的意識和分享習慣,這不利于其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幫助幼兒有效樹立分享意識,幼兒教師應明確分享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尊重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從而引導幼兒逐漸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有效樹立分享意識,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與成長。下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究,以期為廣大幼兒教師提供有益參考。
1.分享意識的含義
分享意識是一種親社會意識,能使幼兒擁有同情心,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分享和合作。因此,幼兒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幼兒學會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同伴,與同伴和諧相處,逐漸樹立分享意識,從而為幼兒未來的長遠、健康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幼兒分享意識缺乏的原因
(1)家庭氛圍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過去的孩子相比,現(xiàn)在的孩子所處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要優(yōu)越得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幾乎都把自己所有的愛和關注投放到了孩子身上,竭盡全力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不愿意讓孩子受到一丁點兒的挫折和委屈,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一點更為明顯,這使得很多幼兒幾乎沒有接觸和學習與他人分享東西的機會,因此在生活中不會,也不愿意與他人分享。
(2)家長行為的影響。部分家庭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分享東西的習慣,甚至部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自身還會表現(xiàn)出不愿與他人分享的行為,這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樹立“反面榜樣”,讓孩子變得不愛分享。例如,有家長帶孩子出去吃飯,遇到排隊時,會帶著孩子一起插隊,這會給孩子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還有家長帶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存在用背包占座的情況。幼兒家長的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會給幼兒帶來不良影響,這不但不利于幼兒樹立分享意識、養(yǎng)成分享習慣,長期下去還會給幼兒的長遠發(fā)展帶來不良后果。
3.幼兒分享意識缺失的危害
幼兒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都處在發(fā)展的起始階段,他們的社會閱歷有限,又在眾多寵愛中成長,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分享”引導,其很可能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意識,以及自私自利的性格,具體表現(xiàn)為不合群、不愿與他人合作交流等,這既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其未來長遠的發(fā)展。
3歲~6歲是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幼兒的很多行為習慣,如吃飯、睡覺、衛(wèi)生等都是在此階段養(yǎng)成的,因此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培養(yǎng)很有必要。3歲~6歲幼兒的最主要活動場所為家庭和幼兒園,這兩個場所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家庭和幼兒園聯(lián)合起來,展開通力合作,共同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培養(yǎng)很有必要。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既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式,又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幼兒家長如果能與幼兒園展開通力合作,其便能準確地了解自家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而在家庭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幼兒改掉不良行為習慣。與此同時,幼兒教師也能通過和幼兒家長的溝通交流,充分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情況,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在幼兒教育中對幼兒進行相應引導。分享意識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既需要幼兒教師在幼兒園生活中對幼兒進行引導,又需要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對幼兒進行強化,因此家園必須攜起手來,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以此為幼兒的健康和諧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成人之間產(chǎn)生矛盾、摩擦的情況尚且時有發(fā)生,思想意識還處在萌芽發(fā)展階段的幼兒之間發(fā)生小矛盾、小摩擦更是再正常不過了。幼兒之間因“分享問題”引發(fā)的小矛盾、小摩擦表現(xiàn)得最為集中。對此,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要給予絕對的重視,并要展開通力合作,共同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培養(yǎng),以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幼兒與小伙伴建立起和諧美好的關系。
1.幼兒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合理對幼兒進行分享引導
幼兒教師是幼兒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引導者,幼兒教師自身的行為習慣以及教學引導能力都會直接影響著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成效。在幼兒園教育期間,幼兒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以鼓勵的形式引導幼兒表達自我、分享自我,使幼兒充分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分享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具體來說,第一,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例如,在幼兒玩自己的玩具時,幼兒教師可主動與其溝通:這是我的玩具,分享給你,你能不能把你的玩具也分享給我玩一會兒?幼兒教師先與幼兒分享,再向幼兒提出分享請求,幼兒在教師的影響下會愿意主動分享,這會在無形中使幼兒的分享意識得到強化。第二,幼兒教師要細心、耐心地觀察幼兒的行為,用鼓勵與贊美的口吻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肯定和表揚,并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分享東西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如快樂、喜悅等,以此教會幼兒分享的方法,并充分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促使幼兒主動將自己喜愛的物品與同伴、教師、家人分享,從而為幼兒健康人格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堅實基礎。
