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順
摘要:校級科研基金項目作為高校教師的科研啟動經費來源之一,在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培養優秀青年骨干、營造科研學術氛圍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北京某高校2015—2021年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資助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從資助項數、資助強度、覆蓋領域、受資助者情況、項目培育績效等方面開展研究,探討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規律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高等院校實際情況從多個方面分析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發展趨勢與政策變化,并提出建議,為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案例支撐。
關鍵詞:校級科研基金;資助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G3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7-0005-04
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是指除國家或地方政府資助的縱向科研項目、企業事業單位委托的橫向科研項目及其他機構資助的專項科研項目外,由高校自籌經費資助本校教職工開展研究工作的科研項目。為推動學校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開展科研項目預研,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水平,營造科研氛圍,支持學校學科建設工作,很多高校均圍繞國家科技發展的要求和規劃以及學校自身實際情況設立了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北京某市屬高校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多學科協調發展、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高校,現有43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7個、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師資力量較為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068人,其中69.48%具有博士學位,59.92%具有高級職稱。北京某市屬高校已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6個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學科格局,科技創新優勢突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突出成績。本文以北京某市屬高校2015—2021年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情況作為基礎,通過統計分析資助項數、資助強度、覆蓋領域、受資助者情況、項目培育績效等方面的情況,探討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規律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加以分析,為進一步優化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管理模式提出建議與參考。
北京某市屬高校校級科研基金項目作為青年教師的科研啟動經費重要來源之一,每人僅可被資助一次,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為申報司局級以上的縱向科研項目和承接重大橫向科研項目、國防軍工項目而進行的前期預研項目;對學校建設和發展或對本學科、專業、研究方向有重要促進作用,符合學校科技發展規劃中重點支持的研究方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作為新調入或分配的學術帶頭人、歸國留學人員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等科研骨干的科研啟動基金;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具有較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支持當年學校亟須開展的重要專項科研工作。
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項目研究期限為二年,原則上每年可申報一次,申報條件如下:具有初級或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在職教職工;需具有一定的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優先資助學科專業骨干、具有科研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不支持具有在研校科研基金或校人才引進項目的負責人及在研縱向科研項目的負責人申報。
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包含個人申報、部門推薦、專家評審、科技處審核并公示、項目立項、項目實施、提交結題材料、結題審核等流程。以2021年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申報情況為例,2021年3月26日啟動校級科研基金申報流程,經個人申報和部門推薦兩個環節,由部門將申報情況于2021年4月16日匯總到科技處,科技處審核項目申報書后邀請專家評審,并于2021年5月6日進行擬立項公示。公示期過后,2021年5月14日,項目負責人于學校科研網站進行項目的立項并開始項目實施,預計2022年11月啟動項目的結題與審核工作。
目前,北京某市屬高校引進的新進教師缺乏普遍覆蓋的一般性科研啟動經費支持,僅高水平引進人才可得到確定的科研啟動經費支持;一般新進教師入職后雖可以申請學校的“菖菖人才計劃”獲得經費支持,但每年名額較為有限。相對來講,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申請門檻較低,申請自由度大,資助面廣,對新進教師的研究啟動和人才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從資助項數、資助強度、覆蓋領域、受資助者情況、項目培育績效等方面分別進行探討。
1.資助項數與資助強度
隨著學校人才建設、團隊建設、制度建設和機制改革的不斷完善,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項數和資助強度快速增長。由統計數據可知,北京某市屬高校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資助項數從2015年的32項到2018年的42項,再到2021年的79項,共增長了1.47倍;資助總經費則從2015年的27萬增長到2018年的39.4萬,再到2021年的72.1萬,共增長了1.67倍。從2017年開始,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資助項目數量和資助經費均連續5年實現逐年遞增態勢。近7年,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每年的平均資助額在0.9萬元左右。由資助項目數量的變化可見,學校對校級科研基金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2.資助領域
從校級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所屬領域來看,近7年的共362個資助項目涉及多個學科,基本可劃分為三大領域: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控制、管理與社會科學。由各領域所占比例數據統計可知,智能制造領域受資助項目占比最少,為18%,主要涉及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等學科,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控制領域受資助項目占比最多,達到44%,主要涉及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管理與社會科學領域受資助項目占比為38%,主要涉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新聞與傳播等學科。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受資助學科分布較為均衡,其中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三個學科分別為三大領域中受資助項目占比最多的學科。
