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芳
〔摘? ? 要〕? 幼小銜接不僅意味著幼兒的學習階段發生了重大變化,更是其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一方面是為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對幼兒進一步社會化具有重大的意義。但針對目前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教育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考察,研究者發現,現階段的幼小銜接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針對如何促進幼小銜接有效進行開展討論,對于幼兒教育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關鍵詞〕? 幼小銜接;促進;有效進行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097-03
近年來,關于幼小銜接的學術研究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熱門領域,但其研究體系仍然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問題。針對幼小銜接的優化路徑進行研究成為幼兒教育研究新的學術增長點。究其原因,這不僅是為了滿足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現實需要,也是社會對于幼兒教育理念的理解日益深入所致。幼小銜接的內涵極為廣闊,其包含了不同年級教育模式、幼兒心理發展、交際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的重要內容。因此,應當以綜合性、體系化的視角對其進行探究,從而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一、幼小銜接研究的意義
在對小學教育,特別是小學一年級教育情況進行考察時會發現,由于幼小銜接不良導致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習慣不好、自理能力較差、科學意識薄弱等,已經日益成為小學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重大阻礙。這不僅給教師的課堂組織活動、教學設計帶來困難,還會導致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對學習產生畏難心理,進而影響后續學段的學習。部分學生由于不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教師、規則等方面,還來源于同伴和環境的變更。根據數據調查顯示,來源于同伴和環境變更的心理壓力占幼小銜接過程中學生心理壓力來源的21%。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幼小銜接工作不僅是關乎其學業水平提高的重要問題,還是保證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但是,目前幼小銜接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現有的研究多是從理論出發,而缺少對于教學實踐的關注。這會導致學術研究僅僅停留于理論的探討,而無法切實地為幼兒教育工作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教師在工作中仍然以成人本位的眼光看待幼小銜接,而不能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單憑自身的教學設計行事,導致幼兒主體性的缺失。
二、幼小銜接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銜接方式不科學
由于受到課業壓力的影響,家長和教師對幼兒后續學段的學習情況的焦慮加重,由此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這也使許多幼兒園出現了“揠苗助長”的情況。不少家長提出了提前學習小學階段知識的要求,園方出于招生等方面的考慮大量設置了超前班等,甚至由此導致了“幼兒園小學化”。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表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于這種挫傷幼兒學習興趣、阻礙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進行了嚴厲制止。究其現象產生的根源,是家長和幼兒園對幼小銜接工作方式理解片面化、方式不科學導致的。不少幼兒園將幼小銜接理解為小學知識的超前學習,而忽視了對幼兒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剝奪了幼兒快樂的童年。還有部分幼兒園在幼小銜接工作開展時,進行突擊式教學,比如在大班畢業前集中對幼兒自理能力、學習習慣、相關知識進行“惡補式”的培養,違背了幼小銜接工作推進的科學規范。由于幼兒心理發展不完全,承受能力較弱,這種違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短時間內集中的“填鴨式”教學會對幼兒造成嚴重的心理損傷。
(二)交流渠道不暢通
幼小銜接的本質是要兼顧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方面。建立起幼兒園與小學的交流渠道就成為促進科學有效地提高幼小銜接工作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幼兒園教師普遍存在對于小學教育體系、實際教學認識不足,不能夠切實了解小學教育中的問題,故而無法有針對性地在幼小銜接階段進行改進。這不僅導致幼兒園培養目標與小學實際需要的錯位,還會導致幼小銜接工作方向出現偏差。幼小銜接工作應當以切實解決小學教育中的問題為目標。部分幼兒教師對于幼小銜接的理解只是閉門造車,而并非來源于對實踐的充分調查與研究。如部分幼兒由于幼兒園階段很少進行科學活動,導致其對于生活的觀察力并沒有充分地建立起來。這會使幼兒在進入小學后對于科學課程的內容理解困難,對于小學學習中的科學實驗操作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不僅挫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因此,幼兒教師應當不斷加強與小學教師之間的溝通,并且加深對于小學課程設置的理解,從而找準幼小銜接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突破。
(三)家園協作程度不高
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幼兒習慣的養成、素質的提升不能僅僅依賴于幼兒園教學中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家長的緊密配合。提高幼兒園和家庭協作程度也是不斷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在對幼兒園教學工作進行考察時,會發現存在下述情況:幼兒已經在一學期的學習中培養出相當好的學習習慣和一定程度的自理能力,結果在假期回歸家庭后,由于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忽視或者長輩的寵溺,幼兒的學習習慣遭到破壞、自理能力減退,大大降低了幼小銜接的教育效果。部分家長還存在著錯誤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只是教師的責任,自己只需要照顧幼兒生活。受到家庭環境、工作繁忙、理念錯誤等因素的影響,家長非但不愿意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也不愿意著力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因此,幼兒園應當通過各種手段建立起便于教師和家長溝通的平臺,教師應當向家長充分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促進教師與家長配合,進一步鞏固學生在園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的家庭教育實踐,設計一系列簡單、易做的家庭科學實驗,如用豆腐切立方體、種植蒜苗等,通過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互動來提升幼兒園與家庭的協作程度,不斷為幼小銜接工作尋求家庭教育的支持。這不僅可以加強家庭與幼兒園的溝通,也有利于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之后與小學教師進一步溝通做了鋪墊。