2.幼兒教師要科學捕捉分享教育契機,教會幼兒分享的方法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要科學捕捉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分享意識教育的契機,力求讓每一名幼兒都能正確地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分享。具體來說,幼兒教師可通過適合的語言、表情、眼神和動作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如當幼兒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主動分享東西時,可對其微笑點頭,并向其豎起大拇指,也可用手輕拍幼兒的頭和肩膀,以此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讓幼兒從分享中獲得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幼兒教師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語調(diào),以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fā)幼兒下次繼續(xù)分享的欲望和動機。例如,在組織開展“美的世界”主題活動時,幼兒教師可讓幼兒從家中帶一些自己與家人外出游玩時拍攝的照片到幼兒園,并將其張貼在教室專門設定的位置上,從而和全體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快樂。在此過程中,部分幼兒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相片的行為,這時幼兒教師要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向幼兒講解分享的好處,使幼兒明白分享能收獲更多的快樂,進而主動與其他伙伴一起張貼相片,共同分享快樂。另外,幼兒教師還可定期為幼兒舉辦“小小分享會”。以“生日分享會”為例,在活動中,幼兒教師可在幼兒唱完生日歌后,讓“小壽星”和大家分享自己成長中的故事,并給同伴們分發(fā)自己的生日蛋糕,以此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從而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
3.幼兒教師要合理為幼兒創(chuàng)設分享環(huán)境,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
開放式的教育環(huán)境更容易讓幼兒變得大方,變得愿意分享,因此幼兒教師要積極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開放式的教育環(huán)境,以此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并有效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教師在創(chuàng)設分享環(huán)境時,必須將幼兒當成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從幼兒視角出發(fā)進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以此為幼兒分享意識形成提供有力支撐。具體來說,第一,幼兒年齡較小,通常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善于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更無法理解家人和同伴的心情。對此,幼兒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表達心情的場所,如“心情屋”,若幼兒心情較好時,便可在代表自己的號碼上掛一個笑臉,若幼兒的心情不佳時,便可在代表自己的號碼上掛一個哭臉,以此教會幼兒表達自身的情緒。同時,幼兒教師還要引導幼兒觀察心情不佳的同伴的狀況,及時給予其幫助與關心,從而增強幼兒的同理心,提高幼兒與人相處的能力。另外,幼兒教師還可指導幼兒通過繪畫、唱歌等形式記錄自己的心情,并與他人分享,以此循序漸進地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第二,幼兒通常都有著較強的表現(xiàn)欲和競爭意識,都渴望得到父母和教師的贊揚,對此幼兒教師可通過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支持幼兒競爭五角星和小紅花,并引導幼兒在競爭與合作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例如,幼兒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的興趣設計“看誰跑得快”的教學活動,并為表現(xiàn)最佳的幼兒分發(fā)小紅花。如果幼兒比上次有所進步,幼兒教師也要及時給予其五角星、小紅花等獎勵,并鼓勵幼兒與大家分享自己進步的原因,這會在無形中提升幼兒的分享意識,保障幼兒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4.幼兒教師要積極與幼兒家長展開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
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并慢慢長大,到其步入社會,家庭對其影響都是最大的,因此幼兒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時與幼兒家長互通有無,并在家園合作中為幼兒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幫助,以此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共同為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分享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與幼兒家長展開通力合作,以保證幼兒有效樹立分享意識。例如,當幼兒之間因“分享問題”而產(chǎn)生小矛盾、小摩擦時,如果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是幼兒園,幼兒教師就要及時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以幫助幼兒化解矛盾,學會分享。而如果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是家庭,家長就要及時進行處理,以便幼兒得到關于分享的指導,從而為其分享意識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1)幼兒教師要對家園共育形成正確的認識。幼兒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幼兒園內(nèi)一切工作的安全順利進行都與幼兒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分不開,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培養(yǎng)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須與幼兒家長展開通力合作,以便有效達成教育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家園合作既不是幼兒教師單方面向幼兒家長傳遞幼兒的在園信息,也不是幼兒家長單方面配合幼兒教師開展工作,而是一個互教互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家長要及時向幼兒教師反饋自己家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幼兒教師也要主動向幼兒家長反饋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不同的幼兒家長對幼兒的要求不同,幼兒教師可通過與家長溝通,及時、準確地了解家長對幼兒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幼兒的性格特點,對幼兒進行相應的教育引導。每個幼兒都像是花園中獨一無二的花,對于不同花朵的灌溉與培養(yǎng),幼兒教師要與幼兒家長一起探討,力求找出最有利于他們成長的方法,從而為祖國培育出獨一無二的、健康茁壯的“花朵”。
(2)幼兒教師要設法調(diào)動幼兒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家園合作絕不能是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活動,而是要真正落到實處,并能解決幼兒成長問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家園合作,幼兒教師會發(fā)現(xiàn)幼兒存在的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幼兒教師要與幼兒家長共同溝通和討論,以找出最適合幼兒的解決方法。在日常教育中,幼兒教師要用心觀察每一個幼兒的行為和表現(xiàn),并對一些問題進行及時記錄和總結(jié)。每一次家園合作活動之后,幼兒教師都要對活動中反饋出來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以有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教師對家園合作活動中的這種有總結(jié)、有分析的行為,可以讓幼兒家長充分感受到家園合作的意義,進而愿意主動參與到合作中來,配合幼兒教師做好幼兒的教育工作。通過家園合作,幼兒教師可以在不斷總結(jié)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問題,家長也可以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家的孩子,這可以為家園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打下堅實基礎。