3.受資助者年齡
由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近7年內項目負責人年齡分布情況數據統計可知,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項目負責人主要集中在31歲~35歲,占比為45.82%,30歲以下占比為24.46%,36歲~40歲占比為21.36%,40歲以上占比最少,僅為8.36%。由項目負責人年齡分布情況數據統計可知,由于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每人只能受資助一次的特殊性,受資助者整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項目負責人年齡超過40歲的占比逐漸降低,項目負責人年齡為31歲~35歲的占比整體提升,而項目負責人年齡為36歲~40歲的占比基本趨于穩定,表明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對青年教師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逐漸增大,體現了學校對青年骨干的關注和培養,也與校級科研基金項目作為青年教師的科研啟動經費的定位相符。在同等條件下,相對于中年教師,青年教師正處于迅速發展和上升的階段,時間、精力都較為充足,積極性高、發展潛力較大,知識視野不斷開闊,知識結構不斷優化,創新潛力大。資助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為他們提供更多成長空間與土壤,能為學校積蓄后備高端科研人才,充分體現了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建設目的。
4.受資助者教育情況
由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近7年項目負責人的總體學歷分布情況數據統計可見,項目負責人學位為學士的占比最少,僅為3.41%,學位為碩士的占比為13.93%,而學位為博士的占比最高,達到82.66%。由于教學科研崗位的教師入職基本為博士學位,因此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負責人以博士學位居多,而碩士學位或學士學位基本為行政崗位的教師。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既鼓勵青年教師進行科研項目的預研嘗試,又支持非教師的管理人員參與到科研活動中,體現了學校較為人性化的管理,提升了學校的整體科研實力,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由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涉及的三個領域對應的學位分布數據統計可知,三個領域中博士學位占比均為最高,分別為智能制造領域的89.66%、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控制領域的94.41%和管理與社會科學領域的67.21%。智能制造領域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控制領域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相差不大。管理與社會科學領域碩士學位占比相對其他兩個領域中碩士學位占比較高,達30.33%,與參與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行政管理人員有關,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準入門檻較低,是行政管理人員能參與其中的為數不多的項目之一,而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員屬于管理相關學科,且行政管理人員的準入門檻基本為碩士學位,因此管理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碩士學位占比相對較高。
5.項目類別分布
由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近7年資助項目的類別分布情況數據統計可知,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研究類別主要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成果雖然一般不與社會應用直接銜接,但其具有源頭創新的特點,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也可以為應用基礎研究提供相關的知識,為后續的科學研究提供極大的保障。從2019年開始,應用基礎研究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21年達到68.35%,這與學校2018年7月成立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密切相關。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是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歸口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日常管理服務工作,按照機構實體化、運營市場化、團隊專業化的建設思路,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為教師和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和支持。其根本任務是搭建政府、學校、市場等各類成果轉化主體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該中心成立后,學校加強了學科交叉宣傳與交流,提高了科研人員的自主意識與積極性,把科學研究與產業有機關聯起來,從而提升科技成果產出的廣度。而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推行的效果良好,給學校科技成果的產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力,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和主動性。
6.后續項目培育情況
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由于其作為科研啟動經費的特殊性,使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或研究完成后逐漸掌握科研項目的申報、實施和結項流程,也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由此向科研人員的身份轉化,并以此為基礎申請獲批了多項科研項目。由數據統計可知,2015—2020年,除2017年以外,每一年都有將近一半的教師在兩年內有后續科研項目的申請和立項,且三年內有后續科研項目人數相對兩年內有科研項目人數明顯提升,即隨著年份的增加,參與過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教師申請科研項目的熱情與日俱增,極大提升了學校的整體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由數據統計可知,截止2021年12月31日,49%的教師在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立項后申請并立項了其他包括縱向項目、橫向項目、專項項目等在內的科研項目,共涉及465個后續衍生項目,涉及總經費9161.43萬元,其中包含縱向項目172個,橫向項目195個,專項項目98個。除2021年外,兩年內有后續科研項目的總人數占比達到35.60%,除2020年和2021年外,三年內有后續科研項目的總人數占比達到31.89%。