三、促進幼小銜接有效進行
(一)開展多樣的區域活動
情境教學法是幼兒園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活環境”教育的重要內涵。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園活動區進行改造模擬小學上課環境,使幼兒獲得對小學學習的沉浸式體驗,從而建立起初步的感性經驗。如在幼兒區域活動當中組織幼兒扮演小小發明家,為幼兒準備科學實驗器具的模型、構建實驗室的模擬環境,通過簡單的科學實驗激發幼兒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好奇心,初步建立起對于科學規律的認識。幼兒園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組織一系列的科學活動,將科學實驗和戶外活動結合在一起,如將同等重量的裝滿沙子的礦泉水瓶和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從同一高度滾下來,觀察哪一個先到達終點。與此同時,科學活動的內涵還可以貫穿在幼小銜接各項活動當中。如在區域活動當中選取符合幼兒心理發展階段的兒歌進行播放,教師還可以將詩詞編制成音樂組織幼兒邊學邊唱,通過音樂對幼兒大腦進行刺激,從而加強幼兒的感性經驗和長時記憶。在對幼兒進行學習習慣培養時也可以增加科學活動的內涵,如通過鈴聲、口令初步樹立起學生的規則意識等。
(二)建立和健全幼小溝通機制
加強幼兒園和小學的溝通是進一步提升幼小銜接的重要突破口。這一機制有雙重的內涵:其一是指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暢通;其二是指加強幼兒和小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主要是要盡可能與當地小學展開合作,把握幼兒升學動向,對幼兒進入小學一年級后的動態進行科學的觀察和分析,如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習慣等。通過后續的分析處理為日后進一步推進幼小銜接工作提供參考。與此同時,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應當建立諸如信息化平臺、社交平臺等線上溝通渠道和交流會、座談會等線下溝通渠道,以開放和發展的眼光,發揮園方和小學校的組織優勢,打破壁壘,進行深度交流。從而及時把握當前教育新形勢,掌握幼小銜接新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及時做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上的調整。加強幼兒和小學生的溝通交流則主要依托于體驗課等方式。園方和小學可以共同舉辦夏令營、戶外拓展、科學參觀等一系列活動,組織幼兒園大班幼兒和小學1~2年級學生共同進行學習,這不僅可以加強園、校之間的深度合作,還可以增加幼兒和小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為幼小銜接工作增加實踐經驗。如在“哪杯是清水”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幼兒對不同杯子的水進行看、聞、嘗,再鼓勵幼兒將不同味道的水進行混合,再進行嘗試,在活動中學習關于水的有關知識,還可以進行安全教育,提示幼兒在生活中要避免觸碰有奇怪色澤、味道的液體。
(三)加強幼小銜接課程設計
加強幼小銜接課程設計不是要專門開設以此為主題的課程,而是要將幼小銜接工作滲透到各類課程當中去。在課程設計中要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多種多樣的靈活形式進行課堂組織。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滲透,更要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生活能力的培養、規則意識的樹立等。同時,在課程設計上也不應走到盲目照搬照抄小學課堂的歪路上去,而是要選取適合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和幼兒園實際教學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如在活動體驗課上,播放關于小學學習的動畫、視頻等;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設置小學課堂體驗活動,組織幼兒扮演小學教師、班長和其他學生;設置簡易的規則,如回答問題要舉手。經過以上幾個步驟進行簡易的模擬表演,在游戲和體驗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在科學活動課上可以鼓勵幼兒發現生活當中的規律,如為什么切豆腐要蘸水、鞋底上為什么有花紋,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起對于生活小規律的科學理解,為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在音樂課上也可以引進反映小學生活的歌曲進行教唱,如《上學歌》等。
(四)注重對幼兒的引導
幼兒的心靈如同嬌嫩的花朵,在面對即將與熟悉的教師、熟悉的伙伴分離時會產生真摯的憂傷、害怕、不舍等情感。對于成人而言,幼小銜接可能僅僅是一份工作、一個人生的必經階段,而對于幼兒來說是一件早期人生中的大事。因此,教師應當愛護、呵護、理解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幫助他們疏導、發泄、消化情緒,而不應當采用不耐煩、漠視的態度。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關愛是幼兒教育的基礎,也是幼兒本位的內在要求。教師在面對未來的分離時也不應當采取避而不談的態度,而是要積極地采取各種方式,如大自然、音樂、美術等,加強幼兒的情感教育,幫助他們能夠以愉快、熱情、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教師也應當在本階段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幫助家長理解幼兒的情緒,勸阻家長不要采用粗暴的呵斥等態度,避免對幼兒的心靈造成傷害。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幼兒身心發展階段的重大轉變。因此,幼兒園應當加強與家長、小學的協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幫助他們跨過這個重大的轉折,朝氣蓬勃地迎接新的挑戰。首先,本文對幼小銜接工作的必要性進行了簡要的闡釋。其次,采用文獻查閱法、分析推理法等方法,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現狀進行了考察。研究者認為現階段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銜接方式不科學;第二,溝通渠道不暢通;第三,幼兒園與家庭協作程度不高。最后,本文根據上述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認為可以從開展多樣的區域活動、建立和健全幼兒園與小學的溝通機制、加強幼小銜接課程設計、注重對幼兒的感情引導等四個方面進行改善。研究者相信,通過各方的群策群力一定可以促進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進行,讓每一個幼兒都能順利地完成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在小學階段取得高質量的發展,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劉源,張志勇.我國幼小銜接政策的歷史演進與展望[J].教育科學,2021(1):83-89.
[2]王小英,劉潔紅.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心理壓力分析:基于兒童視角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8(2):3-11.
[3]殷雪莉.幼兒園科學做好幼小銜接的實踐研究[J].散文選刊(中旬刊),2021(2):264.
[4]程偉,董吉賀,劉源.近十年我國“幼小銜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21(7):64-68.
[5]洪麗瓊.淺談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J].華夏教師,2017(5):10.
[6]李冬梅.科學幼小銜接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探索[J].時代教育(中旬),2021(10):47-48.