(3)幼兒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與幼兒家長展開家園共育。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教師要明確家園共育對幼兒分享意識培養(yǎng)的價值與作用。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都是陪伴幼兒成長最重要的人,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方面,不應局限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還要重視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幼兒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分享教育資源,幼兒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一教育資源,與幼兒家庭構(gòu)建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幼兒教師可通過家長園地向幼兒家長宣傳“學會分享的意義”“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方法”等,以改變部分幼兒家長對分享教育的錯誤認知,增強幼兒家長對“分享意識”培養(yǎng)的認識,從而保證幼兒分享意識培養(yǎng)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幼兒教師可通過向幼兒家長發(fā)放問卷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分享表現(xiàn),并在和幼兒家長溝通中為幼兒家長提供有效的分享教育引導方法,以此為幼兒良好分享意識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最后,幼兒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及幼兒家長前往敬老院探望老人,由家長負責準備小禮物,由幼兒負責準備兒歌,大家共同分享快樂,以此助力幼兒分享意識的形成。
(4)幼兒家長要配合幼兒教師做好分享意識培養(yǎng)的家庭工作。在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下,人們習以為常地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所有與學習和教育有關的事情就都由幼兒園負責,與家長關系不大。然而,事實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其影響是終身的,也是最重要的。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家庭教育就像是植物的根,想要枝繁葉茂,根的健康茁壯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說明了家庭的良好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更是幼兒教育的良好開端。對于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來說,這個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其需要幼兒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不間斷地、重復地對幼兒進行相應引導。因此,幼兒家長作為與幼兒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觀察幼兒,對于幼兒的一些不當行為要及時進行引導,對于幼兒好的有分享意識的行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以此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從而使幼兒的分享意識得到增強。當幼兒在與別的幼兒進行分享被拒絕時,幼兒家長要做出正確的舉動和反應,科學引導幼兒,主動與幼兒分享自己的東西,或通過給幼兒講故事、打比方等方式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讓幼兒明白分享并沒有錯,被拒絕也沒關系,下次可以繼續(xù)嘗試,一定會成功的,并會交到更多、更合得來的朋友,從而使幼兒逐漸形成分享意識,做出良好的分享行為。
綜上所述,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還是提升幼兒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手段。在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時,一方面,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使幼兒在與教師、家長、同伴分享溝通的過程中體會到滿足與快樂,以此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正向情感。另一方面,幼兒教師要明確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運用適宜的教育契機引導幼兒學會分享,并通過家園共育的形式營造輕松愉悅的分享氛圍,提高教育有效性,讓幼兒在教師、家長的共同引導下,有效樹立分享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分享習慣,從而有效達成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燕.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19).
[2]陳惠英.關于幼兒分享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J].兒童發(fā)展研究,2012(01).
[3]范美蓉,胡鈺涵.基于繪本閱讀的幼兒分享行為養(yǎng)成路徑構(gòu)建[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
[4]李攀,簡雯靜.繪本教學對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06).
[5]陳億潔.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實踐與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19(01).
[6]何躍芳.分享意識在教育中萌芽———淺談幼兒分享意識培養(yǎng)[J].內(nèi)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11).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Sharing Awareness
Tao Yinghua
(Suwu Town Central Kindergarte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Sharing awareness is a kind of pro-social awareness, which can make children have compassion and let children learn to share and cooperate with others. Good sharing awareness and habits can improve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skills, help children better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others, and achiev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Starting from the overview of childrens sharing awareness,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home cooperation to jointly cultivate childrens sharing awarenes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sharing awareness from the aspects of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capturing the opportunity of sharing education, creating a sharing environment, and carrying out home cooperation, 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childrens sharing awareness and helping children grow healthily.
Key words: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home cooperation;sharing awareness;sharing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