北京某市屬高校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近7年呈現平穩發展的狀態,資助項數和資助經費連續5年持上漲態勢。作為學校科研項目的入門啟動經費,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能夠推進優秀青年骨干的培養,加強科研人才建設,加強科研項目的改革,提升科研效率。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科技戰略發展需求,校級科研基金項目也需要不斷深化改革,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校級科研基金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
將每年校級科研基金的申報、立項及結項信息納入系統,同時完善成果及獲獎信息數據庫,便于管理和統計分析,以用于逐步改進校級科研基金的管理模式。
2.加強項目管理,改善“重立項,輕管理”現象
校級科研基金并未形成完善的體制,前期立項并非擇優立項,而是只要滿足申報條件就給予支持,立項后的項目中期完成情況以及是否結題并沒有監督或強制執行過程。學校應加大管理力度,如實行二級分級管理,科技處為統管部門,下設各學院為二級管理部門,學院定期抽檢校級科研基金的完成情況并及時匯報給科技處等。同時,應加強結題管理,如不結題則兩年內不能申請校內專項等。而對完成效果較好、題材較為新穎的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學校應鼓勵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并提供重點扶持。
3.聚焦信息特色,努力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在選題階段,應提高申請標準和要求,有選擇性地設定校級科研基金申報范圍,著力加強信息學科建設,凸顯學校信息特色,凝練學校學科研究方向,進一步發掘學校的優勢,全面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和整體實力。
4.加強科研團隊建設,著力培養優秀青年骨干
學校應提高引進高精尖人才的力度,培育學科帶頭人,同時通過學術交流、舉辦學術講座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升團隊負責人的科學化管理水平,鍛煉團隊成員協同合作、共同進步的能力。
5.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推進和落實
學校應將科研成果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定期篩查校級科研基金的成果,鼓勵科研人員進行成果的轉移轉化,讓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定的經費。
6.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激發科研活力
學校應通過對制度和機制的改善,減少科研人員壓力,提升科研人員工作效率。學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和激勵政策,激發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同時注重科研誠信方面的宣講教育,提醒科研人員遵守學術道德、維護科研誠信,共同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
總之,校級科研基金項目是體現學校科研項目資助成效的關鍵一環和起步點。隨著國家科技戰略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各種高水平科研項目的需求不斷增大,而起到孵化作用的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重要性也隨之日益突出,這也對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的資助管理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應加強校級科研基金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聚焦信息特色,加強項目管理和科研團隊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推進和落實,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以培養優秀青年骨干,激發科研活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孫站成,傅裕貴,許炎生.高校校級科研項目設置初探[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4).
[2]付曉婉.高校校級科研項目開展現狀及科研未來發展的思考[J].科技資訊, 2020(04).
[3]邵紅琪,劉雪艷,張琪,原順梅,王堅.山東省科技項目評審改革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21(02).
[4]王晶,聶晨,楊喆.英國生物技術領域科研項目管理的研究與啟示[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21(04).
[5]王安寧,王曉萍,侯競斌.高校校級科研基金管理探析———以昆明理工大學科學研究基金管理為例[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6]潘梅森,聶方彥,熊佳慧,等.新工科視域下高校教師發展機制中的困境和突圍[J].中國高校科技,2021(09).
[7]林振亮,邱瑩,段依竺,等.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科研啟動項目管理創新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8(06).
[8]段依竺,張銀玲,林振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成果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研管理,2019(10).
[9]陳輝,夏承鵬,段依竺,等.基于總體相關系數法和綜合指數法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21(23).
[10]楊海燕,韓非,李磊,等.陜西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研究[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8(05).
[11]劉超,周輝,蔡暉,等.管理創新的探索:北京大學科研“精準管理”實踐[J].科技管理研究,2019(09).
Research on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Supporting the Cultivate of Young Talents
———Take X University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Li Yishun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unding sourc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young backbone, and creating an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funding of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from 2015 to 2021, and carries out research from the number of funding items, funding intensity, coverage areas, recipients, project cultivation performance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funding rul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olicy changes of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vide case suppor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Key words: school-levelscientificresearchfund;fundingmanagement; scienceand technologymanagement; talent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